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由一个小故事开始。 我的姥姥出身于中医世家,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女娃娃还是以女红为主,读书识字对她们来讲,是极其幸运的,更不要说继承家学,悬壶济世,行医救人了。但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姥姥耳濡目染,虽然没有系统学习中医,却知道许多行而有效的小方法。 舅母生完孩子之后,一直出血不止,当时农村医疗条件差,姥姥看了看舌头,自己从灶台中打下一块烧红了的土,敲碎以后煮了一碗水,澄清以后拿过去给舅母喝。就这样喝了一次,血就止住了。后来舅母回忆,那碗水喝下去以后,满嘴都是药渣,像吃了沙子一样。就是这样一个小方法,就治好了舅母的产后出血。 后来学习了中医,知道灶台下的经火烧红的土学名叫做灶心黄土,还有一个玄幻的名字——伏龙肝。初闻伏龙肝这味药,还以为是什么动物的肝脏,因为中药中有许多带有“龙”的药物,如天龙、地龙、龙骨等。灶心黄土为什么被称为伏龙肝?其实也有一段来历。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一段解释,“按《广济历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则伏龙者,乃灶神也。······此灶中对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名为伏龙肝,并以迂隐其名。伏龙者,灶神也。其色如猪肝,故名”。因为伏龙是灶神,而灶心黄土形状与颜色与肝相似,因此灶心黄土被伏龙肝这一雅号代替。 伏龙肝入药其实很讲究,一定要经过长年烧灼,已经有土黄色渐渐变为砖红色,由泥土而砖化。中医认为脾在五行属土,与泥土同性,经过火的长期锻淬,土中火性最旺,而且火性不会一哄而散,而是缓慢发挥。这也是不能直接使用红砖的原因,因为红砖之土得火锻时间短,火力虽猛而不持久,灶心土有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火力,而红砖只经过几天的锻造,可以想象其火力之差。伏龙肝不仅仅可以入脾,而且可以补脾脏亏虚的阳气,多用来治疗脾阳不足导致的腹泻与出血。 伏龙肝与干姜都是治疗脾脏阳虚的良药,而且都擅长治疗脾阳虚引起的腹泻与出血。伏龙肝经过缓慢锻淬,阳气温和,发挥缓慢。而干姜则药力雄猛,发挥作用十分迅速,但是药力不持久,因此在回阳救急的时候,一定要使用干姜,而不能使用灶心黄土。而干姜往往需要搭配甘草,才能起到既能快速发挥作用,又能使药力持久的作用。 在《金匮要略》中有一个传世名方——黄土汤,其中的黄土就是灶心黄土。经方喜欢用主药作为方剂的名称,像麻黄汤、桂枝汤、大柴胡汤、栀子豉汤等都是以主药命名,黄土汤也不例外,伏龙肝在此方中的用量最重,先煮伏龙肝,澄清以后在用这些水煮其它中药。 黄土汤是治疗便血的一个重要方剂,《金匮要略》载有:“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灶心黄土是黄土汤的核心,但是也配合上了干姜、附子等温阳药物,生地、阿胶等滋阴药物,黄芩清热凉血止血,可谓是十分独到的配位,单一味灶心黄土毕竟是势单力薄,没有其他药物的配合功效亦浅。 我每次过年回家都会淘一些灶心黄土,敲碎了以后存起来,再带回工作之处。现在老式的灶台逐渐减少,导致灶心黄土的质量下降,达不到应有的作用。我带回的灶心黄土,正是家里烧制了几十年的灶台下的纯正之品,送给有需要的患者作为煎汤之用,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