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花间挹香 2019-12-14

1644年,李自成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吴三桂开关迎敌,满清人入主中原。自此,神州陆沉,衣冠沦丧。堂堂汉室进入长达三百年的异族统治时期。同年,大明遗臣史可法、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建立“南明王朝”。但令人遗憾的是,坐拥江南半壁的南明朝依然内斗不止,王不服王的人伦惨剧不断上演,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即为清军所灭。汉室江山再无兴复的希望。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回首往事,我们不禁怀想,倘若崇祯不死,忍辱负重迁都南京,是否会有坐断东南,划江而治,甚至于收复山河的机会呢?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宵衣旰食明天子

一:政治方面——就法统而言,崇祯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南明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在于“内斗不休,王不服王”,一旦崇祯迁都南京。以其无论是满清还是农民军都承认的王朝正统的身份,南中国地区就不可能再出现宗室子弟摄政称王,妄自登基的情况。毕竟,明朝对宗室藩王的管控极其严苛的。即便是在战火四起,兵燹遍地的时刻,崇祯都还严词拒绝唐王组建军伍,匡扶皇室的请求。

而当了十七年大明天子的崇祯,其个人权威自是毋庸置疑。虽然为人刚愎自用、喜怒无常,但城破之际的幡然悔悟、豁然惊觉势必会促使他迁恶向善,进而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斗争经历,尽快稳定朝政,然后最大限度的团结江南的士族豪强。潜心砥砺,努力发展属于自己的朝堂势力和军事武装。一旦时机成熟,则完全可以雷霆奋击之势,将当地的士族豪绅掌控在自己手中。进而管控舆论,统一思想。使天下臣民同步调而共进退。唯此,则人心可用,大事可图矣。

此外,转变既定的两线作战的国策,将斗争重心向南转移,着重清除盘踞江南一带的张献忠所部,努力澄清江淮地区,而后放任北方李自成所部,一旦山海关虚空,满清趁势南下,势必激成李闯和满清之间的殴斗。如此,自然可以达成驱虎吞狼、消耗敌方的目的。再说,只要有李自成盘踞北方,不仅可以牵制满清,更如同在南明和满清之间筑起了一道天然屏障。崇祯大可安心的在江南地区图谋发展,逐步壮大~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最后将星——孙传庭

二:军事方面——就将帅而言,可堪大任者不在少数

在崇祯自杀到永历被杀这十八年时间里,南明王朝虽然屡遭蹉跌,但却始终不曾少了忠君报国、同仇敌忾的仁人志士。

“乱世用武备”就军事层面而言,如果崇祯提早做好迁都的谋划,那么,深陷中原腹地的孙传庭所部即可马上从农民军的泥淖之中抽身而出。所谓“传庭死,而明亡矣”就孙传庭在明末天下的能量而言,此人不仅忠贞不屈,勇略无双,而且多谋善断,允文允武。倘崇祯帝能够加以重用,委以大任,命其调转马头疾驰南下,经营江东之地,效仿当年“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的故事。如此,一旦时机成熟,崇祯即可命驾南巡,接手完整的南京六部和修缮停当的江南边防,凭坚凌卑以为根基,则天下大事自可徐徐而定矣。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山海关总兵吴三桂

另外,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久经沙场,智略雄迈,年少时期就闯下了“勇冠三军,孝闻九边”名头。当此之际,崇祯只需采取壮士断腕之策,乾纲独断,弃守北方,以一纸召命令吴三桂率军南下,沿着长江天险设置防线,捍卫京畿,控御南北。如此一来,既能将有限的军力有所整合,又能锻造一支敢战、肯战、能战的部队,以此为干城先驱,徐图缓进。坐观敌衅趁势而动即可。

不仅如此,就江南本地而言,还有襄阳的左良玉、江北四镇的黄得功、刘良佐等人,以及远在福建,久为朝廷所绥靖的郑芝龙兄弟。话说这些个将帅军官虽说大都是首鼠两端、阳奉阴违之徒,但非常时期用非常之谋。只要坐拥江南赋税之地,天下粮仓之所的崇祯能够拿出足够的诚意,那么驱使这群贪得无厌之徒也未尝不可能。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自古江南繁华地

