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怪才涂: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网络创业笔记 2019-12-14

互联网上,每隔3个月,会有新概念。

新概念多了,小白们就受不了了。内力比较浅的玩家,勉强可以理解。

在潮流顶端的老玩家,很容易推断,为什么会有新词冒出来。

我喜欢把新词,解构成已有的概念。进而找到它们的本质,然后将之融入自己的体系。

解构新词,很好的做法。

但也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很容易进入幻觉:“这个还不简单,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意思了。”

而且如果我们落伍了,这时候解构出来的本质,并不是全部的本质。

最近我就感受到了。

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这俩概念出来的时候。我立马就觉得自己秒懂了。

但就在刚才,怪才涂在旧的付费社群里面,给大家分享内容的时候,发现越聊里面的东西越多。

原本的理解,私域流量和以前的鱼塘、流量池、付费社群、私人朋友圈等本质上很类似。

但我发现完全错误。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任何进步。思维上就进入了误区。

为什么会有私域一词出现?

因为公域流量不行了。公域流量获取难、转化难、维护难。总之一切不好的词语,拿来形容公域流量都很合适。

了解了为什么会有私域一词出现,就知道私域一词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解决流量,获取难、转化难、维护难等问题。让流量可以反复利用,能免费直接触达用户。

公与私是相对的关系。

微博与微信相比,微博是公域流量,微信是私域流量。自己微博号上的粉丝,和整个微博平台对比,自己微博上粉丝所聚集的流量就是私域流量。

公与私的核心在于关系是否亲密

关系亲密,那么就是私域流量,关系不亲密就是公域流量。哪怕是在私域平台,那也只能属于半私半公流量。私域流量属于自己,公域流量属于公众,看似谁都可以捞,但是捞取成本特别大。

朋友圈是私域流量吗?

还真不一定是。关键在于是否产生了关系,你是否能够吸引朋友圈里的人。并不是加了好友,就是私域流量了。

加你的人,也加了其他人。看似是自己的地盘,但是别人根本不鸟你。

一个核心的问题,你拿什么维持关系?或者说你拿什么打造私人领域。

IP(品牌)、内容(价值)。

这些也都是以前的内容,只是现在更加公开透明了。打造个人品牌,怪才涂从2015年就开始呼吁付费用户打造,貌似没多少人听。

现在慢慢的不打造就得死掉了。IP的形式和内容的载体,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以前是人与货,现在是人、货、场。

电场、磁场、引力场。不需要直接接触,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用私域思维,重构流量的方方面面,会发现流量的玩法,完完全全不一样了。

用私域思维,重构网络项目方方面面,项目的很多策略都需要改变。

新词亦有新内涵。把公域/私域流量一词,和信息流智能推荐,结合在一起思考。

会发现,信息流内容形式出现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做私域流量了。

信息流出现了,所有做同一垂直领域的玩家,都会被系统推荐给相同的用户,谁能力强、谁有特色、谁有价值,用户就选择谁。

有私就有公,貌似很多人私域没做好,公域却还没有进入。

残忍呐,顺之者欢喜,逆之者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