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亲政:秦昭王年幼时即位,最初由母亲宣太后执政,重用她的两个弟弟,后来就是由太后的弟弟穰侯执政,穰侯是秦昭王即位的功臣,也是杰出权谋家,秦昭王长大后第一次亲政时是秦昭王十六年。秦昭王把穰侯免职,不再让他担任丞相,开始自己亲政,他任命客卿寿烛为相,司马错接替寿烛担任客卿。仅一年后穰侯就复相,秦昭王的亲政再次受到威胁,这时期秦国和宋国友好,秦王就以给他增封的名义把他封在陶邑,送到宋国。这以后秦国攻打魏国,穰侯不再担任丞相,有时也任将军,他在陶邑可能配合了司马错攻魏的河内战役,在秦昭王十九年穰侯再次任丞相,秦王的地位又下降了。仅六年穰侯再次被免职,两年后又复职,可以说秦昭王亲政的前期就是与穰侯在相互争权、此起彼伏中度过,到秦昭王二十七年,穰侯的相位稳固,秦昭王陷入低谷,失去权力。穰侯有权谋、知人善任,是战国著名权臣,秦昭王被他压制得一度在秦国人们只知有穰侯,不知有秦王,就像后来范睢说的,秦昭王当时有职无权。穰侯无战略头脑,干预军事,比如听信须贾的话不攻大梁,导致魏国恢复又与齐国合纵,他只能再攻魏,攻取了三县,给自己增封。秦昭王三十六年,穰侯已经担任丞相九年,范睢来到秦国仅以一夫平民的身份游说,指出穰侯的缺点,就帮助了秦王亲政。实际上在秦国穰侯确实失去上层贵族的拥护,他只重视自己封邑,置秦国利益不顾,尤其是背弃了已故的客卿司马错制定的'断诸侯之交,绝合纵智谋'的战略,不仅让诸侯重新合纵,而且也不再执行分割战略,因此在他向客卿灶再次提出要攻齐国两县增加自己封邑后,最终让穰侯被免职,使秦昭王再次亲政了长达近二十年。秦昭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去世后,穰侯更是被外派到陶邑,不在秦国国内,后来死在陶邑,范睢接替他担任丞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