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总是与你作对,是因为缺爱

 新用户4169eMl8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有学龄前孩子的家庭,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在玩具店以哭闹来逼迫父母买玩具更多的玩具、抓人、推人、不收拾自己的玩具、不按时睡觉,这些事情让你血压飙升,默念十几遍“是亲生的”,才忍住没动手打他,实在忍不住了就揍孩子一顿,孩子哇哇大哭,自己的情绪也糟透了。

如果有一本能够具体指导父母该如何应对孩子上述情况的书,那简直让你感激涕零。

我认为,《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就是这样一本书。书的作者伊丽莎白.克拉里是一位有着40多年幼教经验的实战派专家,同时,她也是北西雅图学院教育课程主讲人。她结合自己长期研究学龄前儿童的经验,在书里总结出一套能有效影响孩子行为的具体技巧,这些技巧包括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的方法、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这些技巧给父母们提供参考,帮助0-6岁的孩子养成好习惯,让父母们实现与孩子的良好互动,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积极、有幸福感的人。

作者在书里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从“三脚凳”理论、避免冲突、强化良好行为、培养新行为和减少不良行为等方面为我们阐述了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在我看来,父母自我需求的满足感、良好的情绪和孩子的发育水平,是与孩子良好互动的前提和基础;高质量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关注;明确、适时和真诚的表扬则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减少不良行为的有效方法。

一、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在好情绪和恰当的时机之上

1.一个母亲内在的状态就是孩子生活的主要氛围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里提到,儿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脚凳。凳子要立稳,需要有三条腿支撑,儿童教育的“三条腿”就是:对自身价值观的了解,对孩子合理的期望,对自我需求的尊重。 在我看来,儿童教育,不仅父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还要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和重视自身的需求。

巴克敏斯特.富勒这样说道:“天才是拥有合适的母亲的人。”

在我看来,虽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天才,但是每个母亲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合适的母亲。所谓适合的母亲,是那种尊重孩子,懂得先照顾好自己,让自己内心富足,性情温和、情绪稳定的人

邹锦华在《我是妈妈,更是自己》里说:“如果哺育者的内心是充实的、有内涵的、多层次的、有安全感的,孩子就能得到很饱满的力量,孩子也不用改变自己去取悦哺育者,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发展自我,做他自己。”

我认为,孩子的母亲以及其他养育者,想要养育出独立、积极、自尊、有幸福感的孩子,首先要接纳、尊重和满足自我的需求,把自己照顾好,让自己情绪饱满、稳定、自我感觉良好,这样才能够把好情绪传递给孩子,让孩子乐于与我们互动,并在互动中感到快乐和幸福。这也是亲子教育的初衷。

作者在书里提到,父母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留时间给自己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来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

真正的给予,来自于自身的满足和喜悦。

2.你对孩子心烦时,你也是一个孩子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书中指出,孩子其实一直在学习两样东西,一种是什么是合适的行为(如何得到关注),另一种是如何与人互动(存在什么样的关注方式)。

你为孩子心烦是因为你未能得到自己作为孩子时所需要的东西。你以愤怒、责备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其实是在模仿你的父母曾经对你的情绪处理方式。意识到这一点,你会改变自己的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以更积极的方式去处理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以此来帮助你疗愈童年的创伤。那个“不可理喻”的孩子,其实也是你内在受伤的孩子。

沟通是双向的,学习也是双向的。父母用语言和行动无时无刻地影响孩子,同样,孩子也在教父母。孩子在与人互动的方式映射出父母与人的互动方式。

当孩子情绪不佳时,并不适宜教孩子学习新的行为和技能,我们要先处理好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良好时,再进行亲子互动。

3.盲目攀比,实则忽略了孩子的发育水平和个体差异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养育者喜欢攀比,比谁家的孩子更早走路、谁家的孩子更早说话。一旦发现有跟自己的孩子月龄一样,别人的孩子却早早学会了走路和说话,而自己的孩子落后于别人时,就有可能引发家庭矛盾——全家人都在指责孩子的主要养育人不够称职和专心。

