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观人理论系列】《中国古典园林史》必背园子 — “三山五园”之清漪园!

 zks3980 2019-12-14

本文节选自景观人《风景园林基础》专业课全年复习计划

清漪园

《中国古典园林史》P545-P580

 

三山五园

乾隆时期的西北郊,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皇家园林集群,其中规模最大的五座,著称“三山五园” 指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清漪园。

圆明园、畅春园为大型人工山水园,静明园、清漪园为天然山水园,静宜园为天然山地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着后期中国宫廷造园艺术的精华。

本期主要介绍清漪园

清漪园的建成对西北郊全局的作用:

首先考虑的是与西邻静明园的关系

这两处彼此接近的水面却得以不被墙垣分隔,构成个完整的风景小区,从而加强了万寿山玉泉山在景观上的整体感和一定程度的联属关系。

其次,考虑“三山五园”的大环境整体

清漪园建成、昆明湖开拓之后,构成了万寿山和两湖的南北中轴线,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此三者,又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往东延伸交汇于圆明园与畅春园之间的南北轴线的中心点。这样的布局显示了西北郊整体的环境美,同时也为三山五园之间的互相借景、彼此成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最晚建成的清漪园,对这个庞大园林集群的有机整体及其环境全局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说,这是一园建成,全局皆活。

 

历史沿革

清漪园为颐和园的前身,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 年)。这是一座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的大型天然山水园。

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扩建工程告一段落,乾隆帝写了 篇《圆明园后记》。文中夸耀这座园林的规模如何宏伟、园景如何绮丽。然而,事隔不久,另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园又在圆明园西面的西湖和瓮山破土动工了。 乾隆之所以甘冒自食其言的非议而兴建清漪园,足证此园必然有其不能不建的原因:

(1)西湖作为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与瓮山所形成的地貌结构可构成理想的建园基址,具备西北郊皇家诸园所没有的优越的地貌条件。

(2)基址介于圆明园和静明园之间,三者形成平地园、山地园、山水园的多种形式的庞大园林集群。

(3)西湖从元、明以来已是京郊的一处风景名胜区,乾隆有模仿杭州西湖景观的意图。

(4)园明、畅春、静宜、静明诸园大抵都是因就于上代的基础而扩建,园林规划难免或多或少的受到以往既定格局的限制。而翁山西湖的原始地貌几乎是一片空白,可以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加以规划建设。 

建园既然不能名正言顺,则必须寻求适当的借口以便杜绝清议。当时,正好有两件与瓮山西湖有关的事情促成了乾隆建园愿望的实现。 

一是是建寺为母后祝寿。

二是西北郊水系的整治工程的需要,水源增加,西湖必须开拓、疏浚以容纳更大的水量。

*水系整治:疏浚昆明湖为主要水库,利用原有的“西堤”改名为“东堤”,另建一条“西堤”。开凿“高水湖”“养水湖”,相当于辅助水库。形成了玉泉山——玉河——昆明湖——长河这样一个可以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

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建设,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工。

咸丰十年 (1860 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后就一直处于荒废状态。

光绪十四年 (1888 年),西太后动用海军建设经费加以修复,改名颐和园。

 

景观布局

【总体规划】

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昆明湖的水域划分、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及周围的环境都很像杭州西湖。

【园林布局特点】

以水取胜,宽广的昆明湖是布置景物的最好基础。全园面积四千三百多亩,其中陆地面积仅有四分之一,水面积之大在北京诸园中是仅有的。

 总体分:宫廷区、万寿山和昆明湖。

宫廷区:外朝正殿勤政殿,与大宫门、二宫门构成东西向的中轴线。

苑林区:以万寿山脊为界分南北两个景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

前山前湖景区】

前山即万寿山南坡,前湖即昆明湖,占全园面积的88%。

①前山前湖景区景观轴线突出。除中央建筑群构成的主轴线以外还在两侧设置了4条辅助的轴线。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 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该区域主要建筑,佛香阁,全园的中心,平面八角形,通高36.44米,是园内体量最大的建筑物。规划布局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点景作用和观景的条件。


