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一首冷门的秋诗,句句皆妙笔,堪称一首思深力遒的七律佳作

 云端书馆 2023-09-20

王安石涉足仕途后,对人民贫困、国力虚耗,政治上种种积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危机。
皇祐二年,当时王安石从家乡临川去钱塘,途经弋阳,宿驿站中,独卧秋床,孤寂、凄凉的旅况触动他的忧国忧家之感,自然发兴,写出了这一首壮怀激烈、悲歌慷慨之作。
《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这首诗的大意是:
秋天深夜,半轮缺月昏暗无光,耳畔只听得计时漏壶的滴水声越来越响;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照着旅舍里冷清清的卧床。
我病中行役,寒意透骨,最先感受到早来的风霜。梦中仿佛回到了故乡,醒来才知离家乡山远水长。
一想到岁时已晚,国事艰难,我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悲歌慷慨;起身下床,眺望窗外,但见天地之间景色凄凉。
捱到天明,重登征途,只闻一片蝉声喧嚷。呵,秋蝉无知,竟然托身在叶已半黄的稀疏梧桐上!
葛溪,在江西省横峰县葛源镇外,为信江支流,四周环山,风景优美。驿,驿站,是古代官方设立的旅店。
这首诗以"乱"为诗眼,寥寥几笔,写透了秋天的滋味,写尽了王安石的家国之思。
首联写景,渲染了一种凄迷的氛围。如钩弦月,勾起游子一片忧思;迷蒙月色,带给客旅几多迷惘,虽已时近子午,漏刻的滴水声,伴随着暗淡无光、若明若熄的灯火,令卧病之人彻夜难眠。这里的缺月、油灯似有象征意义:月缺业难圆,灯暗前程淡。
颔联接写自己的体验,传达出一种萧瑟冷冽的失意感。这里,“最觉风露早”是真实体验,“不知山水长”则可能只是主观臆想,只因诗人辗转反侧,实难归梦。
颈联则转换视角,状写自己的举止。流年不利,激发不平之鸣;天地失色,引起凄清之感,所以坐卧不宁,心潮难平。
尾联借写蝉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如海忧思。桐树枝干扶疏,树叶半黄,风露侵人,寒意渐增。鸣蝉不知秋之将至,仍在大声鼓噪,使旅人乱耳更乱心。
秋蝉只有悲惨的结局,表露出他对政治上的反对派的蔑视。但纵观全诗,对改革的前途,诗人似也感到渺茫,令人有时过境迁、英雄气短之慨。
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意境深幽的“驿站秋夜难眠图”。诗人选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天色、疏桐等一组富含情感的衰残的意象,构成孤寂凄凉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羁旅孤独病痛思乡的心情和处境。
诗中兼有赋象、兴象与喻象,运笔雄健深稳,粗中有细,曲折往复,格律严谨,针线细密,又不失流畅明快,堪称一首思深力遒的七律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