其实,这些盲目的攀比背后,隐藏着大人们的虚荣心。这种攀比不仅忽略了孩子的发育水平,还忽略了个体差异。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书中明确指出,塑造孩子的行为要符合孩子的发育水平。比如,教一岁大的孩子学走路,明显会比教6个月大的孩子学走路要轻松有效得多。如果想要训练孩子上厕所,要等到孩子憋得住尿,撒尿自如,并且能够意识到膀胱满了应该及时走向马桶时,训练孩子上厕所会轻松得多。

虽然孩子的发育水平大体相同,但是总会存在个体差异。比如,书中提到:“75%的孩子3岁半时可以不用妈妈陪着;4岁时,75%的孩子不用大人看着就能穿衣服;1岁8个月时,75%的孩子能用4块积木搭塔。”除了这75%,还有25%的孩子或早或晚些才能做到上述事情。因此,只要不是太早或者太晚,都是正常的。

意识到孩子发育水平和个体差异的养育者,是不会盲目攀比的。

二、关注孩子要眼到、耳到、口到

许多父母错误地认为,花时间陪伴孩子就必然包括在他们身上花钱,这种没有互动的体验,无论对父母还是对孩子来说都是“不在场”的。

苏兹.卢拉,《母亲进化论》

1.关注要有眼神交流

孩子对你是否真的在关注他十分敏感。

在游乐场里,有些孩子总是会一边玩一边对远处的妈妈说:“妈妈你看,你看我会这样,还会这样。”孩子的妈妈很不情愿的将眼睛从手机屏幕上移走,抬起头对他说:“自己玩啊。”可是,不一会,孩子又对他妈妈说:“妈妈你看我,你快看。”孩子的妈妈又不耐烦地厉声道:“哎呀,你自己玩就好了!”

这样的陪伴就是典型的“不在场”,陪而不伴。

武志红说,所谓爱,就是看见。

对父母的依恋形成孩子最基础的安全感,而孩子获得来自父母和他们的看护者的关注和陪伴,会大大增强这种安全感。

这就是我所说的关注孩子要眼到。

2.积极倾听孩子

如果你眼睛都没有看孩子,或者还没等孩子说完你就开始反驳或者插话,却跟孩子说,你有在听,孩子是不承认的。

很多时候孩子要我们倾听,并不是因为他有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而是在寻求一种认可或者心理支持。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书里说:“积极倾听的一大优势在于促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父母形成依赖。

那么如何做到积极的倾听呢?

威廉玛丽学院心理学教授,麦克.P.尼克斯博士在《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里提到,要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就必须适时地搁置自己的需求,让说话者充分的将自己想表达的想法或情绪抒发出来,并表示好奇心和同理心,采取开放的态度欣赏他的观点,肯定他的情绪,不加入自己的评判,控制自己情绪过度反应等等。

你可以专注地听孩子说,并用自己的话来重述孩子说的话,同时观察、了解孩子,鼓励孩子多说一点,尽量不要打岔,等孩子说完等技巧,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

3.孩子总是与你作对,是因为缺爱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书里提到,父母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希望我的孩子用什么方式来打断我?”

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不打扰父母。任何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无论怎样他都会以不能被忽视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关注。

比如,孩子会发现,只要他一欺负弟弟,父母就会责骂他。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把这种现象叫做惩罚陷阱。对于一个被父母忽视的孤独的孩子,被骂远胜于被忽视。

因此,当你发现孩子总是通过捣蛋和做坏事来吸引你注意的时候,你应该看到背后的原因,那就是孩子需要你的关注,并且你也下意识地期望孩子以这样的方式来打断你,你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为什么说被骂也是一种关注呢?因为关注分为两种,一种是满意的关注,另一种是不满意的关注。对孩子微笑、温柔的话语、拥抱、抚摸、一起玩耍等,属于满意的关注;责备、打骂和批评,则属于不满意的关注。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说:“关注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关注,就会激发负面的关注。俗话说,缺爱的孩子爱捣蛋。”