对中央建筑群的评价

中央建筑群之于前山景观,犹如浓墨重彩的建筑点染,意在弥补、掩饰前山山形过于呆板,较小起伏的缺陷,同时也起到了作为前山总建筑布局的构图主体和重心的作用,不仅为清漪园创造了一处出色的景点,也是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中一个杰出大手笔。

【五条轴线对位关系】

中央建筑群中轴线突出,除此之外还在两侧设置了4条辅助的轴线。分别为五方阁和清华轩转轮藏和介寿堂的对位,它们的位置完全对称,但建筑形象略有不同,在次要轴线的外侧,又分别与寄澜亭云松巢;秋水亭和写秋轩对位。它们虽然对称于中轴线,建筑形象则完全不一样,还出现了云松巢写秋轩位置虚实相错情况。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条轴线的安排的意图】

1.从中轴线两侧由近及远地逐渐减少建筑物的分量和密度,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减弱对称均齐的效果。

2.以自中心而左右的退晕式渐变过程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强调建筑群体的严谨中寓变化的意趣。

总之,五条轴线的安排控制住了整个前山建筑布局从严整到自由、从浓密到疏朗的过渡、衔接和展开,把散布在前山的所有建筑物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昆明湖水面广阔,由西堤及其支堤划分为三个水域。其中东水域最大,中心岛屿南湖岛以十七孔石拱桥连接东岸。西堤以西靠南为昆明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岸建藻鉴堂,靠北另一岛山建治镜阁,三岛鼎列表现“一池三山”传统模式,建章宫为第一座,颐和园为最后一座,也是硕果仅存的一座。西堤上建六座桥摹拟西湖“苏堤六桥”,五座为亭桥,一座石拱桥“玉带桥”。 

【后山后湖景区】

即万寿山北坡,山势起伏较大,后湖即界于山北麓与北宫墙之间的一条 河道,称后溪河,占全园面积的12%。 这个景区的自然环境幽闭多于开朗,故景观亦以幽邃为基调。 

后山后湖景区主要景点:惠山园(谐趣园)、苏州街

惠山园,嘉靖十六年(1811年),改名为“谐趣园”。位于颐和园内东北角,是仿照江苏无锡著名的寄畅园而建的。在园中自成一局,固有“园中之园”之称。 景观特点:声趣,因地势低洼,山泉汇入其中;楼趣,屋顶设计,所有建筑屋顶均采用“黑 活”布瓦;桥趣,共有五座桥,以知鱼桥最为著名。

惠山园之仿寄畅园

①惠山园选择一处地貌,环境均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借景于西面万寿山,颇类似寄畅园借景锡山。

②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同为万寿山余脉。

③理水手法相似,都以水面作为园林的中心。水面的形状和大小差不多,横跨水面的知鱼桥和七星桥的位置,走向亦大致相同。

④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具有明代和清初江南私家园林的典型风格,惠山园也具备这样的风格,因而成为当年清漪园内最富江南情调的一座园中之园.

⑤两者水池的四个角位都以跨水的廊、桥分出水湾与水口,增加了水面的层次.

【不同点】惠山园水池形状曲尺形,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都能保持70M至80M的进深,避免了寄畅园锦汇漪的东西向进深过浅的缺陷。

改建后的谐趣园

①建筑比重增大,涵远堂建成,重心转移至北岸,水体和园林空间的尺度感变小,西南加

建知春亭,引镜。

②建筑群有正变秩序感,两条对景轴线把它们有序的组织在一起。一条为涵远堂饮绿亭

的南北主轴线,一条由入口至洗秋轩的东西次轴线。饮绿亭洗秋轩位于水池拐角处,即

是两条轴线的交点, 又处于中景位置。地形高差上,瞩新楼在园外看是单层,园内看是二

层。

苏州街又称“后溪河买卖街”,地处后湖中心地带。

相关视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