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人使辽全图

 黑龙江波涛 2019-12-14

 

 自澶渊之盟,辽宋两国修好,频繁通聘往来,宋使倍之,成百上千,络绎于道。四时捺钵是契丹皇帝生活常规,宫廷年每数徙,见宋使无常处。捺钵行在,即是移动皇宫,宋使记作“单于帐”。捺钵不是游幸,而是契丹国制,单于帐在哪里,哪里就是宋使目的地。契丹皇帝四时捺钵之地,宋使绝大部分都有涉足。宋使踏入辽境,就在契丹接伴使引领下,寻国主捺钵行踪,长途奔袭,到过大辽国许多山川胜地。聂崇歧(-1903)《宋辽交聘表》总结“宋使尝至之地”,包括:“若燕京、若中京、若上京、若长泊、若靴淀、若炭山、若神恩泊、若云中淀、若木叶山、若广平淀、若西凉淀、若混同江、若北安州、若九十九泉”,说的很全,但仍须补充宋括所到的永安山一地。

使辽官员中,有不少著名历史人物、文学大家,如路振(1008年),王曾(1013年),富弼(1040年和1042年)、包拯(1045年)、欧阳修(1055年)、刘敞(1055年)、苏颂(1068年和1077年)、沈括(1075年)、苏辙(1089年)、蔡京(1083年)、高俅(1105年)、童贯(1111年),等等。出自随行官员之手的《语录》(这是一种回国后,书呈内廷的重要文牍),传世(个别残卷)十几种,属宫廷档案性质的历史文献。从康定元年(1040年)起,可以参阅保存于国信馆的过往《语录》书写,以为常例。有的语录失传,却以使辽诗留下足迹,如刘敞、苏颂。籍此,宋使所到之地,查之有据,难点主要在今地对照方面。

   

一、幽州-含凉殿

 

宋使目的地,有一个规律性变化,即结盟之初在幽州,中后期改为契丹纵深,且游移不定。如“曾等使还言:……初奉使者止达幽州,后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凉淀,北安州,炭山,长泊。”《续长编》:景德二年,澶渊盟“阈主每岁避暑于含凉殿,闻使者至,即来幽州。”《兴宗本纪》“十一日,御临含凉殿”《圣宗本纪》“秋七月初七,御临含凉殿听政。”

 

凉殿是一个泛指名词,见自文字记载的,最近的南京皇城西南角楼上就有一个凉殿,可登高乘风纳凉。最远的上京西北二百里深山,也有一个号凉殿之地。幽州近畿避暑之地有二,一为凉殿,二为延芳淀。凉殿《辽史地理志四》:顺州领怀柔县,“城东北有华林、天柱二庄,辽建凉殿,春赏花,夏纳凉。”

 

华林庄,今顺义区空港街道花梨坎村,北京地铁15号线花梨坎站。天柱庄,今顺义区天竺镇天竺村。花梨坎,史称华林,有《燕京析津县华黎庄兴建木塔记》金石可证。与今花梨坎地名关联地名为大夏坡。地铁站外的一片大型土坡。坎和坡皆指一处地望,指一道高超过十米,长达二百米许的大型土梁。地铁通车后,十台挖掘机,和二十辆卡车机器轰鸣地铲除这道坎。土坡并不在顺义文物保护的范畴之内,文保部门也不掌握土坡的资料。顺义区政府为提升环境,方便附近小区居民乘坐地铁,一举铲除花梨坎、大夏坡。

 

延芳淀有长春宫,与长春州长春宫同名。

 

二、中京

 

中京,领辽大定府北安州,今内蒙古宁城县铁匠营村。从南京到中京,使者们只是埋头赶路,捺钵之地,是从中京开始树状发散的。据《辽史·地理志》,圣宗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圣宗尝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云气,有郛郭楼阁之状,因议建都。择良工于燕蓟,董役二岁,郛郭、宫掖、楼阁、府库、市肆、廊庑、拟神都之制”,城峻,“号曰中京,府曰大定。皇都中有祖庙。大同驿以待宋使,朝天馆以待新罗使,来宾馆以待夏使”。

南至幽州九百里,北至上京六百九十里。

 