西班牙的神经心理学家阿尔瓦罗.毕尔巴鄂在《孩子的大脑》一书里指出,你把精力集中在孩子所做的一切负面行为上时,不仅不能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反而是助长了这些消极行为。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屡教不改的原因。

伊丽莎白.克拉里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提到,“任何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相互影响,都存在两种模式,首先是孩子向父母学习,其次是父母也在向孩子学习。”比如父母学会了想要听孩子的话,就必须要关注他,父母斥责了孩子,孩子才会听话。

如何才能让孩子不再捣蛋呢?很简单,书里指出,只要每天抽出15分钟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可以明显地减少他们平日里的奇怪要求和不良行为。

所谓高质量的陪伴,就是与孩子有丰富的互动:眼神与孩子有交流,耳朵要认真听孩子说话,当孩子出现了你期待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地表扬孩子。

武志红说: “妈妈、爸爸与孩子丰富的互动,胜过一切教育。孩子越小,这一点就越是重要。”

三、表扬孩子要明确、及时和真诚

表扬得当,可以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然而不恰当的表扬会适得其反。因此,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必修课。

1.停止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棒”、“干得好”

作者在《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里指出,宽泛而笼统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厉害”会给孩子一种自豪感和幸福感,但是当孩子自我感觉不好的时候,会适得其反。

比如,当孩子把外套挂了起来,你表扬他“你真是个好孩子!”他无法确定你是表扬他挂好了外套还是关上了门。

最好的做法是,挑你满意的部分进行表扬,清楚地陈述孩子做了什么,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当孩子给你看他写的作业,虽然都写完了,但是有道题写错了,你不能对孩子说“你写得真棒”。说“你写得真棒”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表扬并不是真心的。你可以挑出令你满意的部分,比如孩子有些字写得很不错,你可以对孩子说:“这几个写得工整,笔锋也写出来了。”孩子听到你具体而明确的表扬会感到开心和满足,下一次就会认真地写字,因为他知道他会因此而得到认可和表扬,而不是作业全写对才能得到认可和表扬。

2.不同的表扬时机获得不同的效果

作者指出,通常情况下,当孩子表现出父母期待的良好行为时,要及时表扬孩子。稍微拖延,哪怕你进房间出来后再表扬他,都有可能会起不到鼓励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在亲子游戏中,家长最好时刻陪伴着孩子,这样才有可能及时表扬孩子。

但是,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及时表扬呢?当然不是。

当孩子在玩积木的时候,你发现孩子搭了一个比上次还要复杂的城堡,并且正在搭。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这个时候表扬孩子是不恰当的。因为你表扬他之后,就打断了孩子,他没法继续玩了。你可以在孩子搭完的时候再表扬他说“妈妈看到你努力搭了一个比上次的更大更复杂的城堡,你的进步真的很大。”

当你想要激励孩子的自信时,最明智的方法是不要只重视,而应该在孩子面对困境时肯定他的努力、专注以及享受过程的态度。

《孩子的大脑》,阿尔瓦罗.毕尔巴鄂

3.别把表扬与负面评价和比较夹杂在一起

表扬要真诚和及时,但是不能把表扬与负面评价和比较夹杂在一起。

许多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喜欢加上一些负面评价或比较夹杂在一起。例如,“你今天能够主动完成作业,真的很棒,希望明天也能够做到。““你还那么小,已经做得很好了。”“你饭前会收好玩具了,很不错,下次可别忘了哦!”这样的表扬是无效的,会让孩子高兴不起来。他会认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特别是对大一些的孩子。

阿尔瓦罗.毕尔巴鄂说:“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给孩子的正面评论数量应该远远超过你向孩子发布命令、指示或给出负面评论的数量。


我之所以推荐这本书,不仅是因为作者在书中深入浅出的给读者讲解一些心理学原理,还在书的后半部分用1/3的篇幅罗列解决问题的实操步骤和具体的点子供读者“对症”参考。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同时,摆脱打骂和溺爱的育儿方式,跟孩子实现更好互动,从而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