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牧_43077昨天 22:50
中国爷爷“玩”木头火了,连接古今的榫卯结构有多厉害光明日报本名叫王德文的阿木爷爷(木匠爷爷,山东聊城人,现在广西生活)用自己制作一个“鲁班凳”的6分多钟的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收获了1千多万的点击量。这段视频几乎没有一句讲解或对白,全凭阿木爷爷的一双巧手,不用一颗钉子或螺丝,就打造出一把可变换造型的“鲁班凳”。 说到底,阿木爷爷的技艺其实是鲁班技术的再现,或者他和其他一些掌握这门技术的中国人就是现代的鲁班,其特点在于,把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他除了能制造鲁班凳、鲁班锁外,还利用榫卯结构制作会走路的小猪佩奇,而且是原样重现。他制作的榫卯结构的微型世博会中国馆,也令人拍案叫绝。 有外国人看了视频在击节赞叹不已的同时,会用现代科技来质疑,猜测阿木爷爷肯定学习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先建模再进行手工制作。但是,阿木爷爷称,他对这个技术一窍不通,只靠一把三角尺、一根铅笔、一根当圆规的木条就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具和产品。 有实物证明的中国最早的榫卯建筑是距今约7000年新石器时期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榫卯木构件,当时的河姆渡先民已经开始使用榫卯结构来建造房屋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干栏式建筑。人类的智慧在很多方面和我是相通的,榫卯结构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德国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木构水井榫卯构造也证明,德国人也掌握和使用这一古老的建筑技艺。 其实,这在科学史上也能证明,即便中国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现代科学(以实证和逻辑为条件建立的),也存在着古今相通的技艺,而且这样的技术还传承了下来,在今天发挥着不只是实用价值,而且具有观赏和艺术价值。这样的技术是由“活着的鲁班”演示出来,即便是一种表演,也更是原汁原味的具有技术含金量的真实制造。 在干栏式建筑之后,现代人可以在绘画和图纸中看到中国人制造的榫卯结构的木拱桥和廊桥,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故宫博物院藏)所画的北宋东京汴梁城外汴水河上的一座拱形桥梁。就连故宫也基本采用的是榫卯结构。 同时,在阿木爷爷之前,梁思成在其《中国建筑史》中大量介绍过中国的榫卯建筑,如天津市蓟州区独乐寺观音阁、山西的应县木塔和华严宝塔;在今天,有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建筑考古学以木拱廊桥为内容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妍,计划要把中国保留下来的一百零几座历史遗存的木拱进行实地测绘和研究;还有清华的师生对中国拱桥的研究、总结和继承,如比较石拱和木拱,前者抗压性能较好,后者的抗拉强度、抗弯性较好,以及跨度更长。![]() 榫卯结构当然也能与今天的材料和技术结合,如刚榫木卯,能有效强化结构强度,实现卯榫技术在现代建筑中的创新性应用。 阿木爷爷展示的中国传统建筑和制造技术具有更深邃的魅力,也是中国文化、技术和中华文明继承发扬的充分证明。这也是中国人不可多得的一种自信。来源:全媒体总编室 作者:张田勘原标题:《这位中国爷爷“玩”木头火了,为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