一、简答题 1、简述骨折愈合的基本过程。 答:①血肿形成 ②纤维性骨痂形成 ③骨性骨痂形成 ④骨痂改建和重塑 试述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答:(1)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局部压迫和阻塞;继发性病变;激素作用 (2)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破坏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出血和感染;疼痛;发热、恶病质;副肿瘤综合征。 3、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有哪些? 答:(1)血红蛋白数量减少 血红蛋白性质异常 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过强 4、简述四种缺氧类型的原因。 答:(1)低张性缺氧: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通气障碍;肺换气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 (2)血液性缺氧:血红蛋白数量减少;血红蛋白性质异常;血红蛋白的亲和力过强。 (3)循环性缺氧:全身心的循环障碍;局部性的循环障碍。 (4)组织性缺氧:细胞中毒;线粒体损伤;呼吸链缺乏。 5、发热的时相及代谢特点、临床表现? 答:(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自感发冷或恶寒,皮肤苍白和出现“鸡皮疙瘩”及寒战。特点产热大于散热。 (2)高温持续期:临床表现皮肤:鸡皮疙瘩消失,自感酷热,皮肤和口唇干燥;特点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临床表现:大量出汗;特点产热小于散热 。 6、按休克的原因分类有哪些? 答:(1)失血、失液性休克 (2)创伤性休克 (3)烧伤性休克 (4)感染性休克 (5)心源性休克 (6)过敏性休克 (7)神经源性休克 7、试述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脉搏细速、血压基本正常或略有降低、脉压差减少、少尿或无尿、烦躁不安。 (2)休克进展期: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小、脉搏细速、皮肤由苍白转为发绀,并出现花斑,尿量进一步减少;表情淡漠、反应迟钝。 (3)休克衰竭期:血压进行性下降,甚至测不出;全身多部位出血,微血管病容性贫血,脉搏细弱,中心静脉压降低,静脉塌陷,出现循环衰竭,各重要器官坏死、功能衰竭,病情恶化死亡。 8、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症? 答:是一种与脂质代谢障碍有关的全身性疾病,其病变特点是血液中的脂质进入动脉管壁并沉积于内膜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 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类型: 心绞痛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的好发部位左心室前壁心尖区,室间隔前2/3。 心肌纤维化 冠状动脉性猝死 名词解释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低点上移而引起调节体温升高时,称为发热。 2、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经久不愈,有可能转变成癌。 3、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不同病因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的促凝血物质入血,使凝血酶增加,导致微循环中大量的微血栓形成,致使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大量消耗,继发性纤溶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并以广泛出血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肉芽组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以及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的幼稚结缔组织。 休克:是指机体遭受各种强烈刺激时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灌流量严重不足,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损伤所发生的以预防为主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8、酸碱平衡: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代谢活动必须在适当的体液环境中进行,正常情况下,机体体液的酸碱度保持相对恒定,以动脉血PH表示,其正常值是7.35-7.45,这种维持体液的酸碱度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9、 缺氧:是指由于氧的供应不足、运送异常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障碍,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低点上移而引起调节体温升高时,称为发热。 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因动脉血流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其他题型 1、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肿瘤的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3、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5、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 、热、痛和功能障碍。 6、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及漩涡形成和血液凝固性增高。 7、心源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下肢踝部部位,肾性水肿早期容易发生在面部眼睑部位。 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常见的临床类型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 9、脂肪变性是肝细胞脂肪变性最常见。 10、虎斑心由于心脏冠状动脉供血分布区域不规则,可见心内膜下平行黄色条纹(脂变区)与未脂变对的暗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如虎斑皮。 11、心血管内的玻璃样变主要发生于细动脉。 12、毛细血管的再生过程是以出芽方式来完成的。 13、瘢痕修复必须经历肉芽组织阶段。 14、心肌梗死形态,一般在梗死后 6h 后才能肉眼可辨。 15、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变质、渗出、增生。 16、肺淤血常见于左心衰。 17、脂肪栓塞的一般死亡原因是肺水肿和心功能衰竭。 18、循环血液中出现脂肪滴阻塞血管,称脂肪栓塞。脂肪栓塞的栓子常来源于长骨粉碎性骨折或严重脂肪组织挫伤。 19、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 20、结核病属于肉芽肿性炎。 21、大叶性肺炎主要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 22、化脓性炎症属于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23、炎症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4、肿瘤的实质是异型性。 25、肿瘤的异型性大,表示该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小,恶性程度高。 26、肿瘤的生长方式为: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 27、癌的主要转移方式是淋巴道转移。 29、黏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常发生在口腔、子宫及外阴。 30、高热骤退时,患者最易发生的不良反应是大量出汗致虚脱。 31、氧的获取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外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以及内呼吸。血氧是反映组织的供氧量和耗氧量的重要指标。 32、一氧化碳中毒时,皮肤黏膜的特征是樱桃红色。 33、DIC典型的临床表现:出血、休克、血栓形成和血管内溶血性贫血。 34、良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大于等于140/90mmHg。 35、良性高血压病脑的病理变化为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36、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素为血栓血脂异常。 37、心衰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38、动脉粥样硬化的并发症中:最少见的是心瓣膜病。 39、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组成,呼吸道以喉为界分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 40、大叶性肺炎是发生于肺组织的急性纤维素性炎。 41、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42、慢性活动性肝炎最易发展成肝硬化。 43、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是 常引起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尤其是呼吸性酸中毒 降低外周血管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减弱心肌收缩性 引起高血钾危害机体 44、炎症时引起局部疼痛的主要因素是炎症渗出使局部肿胀。 55、肉芽组织成分有新生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 56、减压病一般是指氮气栓塞。 57、风湿性心内膜炎表现为: 瓣膜赘生物由白色血栓形成 风湿性心内膜炎最常累及二尖瓣 瓣膜赘生物附着牢固,不易脱落 瓣膜赘生物可发生机化 58、组织学上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细胞核的变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