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音符跳动出节奏 ——学生音乐节奏感培养路径探究

 GXF360 2019-12-14

对节奏的敏感,正如一般的音乐能力一样,是人的基本素养之一。音乐节奏感指对音乐的节奏感知能力,主要是对声音的时值感觉和力度感觉,敏锐的节奏感是一种基本的音乐素养。学生的节奏感越强,对音乐感知与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创新培养路径,通过读、唱、敲、舞等方式,让音符跳动出节奏。

一、读出节奏——歌词朗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能够用声音、语言表现简单的节奏。”音乐既是一种听觉艺术,又是一种语言表演艺术。演唱歌曲是音乐表现活动之一,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是演唱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要学会跑,先学会走。”朗读是演唱的基础,要使学生唱出准确的节奏,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借助歌词朗读来练习节奏,培养节奏感。

Application of Multi-Information Fusion Technology for Fault Diagnosis in Marine Diesel Engine

歌曲一般由歌谱和歌词组成,在演唱之前要先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大意以及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朗读者可以通过发声处理和语调的轻重、停顿等技巧来表现内容,使语言富有音乐性与表现力。同时,朗读可以让读者体会歌词的节奏与音乐美。因此,在歌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体验,从而为歌曲演唱节奏的把握做好准备。例如,教学《东方之珠》这首歌曲时,教师在《七子之歌》的音乐旋律中引入《东方之珠》。接着,教师介绍歌曲创作的背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了解香港的发展历史,以及香港回归后的巨大变化。在初步的情感渲染之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歌词,借助朗读歌词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歌词,在引导学生分析与理解歌词大意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再为学生示范朗读,让学生聆听感受。学生在教师的领读下跟读体验,反复练习后再集体诵读,这样学生基本上能做到感情饱满、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最后,教师播放《东方之珠》的伴奏音乐,组织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悠扬的乐曲轻轻吟诵。多种形式的朗读,为接下来学唱歌曲奠定了较好的节奏基础。

二、唱出节奏——多元模唱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且模仿是一种重要的音乐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感性经验。音乐课堂中模仿的方式有发声模仿和动作模仿等,发声模仿是音乐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方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唱,即临摹原事物,把自己听到的声音或唱或哼出来。学生可以模仿动物叫声,如鸟叫、蝉鸣、犬吠等;可以模仿自然现象中的声音,如雷声、雨声、风声;可以模唱歌曲,或者跟着教师的示范演唱,或者根据钢琴的旋律哼唱……

模唱可以让学生准确地掌握音乐节奏,是有效培养学生节奏感的重要方法。无论是动物的鸣叫,还是自然界中其他物体发出的声音,一般都有一定的节奏,所以模仿它们的声音,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丰富模唱方式,引领学生在多元模唱中唱出心中节拍,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例如,在教学《布谷鸟》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学生能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充分体验音乐美妙的节奏,教师在学唱歌曲前进行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模仿各种鸟的叫声。有的学生模唱布谷鸟的叫声“布谷、布谷”,有的学生模唱斑鸠的叫声“咕咕、咕咕”,也有的学生模唱喜鹊的叫声“喳喳、喳喳”,还有的学生模唱黄莺的叫声“嘎咕、嘎咕”……有趣的鸟声模仿,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节奏掌控的能力,帮助学生唱准变化音,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在音乐教学中,模唱用得最多的是在学唱歌曲中,学生或跟着录音模唱,或跟着老师的演唱进行模唱。模唱虽然带有灌输性,但模唱是提高学生节奏感和学唱歌曲能力的捷径,学生在模仿中能更加准确快速地掌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有效地学会歌曲的演唱。

三、敲出节奏——乐器敲击

乐器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一定音律或节奏的工具。乐器和歌曲互为依托,有了乐器的伴奏,歌曲更具魅力,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乐器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当然,许多生活中的日常物体也可以用作节奏乐器,如碗、碟、盆、树叶、芦苇等也能敲打出节奏型乐音。

adcresulta1[SampleCount-1]=adc[1]; //将ADCINA1数据存入数组adcresulta1[]中

乐器是音乐表现的载体,乐器演奏可以发出优美的音调、旋律与节奏。同时,乐器的敲击给演奏者以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有利于学生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所以教师可以在乐器敲击、演奏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乐器敲击活动,利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引导学生在弹奏中体验感悟声音的长短、强弱、高低,提升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知力与表现力。例如,《春之歌》是一节欣赏教学课,旨在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乐曲的节奏情感。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在聆听中利用各种乐器伴奏,随着乐曲击打出节奏。同时,教师让学生在乐器橱中自由选择乐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音乐表现。如有的学生舞动沙槌,有的学生击打铃鼓,有的学生敲击木鱼……学生起初小心翼翼地敲击,一旦发现自己击打的节奏与音乐节奏发生偏离,马上调整自己的敲击力量和速度,力争使自己的敲击能够与音乐节奏合拍。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逐步掌握了技巧,慢慢地敲出了节奏,能够使自己打出的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和谐统一、融为一体。乐器敲击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途径,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节奏的把握,促使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有效提升。

为了实现对运动目标是否是越界人的二次判断,对目标运动速度和运动轨迹进行记录,记录结果如表1和图5所示。

四、舞出节奏——律动表演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两者都是情感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富有节奏的音乐与舞蹈能刺激人的神经,调动人的情绪,给人以情感熏陶与审美体验。节奏是舞蹈与音乐的共性,缺少了节奏感,音乐与舞蹈将毫无生机,且节奏感能让音乐与舞蹈魅力四射。舞蹈依靠音乐节奏的支撑,音乐让舞蹈也具有了节奏感,所以将舞蹈与音乐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有效途径。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表演艺术,学习音乐除了用有声语言外,还需要肢体等无声语言的配合。律动表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体验性,是培养学生节奏感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加强节奏、律动的训练,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表现一定的节奏,使学生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舞出节奏,形成良好的律动表演意识与能力。例如,《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明快、律动节奏强的青海民歌,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感受乐曲的优美旋律和律动节奏,在组织学生听赏歌曲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律动表演,自己创编舞蹈,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学生跟着音乐有节奏地摇摆身体,手舞足蹈,在律动活动中展现节奏,使节奏感在音乐与舞蹈的熏染下得以提升。

尼采说过:“生命没有了音乐,就如同是一场错误。”音乐是快乐的源泉,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歌词朗读中读出节奏,在多元模唱中唱出节奏,在乐器敲击中敲出节奏,在律动表演中舞出节奏,实现培养学生节奏感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