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姓、庶民黎民平民布衣”的区别

 泰阳汉子 2022-10-21 发布于北京

纵观古代不同时期对一般民众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文化发展史,它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宗法、习俗的形成与变迁,也是古代社会等级、地位、声望在民众身上的具体标记,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一下这些称呼的文化来源及其深刻内涵。

我们先看看“百姓”到底是什么意思?

百姓,最初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总称。《尚书·尧典》:“平章百姓”,其中百姓就指贵族。远古是指有姓之人,因为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诗·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百姓”也就是“百官”。 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庶民'。

这个也好理解,因为最早姓氏来源于自己所拥有的“地”或哪里的河流,没有土地哪来“姓”?有土地的都是部落首领或官员,进入奴隶社会又成了奴隶主,都属于贵族阶级,所以庶民就没有姓,自然就不在“百姓”之列了。看来,在远古时期还不能随意做“百姓”呢。

春秋后期,宗族制度逐渐破坏,随着土地的私有化,地主阶级代替土地嫡子世袭的领主阶级,百姓逐渐失去贵族的意义,社会地位与黎民相似,战国以后“百姓”也就泛指平民了。现今指人民,民众,大众。

我们再看庶民、庶人、黎民又是怎么回事吧!

所谓庶民,指一般的民众;平民。在远古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秦汉前对身份比奴隶高的农民和小商人也称“庶民”。《论语·子路》:“庶众也。”庶民、庶人,就是众人,即普通的民众。周代宗法制,在宗族内部,还有身份低的含义。秦汉后泛指一般平民。

所谓“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在周代指除了卿、大夫、士以下的“国人”和具有自由身份的劳动者及免除人身依附关系的奴隶,后世无官爵的人也称庶人。按宗法制,还包含嫡长子(即大宗)继承父爵,嫡妻的余子和众妾的儿子(即小宗)则获得较低的爵位,或因无爵便沦为庶人。

所谓“黎民”,就是指庶民,泛指普通平民、平民百姓。《尚书·尧典》:“黎,众也”。相传炎、黄两大部落联盟后,打败了蚩尤九黎部落,为了区分联盟部落的“百姓”,便将被俘的九黎人称作“黎民”,后来随着黎民与百姓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又与百姓合称为“黎民百姓”。

我们再看看下面几个对民众的称呼!

平民,本义指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古时指不是贵族或官员的人,现指普通民众、公民。

草民,古代平民的自称,指草野小民;古代无官职者在皇帝或官员面前的“谦称”,表示卑贱之意。现在带有小人物自嘲之义的“草根”一词,也赋予了基层民众的内涵。

黔首,是战国时期和秦代对平民的称呼。秦人尚黑色,其平民常用黑布包头,秦统一天下后也将全国的平民统一改称“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民曰“黔首”。

布衣,本义指廉价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代富人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布,故称平民为“布衣”。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你知道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意见。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