三:经济方面——撇脱北方后,身处江南税赋大省,何忧财税不足?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在崇祯自缢殉国之际,与糜烂不可收拾的北方截然不同,此时的江南依旧是一幅歌舞升平的太平晏乐景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早在隆庆开海之前,东南沿海地带就活动着大量的海盗和船匪,他们罔顾国家律令,走私贩卖蔚然成风。而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收入,降低风险,天性机狡的商人们又与当地官长大肆勾结,本就俸禄微薄明朝官员自然是来者不拒。所以彼时东南沿海地区的富裕境况,完全是人们所无法想象的: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穷途末路无去处——崇祯

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万历盛时,(盐商)资本在广凌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

吴梅村《木棉吟》“眼见当初万历间,陈花富户积如山。福州青袜鸟言贾,腰下千金过百滩。看花人到花满屋,船板平铺装载足,黄鸡突嘴啄花虫,狼藉当街白如玉。市桥灯火五更风,牙侩肩摩大道中”

富庶如此,在此国难当头之际,只有南狩的崇祯皇帝能够痛改前非,荡涤前恶,痛定思痛之后能够甄选人才,辨别曲直优劣。然后委任得当,不问道德贤能与否,唯才是举,向来要恢复到万历、天启年间的境况还是不难的。只要有了足够的赋税支撑,军队的组建、兵员的锤炼,防线的构建和人才的培养都将不在话下。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明末形势图

四:天下形势——崇祯南迁,北方将是李闯独大,或者两虎相争之局。

明末之世是南北朝之后不曾有过的乱局。1644年的中原因为天灾人祸的关系,早已民生凋敝、饿殍遍地。大明朝的覆没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原地区的拖累。枯竭的财政和贪鄙的官员使天下苍生欲为蝼蚁尚且不可得,不得不铤而走险加入义军行列。“穷则变,变则通”的淳朴思想贯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如果当年崇祯帝能够独断专行,听从陈新甲、李明睿等人迁都南京的建议,摒弃那群大言炎炎的士大夫的空言妄语,坚信“大乱之后必能大治”的天道规律。毅然决然的留着大有用之躯,那么天下大势将如何发展,恐怕实在难以预料。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满清领导人皇太极、多尔衮

首先,一旦明朝撇弃北方中原地区,无异于抛弃了一个烫手的山芋。从此不仅可以专注于对天下经济中心的江南地区的经营整合,还可以借助李闯和满清的势力重新洗涤早已污秽不堪的北方中原地带——达到裁汰冗余、驱除劣币的目的。

其次,一旦崇祯南巡,北方势必会出现大范围的权力真空,李自成的军队自可以趁势崛起,进驻京师做他的大顺天子。但只要李自成成了北方的主人,他便不得不结下北方的烂摊子,就后期的发展看来,李闯的部队除了破坏完全没有任何建设能力可言。换句话说,只要崇祯选择自保,怕是用不了几年李闯就能把自己给玩死。

即便李闯顺利稳定北方局势,他还得面临山海关外的满清势力,我不知道“满清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谣传可不可信,但无论如何,久已垂涎我华夏江山的满清势必会趁吴三桂退守南方之机顺势南下。至此,李闯和满清的军队无可避免的会对战疆场。毕竟,只要满清入关,天下矛盾的重心就会发生转变——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而这也就是为何后期李闯的余部和张献忠的余部纷纷倒戈帮助残明抵抗满清的原因。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崇祯去了南方……

大顺政权天子——李自成

最后,迁都之后的崇祯,自然可以顺势退出两线作战的乱局(自古未有多线作战而能全身而退的)。从此一心一意的经营东南半壁,因势利导,大力发展海洋贸易,积极鼓励农耕桑种,一方面避免饥荒灾害,另一方面壮大国家经济,然后效仿明成祖朱棣钳制制衡鞑靼和瓦剌的故智,坐看李闯和满清在北方的殴斗。在敌国疲敝之际,命将率师北伐。唯此,纵然不能必其功于一役。也足以敲山震虎,自保自保无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