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始皇为何在公元前221年,把平民更名为“黔首”?有何寓意?

 今古言堂 2019-12-14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雄才大略的他统一钱币、度量衡等,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今天我们就“黔首”的寓意来谈谈。

黔首的寓意

在不同的典籍中,对“黔首”一词的解释大多都是大同小异的。比如《说文解字》曰:“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再如《礼记》曰:“黔首,谓民也”,再比如《吕氏春秋》曰“黔首,民也”。都说明了一点,“黔首”即庶民、百姓。

其实“黔首”一词并不是秦始皇时期提出的,最初在战国时期便称百姓为“黔首”,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记载:“天下已成,黔首乃生”,该书的成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战国策》更是记载魏惠王死时,惠公劝太子曰:“愿天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吕氏春秋》又记载:“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

在战国时期便把“黔首”与民并用,混用,说明二者是等同概念的,以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时期的“黔首”就是庶民百姓的意思。再按照这个词表象意思来看,“”是黑色的意思,那么“黔首”就是黑色的头,可以理解为晒黑了脸的庶民百姓,也可以理解为黑头发的百姓。

既然“黔首”与庶民百姓同义,为何秦始皇还非要“更名民曰黔首”?

确立了皇帝名号,秦始皇制定的所有政策,必须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最高意志的指导下得到具体体现,秦始皇将“”改为“黔首”也是从各个方面来考虑的。

首先,从思想基础上来看。

秦始皇为了改制称帝,他找到一个理论依据,那便是阴阳家邹衍所创立的“五德终始说”。他认为人类的历史就应该是由五德来轮流支配,五德相克便会使朝代更迭,虞舜为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正统王朝。于是“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节旗皆上黑”,从而称百姓为“黔首”,正是这个学术体系的要求所致。当然,统一称呼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在要求。

其次,从政治发展上来看。由于秦始皇的大一统,使我国正式进入封建王朝,在此之前,各国互相征伐,百姓庶民死伤无数,元气大伤,民众有着急切的统一情绪,而秦始皇的兼并战争在一定意义上符合了民众的心理。他同时也认为“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这种思想让秦始皇意识到民众的向背是天下安定的关键,因而在天下大定后,将“”改为“黔首”目的是争取其他六国民众的人心,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国泰平安的目的。

再次,从经济结构上看。

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的帝国经济结构必然是以农为本,吕不韦那套重商政策显然是与当时的发展相违背的,因而在统一后,秦始皇奉行的政策是“国待农战而安,主持农战而尊”,继续实行重农抑商的国策,此中的“”改为“黔首”也有重农的意思在其中,“更名民为黔首”之外他强行把工商业者降低到与罪犯等同。

最后,从秦人习俗上看。早在秦人祖先在狄戎为周孝王主持马政之时便头戴黑巾,这在出土文物“虎肉价木椟”中也有记载,后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统一文字方便就以此习俗改民为“黔首”,正是以秦人习俗黑布裹头来统一命名百姓的。

另外近代有些史学家认为改名为“黔首”是一种贬低民众的方法。他们认为秦人既是民,也是兵,他们或多或少有瞧不起其他国家民众的意思,强调“黔首”就是把他们变为平民,以示轻视之意。

结语

尽管“黔首”在秦国是个普遍性称谓,但秦始皇在推行这个措施最终引“天下之民不乐为秦民”,遂二世而亡。即便如此,历史的沧桑难掩其耀眼的光华,他统一中国之举,让中华民族第一次真正的融为一体,虽经几千年他的影响力依然在华夏无处不在。千古一帝唯始皇,伟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