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有一个“好父亲”——张英张廷玉的父亲张英,在康熙六年高中进士,而后一路青云直上,成了康熙的“贴身秘书”。而作为他的儿子,张廷玉那可真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学到了不少好东西。
由于张英是个大忙人,他和儿子张廷玉相处的时间其实不多。但一旦闲下来,张英就会把儿子叫到跟前,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或是考察一下功课。 张英告诉张廷玉,必须得好好学习,切勿只顾嬉戏玩乐,荒废了大把时光。出身于书香门第,张廷玉的才能怎会不高? 同时,他时刻警惕儿子,做人不能太过方正,也不可太过圆滑,怎么做呢?外圆内方,为人要正直,但是也不能不懂得变通。张廷玉为什么能被康熙雍正信任?张英教得好,张廷玉也学以致用。
康熙这辈子无非就干了两件事,一件是国事,一件就是家事。他费尽心机地想让皇子们学有所成,好守住他的江山,却不料皇子们一个个结党营私,争夺皇位。 因此,朝堂之上不是这个爷党就是那个爷党。张英在朝廷上摸爬滚打久了,也知道官场上的规矩——不能趋炎附势,也不能得罪别人。因此,在张廷玉做官以后,张英就经常给他念叨,“凡事得谨小慎微,万不可掉以轻心,若没有步履薄冰的心,总有一天会走向万劫不复。” 康熙四十年,张英已然六十多岁,然而前一年儿子才高中进士。是再当几年官借机“辅导”一下儿子呢?还是挥一挥衣袖就此告老还乡呢?张英选择了后者。 张英几十年的摸爬滚打给张家留下了好名声,也给张廷玉留下了李光地这样的长辈。这个时候选择退休,不是没帮儿子,而恰恰给他铺平了路。 一来可以避免他人说自己贪恋权力;二来又给儿子留下大展拳脚的空间,不必担心流言蜚语;三来,张英已经把最关键的一点教与张廷玉——“不结党营私,永远只做皇帝身边的人。” 02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保住自己的官帽,首先就得了解皇帝
都说康熙是个温和派,主施仁政。不过康熙狠起来,也是说“掉脑袋”就“掉脑袋”的。 索额图曾为康熙鞍前马后,可自从充当太子党的“军师”后,就开始翅膀硬了,连康熙似乎都不放在眼里了。而康熙二话不说,就把索额图抓起来,一点不“留情面”。 此时是康熙四十二年,张廷玉才是个翰林院的实习生,还没转正。索额图被抓后,康熙就问了问他智囊团的成员——李光地的想法,转身又问了问“职场新人”张廷玉。 张廷玉慌了,他还是个实习生,康熙就问他如此“禁忌”的话题。
父亲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在他脑海里重复。张廷玉经过几秒的“苦思冥想”后,答道,“微臣以为李大人说的对,先交由刑部等会审,再交由皇上圣裁。” 康熙点了点头,笑着离开了(交由李光地监审)。 康熙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吗?当然不是,他早有了办法,问李光地的意见,无非是想借近臣给他当挡箭牌,免得人背后说他“薄情寡义”。 自此以后,张廷玉明白,这辈子就得跟着皇帝走,想皇帝所想。若是猜不透皇帝的意思,那干脆不说,支持皇帝就行了。 后来,几个爷党斗争愈发激烈,为了夺嫡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康熙自然是忍不了,于是他又开始问他的首席智囊李光地,谁知李光地竟然全然没了之前的“好想法”,扑通一声跪下来,说道:“微臣不敢妄议皇家之事。” 康熙登时就怒了,但又看看李光地那忠心耿耿的样子,又说道,“罢了罢了,朕知道你是忠心。” 初来乍到的张廷玉被这一幕吓到了,所以当康熙问道他时,他也复制一遍李光地的话。康熙听后没有再说话,一脸冷峻地离开了。 自此以后,张廷玉又学到了,万不可在皇上的家事上多嘴,言多必失。还是那句话,让康熙感到你的忠心就行了。
雍正和康熙大不相同,如果说康熙是个“宽仁之君”的话,雍正则是个“狠辣的主”,要想猜透他的心思,还不是很容易。 这不,已经在康熙那摸爬滚打二十年的张廷玉,却在新君雍正那栽了跟头。 话说雍正登基以后,他的十四弟允禵很不安分,不过允禵又是雍正的同母弟。雍正想惩罚允禵也没不好开口,于是他就问了问“秘书”张廷玉。
可在雍正这,不好使。康熙需要大臣心里装着皇帝,而雍正则提高了要求,不光得是忠臣,还要求大臣能说出来解决之道,也就是言、行、心都得让皇帝满意。 张廷玉看着雍正暗怒的表情,装作苦思冥想的样子,随后又是一副“回忆故往”的样子开口道,“不过,以前先帝在世时,十四爷常年在外作战,想必是颇为劳累。如今天下太平,与其让十四爷继续奔波,还不如让他好生歇息。” 从此以后,张廷玉再也不做皇帝背后沉默的秘书了,而要走到幕前,为皇帝冲锋陷阵。之后的改土归流就是如此。 西南土司以为“山高皇帝远”,而且当地地形复杂,就开始不听朝廷的话,甚至还拥有自己的军队(时有骚动)。长此以往,岂不是要造反?
