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安石,人们只知道他文学才华出众,和韩愈、柳宗元等人比肩称为唐宋八大家。哪知此君光鲜的背后,有很多黑色的幽默。 对联循环对出功名和美女 王安石23岁进京赶考,途经马甲镇,恰逢马员外家,正在以文招亲。马家的走马灯杆上贴出一副对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谁对出下联,谁就可娶走马家千金。 话说马家千金的美貌早就名声在外,马员外视其为掌上明珠。王安石也来了兴致,想凑个热闹。谁不想演绎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呢。但意气风发的王安石竟然一时间也想不出下联,各路才子们都铩羽而归。 王安石进京参加考试,到对对联的环节,主考官手指一杆飞虎旗,随口吟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众举子们冥思苦想,只有王安石随口就来:“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 马员外家的上联恰好是主考官的下联,对仗工整。王安石机灵的运用,迎来一片掌声。回程路上,王安石飞马回马甲镇,用主考官的上联对出了马家走马灯杆上的下联。王安石凭这副对联抱得美人归。不久后王安石又金榜题名,他高兴地写下了两个喜字贴到门外,意为双喜临门,这就是囍字的由来。 虱子满身不爱洗澡 王安石是出名的邋遢肮脏,不讲卫生的人。 王安石穿着极不讲究,常年穿旧衣服,从不赶时髦和新潮。衣服脏了也不愿意洗,最不能容忍的是王安石大官人居然不爱洗澡。堂堂的宋朝宰相居然怕水,怕洗澡,骇人听闻。日本人是一天一澡,雷打不动。北宋有头面的的人也会十天放一天假,专门洗澡,洗衣,称荀休或休沐。相较之下,王安石身处上流社会,有此怪癖,真是怪胎。 常年不爱洗澡,王安石的皮肤粗糙不堪,浑身长满虱子。为此王安石和发小司马光竟然以虱子为题写诗互和。有一天王安石被浑身的虱子咬得受不了,胡乱抓挠,索性把衣服脱下来放到火炉上烘烤。虱子们被火烘烤后,一个个掉入火盆,发出啪啪的声音。王安石还得意洋洋的说:“看你还能横行到几时。”他兴之所致写下了《和王乐道烘虱》一诗,来记述这件事儿。 诗写得妙趣横生,王公对不爱卫生的怪癖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怜马家小姐娇嫩的肌肤,怎么受得了王公粗糙皮肤的碾压?怎么受得了王安石满身虱子的叮咬?怎么受得了王公臭烘烘的气味? 王安石的发小司马光读了他的诗后,也幽默地和了一首诗歌凑趣,意思是:火烧虱子的味道又腥又臭,熏死人了,用衣服捂住鼻子,仍然熏得人打喷嚏。可怜的虱子们啊,这哪是你们的错,那是王安石脏垢满身,像穿了一身鳞甲,所以虱子们闻臭而来……假如王公洗洗澡,你们也不至于遭此大难。 苏洵也忍受不了王安石的这个怪癖,写了一篇《辨奸论》送给王安石。文中讽刺王安石不洗脸,不洗澡,穿着臣仆和俘虏的衣服到处跑,吃着猪食来研究《诗》、《书》,有辱圣人和斯文,真是不可理喻。 鱼食也要吃个饱 宋朝的皇帝们都喜欢附庸风雅,他们也很有文人的气质。有一次,宋仁宗举行赏花钓鱼宴会。为此,宋仁宗专门命人配置了钓鱼的饵料。哪知,王安石见了,竟然当着所有大臣和皇帝的面,将一大盘的鱼食当点心吃得一干二净。众人看得目瞪口呆。众人鱼没钓到,反而钓到了王安石这条大鱼。王安石此举遭到宋仁宗的讥讽:王安石真是个奸诈小人。 喜欢望文生义 王安石有次对苏轼炫耀道:“”波乃水之皮(一说坡乃土之皮)。苏轼当场反驳道:“如此说来滑就是水之骨。”王安石只好哈哈大笑。 最可笑的是王安石自作聪明的理解《诗经》中的诗句,《诗经》中有诗云:“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王安石望文生义地认为是吃枣要剥皮吃,才能够补养身子。古语中剥是个通假字,扑打的意思。八月剥枣就是八月扑打大枣的意思。 王安石的理解遭到一众文人的反对,但王安石固执地坚持认为古人是在胡扯。直到晚年退休,归隐金陵,偶然听到一位老太婆说:“老伴儿,扑枣去也”。王安石才认识到自己多年的坚持是多么的荒唐。 喜欢奇思妙想 王安石是个奇思妙想的偏执狂,有些想法让人贻笑大方。 有一次一位大臣闲聊时,向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建议:把800里的水泊梁山的水放干改为良田。王安石一听,“此举甚好”,并立马派人勘察,准备实施。几天后,王安石又发现有点不对,梁山泊里的水又放到哪里去呢? “另外挖一个800米的大坑呀!”另一位大臣揶揄地说,王安石哑口无言。 可见王安石的奇思妙想有多荒唐,完全堪比当年扬言炸毁喜马拉雅山的首富疯子。 见了圣旨往厕所跑 王安石入仕后始终扎根于地方干革命,不愿到京城当官,确实也一心为民谋福利。朝廷多次抽调他入京,他就是不干。这样兢兢业业,一干就是16年。直到嘉佑三年,朝廷派钦差传达提升他的圣旨,老王见了钦差撒开四蹄就跑,坚决不接受去京城做官。 钦差交不了差,只好也跟着王大人追,追到紧迫处,王安石竟然躲进厕所。左等右等,王大人就是不出来,钦差没办法,只好把圣旨放到公案上,回京交差。王安石出厕所后立即抓起圣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月下追钦差,直到把圣旨塞进钦差怀里,然后关门谢客。 这样你放我追,前后八九个回合,王安石才接受圣旨,奉旨回京,真是有趣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