《乘轺録》路振使辽,早沈括一个甲子。路振此行,止于中京,契丹国,乃指中京城。二年后宋搏等出使,即已到达中京。

 

《王沂公上契丹事》大中祥符五年使辽,其书记契丹地理特详,故史臣列为地理类。

 

古北口往北,进入辽中京北安州。

 

就连《武经总要》泛交通文字,也是逆向记载

 

三、上京

 

薛映、刘敞、欧阳修、陈襄、沈括、张舜民。有六位到过辽上京

 

“度潢河,石桥旁有饶州,盖唐朝尝于契丹置饶乐州也。今渤海人居之。”“长泰馆,西十里许,有佛寺民舍,云即祖州。亦有祖山,山中有按巴坚(阿保机)庙,所服鞋尚在,长四、五尺许”。“自过祟信馆即契丹旧境,盖其南皆奚地也。入西门,门曰金德,内有昭德宣政二殿,皆东向,其毡庐亦皆东向。临潢西北二百里号凉殿,在漫头山南,避暑之处,多丰草,掘地丈余即坚冰云。”

 

 

《薛映记》富弼及薛映皆记中京到上京一段,

 

四、长泊

 

宋绶其后又六年晁迥等始到长泊。长泊“周围二百里……道出中京之北,四日程。经榆林馆,饥乌馆,香山子馆南(疑作东)北即长泊。”若往长泊,则白中京东北行,经羧初馆、榆林馆、讷都乌馆、香山子馆,遂至长泊,若往木叶山,则在香山子馆与往长泊之道分路,经水泊馆、张司空馆,遂至木叶馆,①

 

五、靴淀

 

《阎询傅》也说“使契丹………契丹在靴淀”。又王易《燕北杂録》“清宁四年十月二十三日,戎主一行起离靴甸,往西北行,约二百七十里,地名永兴甸行柴册之礼。十一月五日,却来靴甸受南朝礼物。《章频传》“使契丹,至紫蒙馆卒。”(按《辽史·地理志》辽东道有紫蒙县,紫蒙馆当即在此,馆当非目的地,但不在上列诸道上,因亦列举于此。王洙等所到的鞋淀等地,虽中间所经馆名不可详孜,但位置所在,大致可见

王洙等所到的鞋淀等地,虽中间所经馆名不可详孜,但位置所在,大致可见

 

 

靴淀永州条下云:“永州在木叶山之阳,潢之北…D路西北韡淀二百里。”

 

六、炭山

 

炭山,今丰宁大滩镇三扎拉至东猴顶山、小梁山滦河上源这一带的坝缘山脉。也叫巴彦图格尔山。

 

炭山“本匈奴避暑之处。今辽中目为炭山。……自幽州西北路清河馆,即居庸关,雕巢馆,赤城口,始有居人。望云县,受赐州凡十日程至炭山。炭山在契丹族建国初处于与室韦临界的重要地理位置。《辽史》频频地记录了历代辽皇帝游幸炭山的情况。但至今为止,关于炭山的详细位置有5种提法:(1)万全县说,(2)庆州黑山说,(3)黑龙山说,(4)滦河上游说,(5)古北口说。

若往炭山,则自幽州西北行,从清河馆出居庸关,历雕窠馆、赤城口、望云县,遂至炭山(2)

 

 

七、神恩泊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神宗即位,遣使告于辽朝,陈襄充国信使《使辽语录》一卷。其行白沟-燕京-中京-神恩泊。

到达神恩泊,给出一条契丹交通新线。并书中记载与契丹接伴使、副交往、对话,反映出重要的历史信息。

《陈襄国信语録》(故事类) 《陈襄神宗皇帝即位使辽语録》。

又按《陈襄语録》说规中言在神恩泊。宋使对于谒见辽主的地点,事先也完全不知道,直到入契丹国境以后,才临时由契丹方面决定的;到达神恩泊的宋使,唯陈襄一例。       

 