到了雍正这,一切都有了变化。这个新即位的皇帝想锐意改革,顺便立立君威,索性就提出想出兵西南。一些“没经验”的大臣就提出了“不成熟”的想法:“之前先帝未处理土司,就是怕引起骚乱,如今陛下刚即位,若是贸然出击,恐怕不妥。” 这时张廷玉站了出来,他知道如今的圣上可不喜欢沉默的人,登时就表明态度一定要打,不打就是姑息养奸。若是不打,长此以往,事态反而会更严重。如今大清兵强马壮,国库尚足,完全不用担心战争带来的损耗。 张廷玉的表态让雍正龙颜大悦,大赞其为“忠臣”。张廷玉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同的皇帝自己就得有不同的风格,但一个核心规则得遵守,那就是心里永远向着皇上。 03为人必须得正直,万不可结党营私,也不能因此得罪领导张廷玉自入朝做官以来,为人一直正派,绝不敢做半点贪赃枉法之事。 当年作为会考官,张廷玉断然拒绝了副考官邹奕凤的“暮夜怀金”之举。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张廷玉从不收别人贿赂,“收礼物”也自有一套规则。 皇帝赏的,那是必须得收下,要是不收百般推辞,皇帝没准还会觉得你有异心;对于下属送的礼物,张廷玉毫不留情,一概不收,为何?若是说皇帝赏的是对大臣能力的肯定,手下送礼物算什么?没有点企图就怪了。况且,张廷玉也不怕拂了他们面子,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嘛。 对于那些平级或者是上级送的礼物,张廷玉是怎么处理的呢?既不收,也不得罪。当面那是必须得收下,毕竟日后还是“同处于一屋檐下”。等人走茶凉后,张廷玉必是会登门拜访,不管找什么理由,礼物总得还回去。 这一来二去,所有人都知道张廷玉“油盐不进、茶米不吃”,送礼物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但是,有一种人不一样——皇子。康熙朝党派林立,形成了一个个皇子集团。为了增强实力,亲王贝勒们往往会拉拢当朝大臣,这个时候的礼物就比较棘手了。 你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可张廷玉还是有一套——首先向着紫禁城的方向跪下,接着说一通热爱大清、忠于康熙爷的话,最后往往又会掏心掏肺地说:“臣子们为贝勒爷亲王们办事,本就是分内之事,何来收礼之说。” 总而言之,既不能拂了他们面,也不能收礼物,顺便表示一下忠心。 04光有“德”不够,还得有“才”;又有才又有德也不够,还得“勤奋”自从张廷玉的“恩师”李光地死后,张廷玉就全面接管了南书房,也就是从这开始,他成了大清的首席“秘书”。 而在此之后,张廷玉遇到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麻烦,却都能化险为夷。
先是“王公美案”(山东)。王公美这个人是个私盐贩子,早年间靠着毒辣的手段以及眼光,迅速收纳了许多手下(失势的私盐贩子)。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 王公美的野心也愈发膨胀。他不想被那些官府的条条框框拘束着,索性占山为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没钱了怎么办,那自然得打家劫舍了,完全就是土匪的做派!然而,王公美却说他这是“替天行道”。而后,他的军师又认为这个旗号不响亮。既然我们都占山为王了,何不再干点惊天动地的事?于是,王公美赫然举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 朝廷能忍?地方官能忍?当然不能。于是当地政府派了一群官兵前去剿匪。杂牌子遇上正规军,结果很显然,土匪150多个一个不落,全部被抓。 鉴于此事的严重性,济南巡抚向皇帝建议道,“将所有罪犯押往进京。”