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3655字,预计阅读时长8min 一、老板提拔我当主管,后来我才发觉自己不能胜任小张是公司的技术人员,平时乐衷于研究技术,业务能力非常出色。 不久后小张被领导提拔做主管,还加了薪。小张很高兴,期待自己在新位置大展身手。 结果上任后不久,问题就来了,小张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带团队,也不擅长调取资源,而且除了自己原部门的同事,对其他同事都不够了解。 于是,他的工作效率开始停滞,在同事之间的威望也不够高,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小张非常尴尬和痛苦,发现自己无法胜任主管的职位,无奈提出了辞职。 小张明明有才干却当不好管理者,还处处碰壁,确实很让人泄气。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小张不懂“彼得原理”。
简单来说,一个工作努力业绩出色的人,总是会得到领导的重视和提拔,但他晋升的职位却未必适合他,甚至会因为不合适成为发展的阻碍。 比如一个人很擅长打磨产品,结果因为产品做得好,被提拔去做部门经理。但部门经理不仅要监督产品,还要懂营销、推广等等,如果这个人驾驭不了,就不能产出应有的价值和成果。 二、不懂“彼得原理”,在职场上有能力也无法胜任领导职位(一)受盲点象限的影响,制约了整体综合能力的发展 当一个人有了焦点,势必会出现盲点。 小李非常擅长营销,有一次老板为了锻炼他,让他负责一整个项目的统筹。结果小李的任务进展非常缓慢。原来他把重心全都放在了如何营销上,而忽略了任务的整体性,以至于营销部分做得特别好,其他部分则非常简单粗糙。老板对此非常不满,并批评了小李。小李非常委屈,觉得自己明明非常努力 。 小李就是受到盲点象限的影响,只能看到自己擅长的领域,而忽略了综合能力的发展。 这正是《可复制领导力》一书中出现的盲点象限。
每个人都有盲点,我们的眼睛只能注意到我们想看的地方。这样那些看不到的地方,就潜伏着隐患和危机。这就好比没有后视镜的车,迟早要出大问题。 作为一个管理者,更需要综合能力,而不是在单一领域都做到专业精深。各方面能力都要齐头并进,而不是一枝独秀。 (二)只懂得在危机时解决问题,不知道平时将团队打造成学习型团队 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懂得在危机时指挥大家解决问题,还要学会“依赖”员工,平时就要将团队打造成学习型团队。 什么是学习型团队呢? 学习型团队是指一个为完成共同目标,共享信息和其他资源 ,并按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开展工作的群体。 小雪是策划部经理,最开始,团队员工遇到问题时,小雪都会及时解决;但后来,小雪会给员工进行知识体系的培训,还让员工做案例分析,互相分享心得经验。 正因有学习型团队未雨绸缪,小雪团队的员工积累了很多经验,能力也有所提升,因此,员工在工作中能迅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这大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无法搭建有凝聚力的企业管理班子 管理是通过别人来获得成果的。 职场上,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单打独斗。管理者更是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为己所用,各放光彩。 无论哪个企业,管理班子都需要这主要的三类人才:
这样的三类人,共同组成了职场管理班子,共同合作互帮互助,让部门高效正常的运转起来。 但一些新晋管理者平时只关注自己的圈子,人际关系不够广泛,对员工不够了解,也因此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更别提组建管理班子了。 三、掌握3个方法,破除彼得原理在职场,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少走弯路,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展示自己的价值。 (一)运用“ 双通道 ” 理论,检测自己是否适合担任管理者 2004年底,腾讯的HP商学院就建立了”员工和管理双通道”职业发展体系。一个员工可以走管理发展通道,一路晋升道管理层;还可以走专业发展通道,做技术成为专家。 小樊进公司多年,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晋升机会。就在此时他犯了难,晋升时究竟是选择成为中层管理者,还是领域专家呢? 那么这时,小樊就能运用双通道理论,检测自己是否可以成为管理者。 小樊需要问自己3个问题: 1、自己是否有从事管理团队的意愿? 如果对管理本身不感冒,而对研究某一专业业务热情度高,那么就不建议担任管理者。 相比于管理,小樊更喜欢研究专业业务。这一点不符合。 