八、云中淀 左云县张家场乡。张家场乡,左云县的东大门,出大同市区沿着109国道一直向西,在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是一串本地人熟悉的与能源生产相关的地名,晋华宫、云冈矿、鹊儿山、燕子山。相关地名多在云冈区境内,一个个数完,张家场就到了。
有学者研究,1000多年前,张家场乡一带有着茂密的森林和大片草场,被辽代西京道的负责人确定为官方牧场,为皇家奉养马匹,还在此设立行宫。《藕香拾零》提到,辽道宗在寿昌五年(1099)秋巡幸西京,在云中甸坐冬打围(狩猎),处理与宋有关的外交事宜。


古时把都城郭外的区域称为“甸”。《说文》有注“甸,王田也。”。不管取意如何,都标注出这片绿地自信的资本。当年“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场景。以云中命名,目前较公认说法认为与旧高山有关。旧高山离张家场不远,小村落有着堪比古代县级规模的城墙。研究显示,出于军事和政治的需要,辽代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大同被立为五京之一(西京),随后将府城内的云中县一分为二,设置出大同县和云中县,大同县管城东,云中县管城西,今天的旧高山就是当年云中县遗迹。顾名思义,云中甸就是云中县的郊区。由此北望,是新建的十里河湿地公园,蓝天白云下,杨树、柳树、松树、沙棘、野玫瑰、卧柳,高低错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混交林景观生态区”,据说到秋季红绿黄橙,艳目缤纷。看来,九月底十月初还要来此一游,体会把云中甸的色彩。

 

 

八、木叶山  中京东北木叶山、长泊。

 

宋绶(991—1040)《虏中风俗》记,“天禧四年(1020年),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宋绶充使,始至木叶山。及还,上《虏中风俗》。

又五年宋绶等始到木叶山。《宋绶上契丹事》记中京到木叶山一段,过去所恃以考证宋辽交通的材料,仅此而已。按绶于天禧四年为贺生辰使。又,“天禧四年九月辛酉命知制诰宋绶为契丹国主生辰,阁门祗候谭伦副之”。

 

九、广平淀

 

十、西凉淀

 

十一、混同江

 

十二、北安州

 

古北口往北,进入辽中京大定府北安州。

 

清泉淀-金毡馆

 

总要:清泉淀,幽州西北清河馆,至清泉淀三日程。《续长编》于庆历二年卷中载:“富弼张茂实,以八月乙未,至契丹清泉淀金毡馆。”《圣宗本纪》“二月,临幸延芳淀。 夏四月十二日,歇驾于清泉淀。 五月二十一日,在炭山避暑。” 

 

十三、九十九泉

 

九十九泉,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旗南辉腾锡勒草原,辉腾锡勒主景区黄花沟。在4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99个湖泊,由火山喷发后出现无数山坑而形成的海子,蒙古语称敖伦淖尔希勒,因山上有分布不匀的大小99个淖尔而得名。蒙古语辉腾,寒冷之意。九十九泉“《水经注》日,阻阳城东八十里有牧羊山,山下有九十九泉, 南至云州,北至炭山。”

余靖所到达的九十九泉,虽中间所经馆名不可详孜,但位置所在,大致可见

 

 庆历

 

辽世宗天禄五年(951年),契丹第三代皇帝耶律阮登临九十九泉。同年六月,他在九十九泉举行夏捺钵(捺钵:契丹语,皇帝出行所在之地),避暑观光。八月,他召集各部首领,统率各路大军,聚集于九十九泉一带,商讨决策军机大事。来九十九泉的另一位契丹皇帝是辽兴宗耶律宗真。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年)九月十二日,耶律宗真集结各路大军于九十九泉一带,讨论部署征伐西夏的行动方案,前后达二十天之久。十月初,正式由九十九泉向西夏进兵。辽兴宗这次对西夏的战争遭到惨败。但为了进一步加强辽对西夏的军事控制,将大同府升为西京。今察哈尔地区便成了西京道的辖地。

 

四年九月甲申,下载“余靖见契丹主于九十九泉还。”至和元年九月丁丑下载,王拱辰见契丹主于混同江。”元符二年九月甲寅条,下载“是岁,北主于云中甸,受回谢生辰正旦国信使。”又《宋史·王洙传》:“尝使契丹至萍淀”。

余靖所到达的九十九泉,虽中间所经馆名不可详孜,但位置所在,大致可见

 

九、犊儿山  沈括出使辽上京,并北行经辽庆州,入大兴安岭,会辽主于犊儿山。

 

