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半夜被冻醒,这首七律寄寓深远,尾联更是含蓄不尽

 江山携手 2019-12-14

秋夜霜寒,落叶缤纷。夏日里碧绿的梧叶禁不住西风呼啸,一点点地变得枯黄,又慢慢地零落。秋天仿佛是一种轮回,秋风乍起,缘来缘去,岁月冲淡了一切繁华,变得凄然悲伤。如此凄凉的场景,让游子们也倍感凄楚。一次外出公差,王安石半夜被冻醒,这首七律寄寓深远,尾联更是含蓄不尽。

葛溪驿

宋代: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皇祐二年,当时30岁的王安石从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秋声扰攘,悲从中来,作了这首诗。 当时王安石还是舒州通判,但是他勤政爱民,治绩斐然。虽然只是小吏,但他位卑不忘忧国,体现了广阔的胸襟。

独自在外,诗人倍感孤独,驿站的条件艰苦,更让他辗转不眠。他在窗前眺望远处,只见一钩残月悬挂空中,月色昏昏,漏声滴答,更觉夜长难熬,不由得吟出两句诗,“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人地两疏、四顾寂寥,一灯如豆、忽明忽暗,“昏昏、明灭”,充分展现出羁旅的愁思。

王安石干事情喜欢以身作则,常常不辞辛苦亲临基层查看,时间久了,也闹出很多毛病。秋夜霜寒,薄衾单衣,夜里刚睡着就被冻醒。“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他裹紧棉被,终于睡踏实了,梦中却仿佛回到了家乡,不觉远隔千山万水,道路漫漫。

梦中醒来,诗人便再也无法入睡,于是披衣坐起。颈联抒发感慨,“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他想到时势艰难,虽然乡愁无穷、秋夜凄寒,却不顾病痛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

正值壮年的王安石虽然职位低微,但基层工作的经历,却让他有了很好的积淀,也看清了很多问题的症结,正准备积蓄力量大干一场。八年后他就到京城,提交了他的建议书,此后便有了一段传奇故事。

长夜漫漫,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却又要登程。诗人环顾左右,“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蝉声凄切,传入耳中,诗人心烦意乱;它紧抱萧疏的梧桐,树叶已经半黄。 秋蝉无知,以半黄疏桐为乐国,却自鸣得意,盲目乐观。诗人托物寓意,表达出对世人麻木浑噩的悲悯,也反衬出内心的悲慨。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怕生活艰苦,无惧命运坎坷,更不必担心人言可畏,却害怕自己消沉颓废,甚至麻木不仁。王安石虽然入仕时间不长,却见多识广,不过他并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努力让自己自清,并尽可能地劝勉别人积极上进。正因为考虑得多,诗人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

细味全诗,不仅写景真切,抒情深沉,而且意境深远,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再回顾一下尾联的14个字,看似轻描淡写地写景,却凝聚着诗人这一夜的思考结果,更体现了一种高风亮节与踏实苦干的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