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恐龙灭绝的新原因,这可能表明一次大型的小行星碰撞并不是导致这种动物灭绝的全部原因。恐龙在地球上的统治在6600万年前戛然而止,当时一颗直径达10英里的巨大小行星撞击了尤卡坦半岛,至少人们是这么认为的。但一项分析南极海贝壳的新研究表明,恐龙的灭绝早在这块主要的太空岩石与地球相撞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末期的蛤和蜗牛壳化石中的钙同位素,得出了这一结论。 研究小组发现,当时,地球正经历着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由于二氧化碳的突然涌入,海洋正变得越来越酸。二氧化碳的意外增加很可能是由位于现代印度的德干地陷的长期喷发引起的,德干地陷是一个面积20万平方英里的火山口。小行星撞击地球,很可能是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因为它造成了一场气候灾难,在事件发生后的几千年里,气温骤降。 科学家的数据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地球之前,环境就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确实与德干地陷的喷发有关。在这次大规模灭绝事件发生之前,地球显然处于压力之下,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同时,碳循环也不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能找到导致物种灭绝的真正原因。研究人员表示,海贝是最适合分析的化石,因为它们提供了当时它们周围化学物质的简要而清晰的快照。 它们大多由碳酸钙构成,当与二氧化碳混合时,外壳会溶解,并与周围环境形成完美的混合物。贝壳长得很快,会随着水的化学变化而改变。因为它们的寿命很短,所以每一个蜗牛壳都是海洋化学成分的一个简短的、保存完好的快照。虽然研究人员表示,这对过去有了一个清晰的分析,但对未来也有值得注意的警告,因为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快速增加会对一个星球造成什么影响。 小行星只是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子,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认为古代海洋酸化事件与现在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很相似,也许我们可以把这项研究作为一种工具,更好地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忽视岩石记录,地球系统对大量迅速增加的二氧化碳很敏感,目前的排放将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这一发现恰恰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也许恐龙的灭绝就是人类最终的归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