2、是否善于沟通,且有一定组织能力和经验? 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在公司的威望如何?是否能迅速和各部门人员打成一片? 小樊性格内向,并不擅长与人沟通。而且平时没有过组织活动的经验。这一点不符合。 3、自己的能力达标了吗? 可以找人力资源部要一份岗位分析表,对照分析管理者的基本工作内容是什么,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什么标准算合格,没达到标准怎么办等。 如果没有岗位分析表,那可以询问下前领导,平时都需要做什么,承担什么责任,以此作为参考。 小樊了解到,管理层要花大量时间在管理上,要关注员工发展,给予员工激励等等。小樊缺乏这方面的能力,这一点也不符合。 小樊这3点都不符合,说明不适合胜任管理者职位,可以选择专业发展通道,成为一名专家。 如果3个点都比较符合,那就可以胜任管理者的职位,只是需要锻炼和磨合的时间。 (二)运用TOPIC模型,构建高效能管理团队 TOPIC模型是团队管理的五要素,任何一个团队的管理都离不开这五部分:建立信任、目标导向、管理流程、共同承诺、高效沟通。 举个例子: 小李是刚上任的编辑部经理,要带领大家出3本书,那么他就可以这样做: 1、建立信任 小李要做到以下3点: 01、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 02、共赢思维:要考虑员工的利益 03、公开透明:做到公开透明,能够减少员工之间的猜忌 2、目标导向 管理者应为团队设定明确、共同的目标,挖掘目标背后的意义,并取得团队共识。 比如,小李需要和部门员工共同出3本书,但不能只是告诉员工要出3本书,还要让大家知道出了3本书以后的好处。 3、管理流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因此管理流程应该符合OOCA模型。 Observe(观察):观察外部环境,如:是否有其他部门的帮助、是否有设备支持等; Orient(调整):根据观察结果,适时地调整方法流程; Decide(决策):确定好每个员工要负责的工作; Action(行动):大家共同协作产出成果。 4、共同承诺 团队领导者营造积极主动的文化 ,要和员工进行沟通,及时追踪员工的成长,给予支持和指导。 比如:在出书过程中,小李应该主动承担责任,有重要任务要做好铺垫,及时和大家讨论,并鼓励大家。 5、高效沟通 01.有话愿说:小李要让员工有好的经验愿意分享,有困难也会及时提出。 02.有话直说:挑明重点,不兜圈子。 03.有话好好说:既能把问题说清楚,又不会伤害彼此的关系。 (三)应用不同的领导模式,契合员工的发展水平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能力,因此领导需要用不同的领导行为来驱动。这里可以用到情景领导力模型。
也就是说,情景领导力模型更侧重于“以人为本,因人而异”,评估员工的工作和关系行为的高低,应用不同的领导风格。 假如大周是领导者,那么他要如何应用情景领导力模型呢? 1、首先了解不同员工的工作经验 大周要了解员工的工作年限和工作经验,将员工进行分类。
2、根据分类,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 第一类,面对刚入职场的新人,应使用领导型。特点是高指导-低支持。 大周不需要解释太多,只需要布置任务让他们拿出成果。 第二类,面对工作了几年的员工,应使用教练型。特点是高指导-高支持。 大周既要告知员工达成目标的重点和方法,还要倾听员工的想法,如果可行,就要给予支持和鼓励。 第三类,面对具备一定经验和能力的老员工,应使用支持型。特点是高支持-低指导。 此时,大周不要过多地干预员工的行动,而是在员工有问题时及时反馈给出思路和建议即可。 第四类,面对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员工,应使用授权型。特点是低支持-低指导。 大周可以放心将任务交付给他们独立完成,如果有些重大决策员工拿不准,大周要及时给出决策。 有效的领导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能够灵活改变不同情境中的领导风格,让自己的领导风格和员工的发展水平相契合,实现双赢。 结语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说过:“兵随将转,无不可用之才。” 在职场上,能成为管理者固然是一件好事,如果不适合成为管理者,也不代表你没有价值。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定位,但关键是你要找准自己的位置。 毕竟,没有方向的船,到哪里都是逆风。 知道什么职位适合自己,你才能真正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负起责,尽其事。才能让发挥才干,展示自己更大的价值。 |
|
来自: 坚持最后5分钟 > 《职业反思—16—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