十、永安山

 

永安山,巴林左旗富河镇兴隆山一带。单于庭,今坤都冷梁,背依犊儿山,今查干山。

沈括《熙宁使虏图抄》:.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沈括(1031—1095)使辽,其行白沟—燕京—上京—永安山,永安山在上京北偏东。“闰四月十九日离新城县,五月二十三日至永安山远子”(《入国别录》),“自塞至其庭三十有六日”。出使目的,包括宋、辽疆界事端,因“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十一、

    

十二、平淀 

 

又《辽史·营卫志“冬捺曰平淀,在永州东南三十里。…冬日稍暖,牙帐多于此坐冬…-没受南米及德欢卷三十二)彭汝砺<</span>鄱阳诗集》有咏广平甸诗,则汝砺当为到广平甸之一人所以《三朝契丹傅》总叙之曰:“初奉使者止远幽州,后至中京,又至上京或西凉淀北安州,炭山,长泊。”

 

十三、

 

 (3)东京“东京辽东安市城也。契丹建为辽州得其地为东京。

 

___

 

使辽行纪对汴京——太行山东麓大道一段,多作省略,而从边界雄州(今河北省雄县)起笔。或受契丹文字普及程度所限,行纪中驿路地名、站道,甚至包括上京近畿,绝少以契丹语传世,多以汉语命名。这与金、元、明、清历代内蒙、吉林、黑龙江驿站地名,多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译名词世袭罔替,传承于今,形成鲜明对比。本线行经驿站汉语称“馆”,意与“驿”同,因契丹人以毡帐为居,有时以“毡馆”或“馆帐”替代。这一特征,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契丹民族“四时纳钵”、“车帐为家”,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路振使辽,早沈括一个甲子。驿路概貌,路振《乘轺录》记云,“自白沟至契丹国,凡二十驿。近岁已来,中路又添顿馆。供帐鲜洁,器用完备,烛台炭炉,悉铸以铜铁。奚民守馆者,皆给土田,以营养焉。国信所至,则蕃官具刍秣,汉官排顿置,大阉执?丕案舍利劝酒食,与汉使言,率以子孙为契,观其畏威怀德,必能久守欢约矣。”路振此行,止于中京,契丹国,乃指中京城。沈括出使的目的地,是辽上京,并北行经辽庆州,入大兴安岭,会辽主于犊儿山。沈括所行的路线与路振、王曾相同,但途程更远。 

贾敬颜先生《“乘轺录”疏证稿》最早进行考证。

銮河,即滦河。

使辽行纪对汴京——太行山东麓大道一段,多作省略,而从边界雄州(河北省雄县)起笔。或受契丹文字普及程度所限,行纪中驿路地名、站道,甚至包括上京近畿,绝少以契丹语传世,多以汉语命名。这与金、元、明、清历代内蒙、吉林、黑龙江驿站地名,多以少数民族语言音译、意译名词世袭罔替,传承于今,形成鲜明对比。本线行经诸驿,借汉语“馆”字,因契丹人以毡帐居家,或云“毡馆”、“馆帐”。 契丹人自古以帐宿草行,四时捺钵为本,为俗,“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徒随时,车马为家”。契丹传统语言“捺钵”,即指车帐、行帐、毡帐;用于皇帝、皇族,则指行宫、宫帐、牙帐。契丹皇帝、皇族“四时捺钵”。或称“春水”“夏凉”“秋山”“冬坐”,“每岁四时,周而复始”。四时捺钵是与契丹人季节性渔猎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是游牧民族基本的生活特征。引申意义的“捺钵”,则为契丹人国家政体的基本制度,即虽有五京之制,政治中心是在捺钵地。即契丹皇帝捺钵出行,携带文武百官、皇妃宫女,威仪浩荡。捺钵同时临朝听政,接见外使,行宫牙帐堪称“移动的皇宫”,与皇都大内无别。《辽史》把四时捺钵列入“游幸表”,未能完整表述捺钵国家政体的含义。这一习俗,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与契丹民族“四时纳钵”、“车帐为家”,和“儿童能走马,妇女亦腰弓”(欧阳修《奉使契丹道中五言长韵》)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张舜民使辽録》只残余下记契丹风俗的几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