然而山东距离京城不近,途中随时可能生变。于是乎,康熙派了他的首席“秘书”张廷玉前去就地解决。 明眼人都知道,哪有什么“反清复明”啊,大部分人都只是被蛊惑,那几个头头才是真活腻歪了,想干一番“大事”。 张廷玉是怎么处理的呢?1.处死为首的几个罪犯;2.几十个从犯被发配到边疆做苦役;3.而剩下的所有小喽啰,也不用担什么责任,要想出狱只需要交一定赎金即可。 由于此案是公开审理,无数济南人见证了这一场面。本来,在他们眼里,钦差大臣是断然不会给这几个“乱贼”留下活口。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朝廷命官却这么“仁慈”、明察秋毫,于是联合一起上了“万民书”,歌颂康熙的仁德。
康熙末期以及雍正前期,清朝的西北一直不安定。等忙完改土归流,又查完亏空后,雍正终于腾出手来,解决西北边防事务。 为了能提高战时效率,雍正设立了军机处,而作为皇帝的第一“秘书”,张廷玉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军机大臣。作为内阁大学士,张廷玉更是一手操办,制定了军机处的各种章程。接着,军机处就“开张”了。 然而,军机处的设立虽然能提高效率,却有一个缺点——皇帝高度集权,所有事务都要过皇帝的眼。而且,雍正为了避免人多口杂,每次说事几乎只见一个人。这么做是保密了,但大臣们却不一定能记住雍正的话。若是两个人,还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因此,一些记忆力不好的大臣可就挨了不少骂,唯独张廷玉从没被骂反而一直被夸。 别管雍正滔滔不绝,口述多少圣旨,张廷玉总能在事后准确无误地拟好谕旨。他是个记忆天才吗?当然是,打小的“过目不忘”,自然“过耳也不忘”。再加上,雍正走一步棋,张廷玉往往能看到接下来的两步。论起深谋远虑来,张廷玉可一点不比雍正差。雍正曾盛赞张廷玉:“本朝第一宣力汉大臣。”
众所周知,雍正是一个勤政的皇帝,殊不知他的亲信,也就是所谓的“皇帝党”也是一个比一个勤奋。作为皇帝的第一“秘书”,张廷玉自然也不例外。 在军机处设立之前,张廷玉奉皇帝旨意整治吏部,还要负责吏部新人的培训。除了要管户部等部门,张廷玉还要负责编修《明史》、《大清会典》等书籍。 此时,张廷玉已经快到花甲之年。然而,他丝毫不抱怨工作量大,反而以更加勤勉的态度来处理各项事务。 军机处设立以后,张廷玉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一品高官,张廷玉每天五更就起床。之后,张廷玉必是第一时间去军机处面见雍正。等雍正口谕旨意后,张廷玉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到户部和吏部以及内阁。 等张廷玉赶回办公地点,早已等候多时的部员大臣又会一拥而上。等张廷玉既是“七嘴八舌”又是“百书”之后,军机处那边又传来消息了。 这个时候,张廷玉手头的事还没料理完,但军机处那又十万火急。张廷玉就在轿子里搭起支板,然而把所有待处理的文书通通带上轿子。一面去军机处,一面办公,丝毫不耽误。 要说军机处、内阁、户部、吏部的事处理完了,张廷玉小憩一会了吧,当然不是!别忘了,他还得编修校订《明史》等书,又是一猛地扎进“书海”中...... 白天忙里忙外的,这晚上总该休息了吧,当然不是!张廷玉晚上还要接待外省的官员。无论他回来有多晚,只要人还在,事情就必须处理了,从没有关门送客一说。 张廷玉用他察言观色、智慧过人的本领,以其正直、不争不抢、勤勉的人生信条,得以稳坐大清第一“秘书”的交椅。雍正也准他死后“配享太庙”,然而他却只得到了一个“文和”的谥号,而不是“文正”,为何?他遇到了乾隆。参考资料: 《清史稿》《大清首辅张廷玉》《张廷玉传》《雍正传》《康熙大传》《父子宰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