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做优雅妈妈太难?“三角凳理论”来助力

 爱读书的二小姐 2019-12-14

早上起来,又听到楼下的妈妈在咆哮。楼下是一对10岁的双胞胎男孩,非常调皮,所以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楼下妈妈的河东狮吼。今天是因为上学快迟到了,而双胞胎却磨磨蹭蹭不想吃早餐,把她给惹急了。

只听见她的声音愤怒而尖锐,夹杂着各种指责和批评:"你们快点吃,已经要迟到了还在磨蹭什么?是想要老师罚站吗?""吃个饭有这么难吗?总是不喜欢吃饭才长不高,隔壁的弟弟都快赶上你们了,也不害臊?"

双胞胎一开始并没有说话,后来干脆“哇”一声哭了。楼下妈妈更气了,直接就说:“不吃就算了,你们也别吃了,上学去吧。”

类似楼下妈妈的经历并不少见。很多妈妈提到自己的孩子都很头疼,别人的孩子看起来乖巧又听话,自己却总是要和孩子斗智斗勇,每天都特别辛苦。时间一久,温柔的性子也变成了暴脾气,动不动就朝着孩子大吼:你又在干什么?

她们觉得,老虎不发威就会被当作HelloKitty,以后再也无法有效管住孩子。殊不知,训斥和打骂只是起到了短期作用。从长久来看,这样的做法不但不利于和孩子实现良好互动,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或者让孩子和自己渐行渐远。

美国育儿专家兼讲师,脱口秀育儿话题嘉宾——伊丽莎白克拉里,在40多年的时间里都在和孩子们打交道,却很少发火。为了解答妈妈们的困惑,她把自己的切身经验和方法写成了《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希望妈妈们能在育儿道路上越走越轻松。

伊丽莎白克拉里认为,“不打不成器”和“孩子就是要捧在手心呵护着”都不是好的教育方式,只有和孩子实现良好的互动,才能培养出又懂事又体贴的“小棉袄”。

很多妈妈把孩子当成自己生活的全部,三句话不离孩子,并自认为这样才是好妈妈。

但其实抱着这样心理的妈妈,对孩子的要求也高。一旦孩子的行为偏离自己的预期,或者孩子表现出不听话的迹象,妈妈就容易暴怒,觉得自己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孩子却根本不领情。

而孩子虽然喜欢妈妈的陪伴,但并不喜欢妈妈主宰自己的生活。在妈妈事无巨细的关爱下长大的孩子们,往往也会感到厌烦和苦恼。

伊丽莎白克拉里结合效能训练、阿德勒戴克斯法心理学策略等,提出了“三角凳理论”,指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自身价值观,第二是对孩子的合理期望,第三是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自身价值观用来确定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希望孩子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避免过度干涉孩子,以及容忍孩子在短期内造成的麻烦。希望孩子乖乖听话不惹麻烦,就要承担孩子软弱没主意的后果。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清楚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方向地去培养孩子,不被相互矛盾的教育理念所干扰。

而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则不亚于定下一条能不能发火的标准线。根据儿童的成长规律来看,每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学习速度都是不相同的。如果妈妈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给孩子制定了过高的要求,一方面会让自己变得焦虑,另一方面也会起到拔苗助长的反作用。“别人家的孩子”不应该成为儿童教育的参考标准,结合孩子的日常,才能最终确定孩子的成长路线。

除此之外,妈妈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注意自我需求的满足。情绪是会传染的,妈妈心情愉快,和孩子的相处质量就高,孩子就会感受到温暖和满足。而想要保持好心情,就需要妈妈有自己的兴趣,以及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孩子不应该成为妈妈唯一的精神寄托,关注自己的生活成长空间,对妈妈来说也一样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