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和富有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就像生与死一样,彼此纠缠不清却又互相敌视。但与生死间的决绝不同,贫富之间的转换更加容易,也更加频繁,譬如前几天被限制消费的某位大少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贫到富,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而由富到贫则堪称是人生的噩梦。因为不仅会缺衣少食,还会受到其他人的嘲笑,而人世间的冷暖、笑骂就都从贫富这两个字中衍生出来。 现实中,因为贫富更迭而发生的故事可说是不胜枚举,所以在文学作品中也就出现了很多感慨世态炎凉的激愤之语,譬如崔颢的那一句“莫言贫贱即可欺”就写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首白话诗正是诗人对“世情薄,人情恶”所发出的控诉。 王梵志是一位僧人,也是初唐时期一位“非”著名白话诗人。说他著名,是因为他的白话诗在唐初流传甚广,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说他非著名,是因为他的作品被正统文人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俗词俚语,没有资格登上诗歌艺术的殿堂。所以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已经失传了,而在现代的教科书上也从没有出现过他的身影。 诗歌开头就直奔主题,“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本句中的“妇儿”表面上是指妻子和儿女,其实是代指身边所有人,而“好”字则代表了他们的态度。只可惜友好的态度是建立在“有钱”这个基础上的!首句是一个笼统的概括,接下来诗人就围绕着“好”字进一步剖析了世人趋炎附势的嘴脸。 首先是“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在家的时候,有人嘘寒问暖,照顾诗人的衣食住行;离家的时候,又有人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离家很远的马路上。在这里,诗人选取了平日里最常见的生活片段,用口语描绘出世人对有钱人的殷勤。 接下来诗人又描写了回家时的场景,即“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当诗人带着挣来的钱回到家里,看到的是一张张笑脸。他们像白鸽一般围绕在诗人身边,并像鹦鹉学舌那样,不停地献媚逢迎。 本句中的“白鸽”不再是和平的使者,而是一个看到食物就会扑上去的贪婪之徒。“鹦鹉”也成为了聒噪、谄媚的代表。诗人借用这两种鸟类把贪财者见到金钱时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面所描绘的都是建立在金钱这个基础上的美好,但当金钱消失的时候又会怎么样呢?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本句中的“邂逅”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而是指“贫穷”的不期而至。而“哨”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不容也”,有容貌不端正的意思,用在此处则是指脸色难看。 当得知诗人已经没有钱的时候,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他们不再是如影随形的白鸽和喋喋不休的鹦鹉,而是变成了人,一群冷漠的人。面对这样的变化,诗人不觉发出一声慨叹:“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人生起伏本就在所难免,贫穷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只顾金钱,而不顾及情义的人,难道会有好的未来吗?但金钱的魔力却让世人把这句劝诫之言置若罔闻。 纵观全诗,共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描写了世人在金钱的吸引下所做出来的逢迎举动,而后半部分则刻画了他们对贫穷者的冷漠与不屑。通过前后两部分的对比描写,使贪财者趋炎附势的丑陋嘴脸跃然纸上。 而在艺术创作上,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显然就是语言的通俗与凝练。诗歌通篇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王梵志以说唱艺术的形式,用唐代的口语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达到了言简意深,发人深省的目的。只可惜这种以白话为诗的写作风格,并不被古人所重视,直到近代才迎来了长足的发展。 参考资料《全唐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