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作品:陈益晶《鸿福临门》15.5×11.5×6cm 作品《鸿福临门》用金狮峰石雕刻而成,法袍将弥勒和达摩大师裹于其中,整体造型似颗“心”,似寓“同心同德”。两位尊者面带笑容,眉间时放白毫光,他们手中捧护着的是伏有蝙蝠的寿桃,暗含“禅意人生,福在其中”的愉悦之美。陈益晶巧用石材自然的形状、丰富的纹理和多彩的颜色来表现作品的主题,融诗情画意于一体。作者雕刻技法娴熟,对人物衣袂的处理采用了大胆概括的手法,而对人物脸部表情刻画却做到细致入微,令作品浑朴自然,妙趣横生。 馆藏作品:林亨云《寒冬一霸》10.5×11.5×6cm 《寒冬一霸》刻画了双熊寒冬食鱼,如饥似渴的情景。熊的鬃毛疏密有致,纤毫毕现,将坚硬的石头雕刻出柔软并富有弹性的质感,逼真自然,将雏熊身上既短又细的绒毛效果表现得细腻柔顺。在腿部弯曲部分极为细致地处理绒毛和皮肤紧密贴合的关系,显得生动和谐。我们仿佛能够看到双熊捕食的动态被瞬间定格,憨态可掬平添趣味,舔犊之情妙不可言。有着强烈的空间感和生命力,给人以强烈震撼力。 馆藏作品:林发述 《诵经罗汉》7*7*5.5cm 寿山石作为四大“国石”之首,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特质,广泛用以雕刻人物、动物、花鸟、山水风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种艺术品。自古以来,寿山石艺术品深受文人雅士乃至帝王贵族的喜爱。林发述大师用温润的善佰石雕刻出《诵经罗汉》,其虽无声,却让人觉得“吴音唤字更分明”,突出了“静意凝思醉和宁,怡神旷心陶性灵”的静谧之境。清爽的块面,利落简洁、绘画似的人物线条,精准、生动、毫无冗余,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揣摩与回味。 馆藏作品:冯久和《合家欢》11.5×25.8×12cm 冯久和擅圆雕,尤以雕刻群猪等动物作品著称。猪,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是财富、吉祥的象征。作品《合家欢》刻画的是十二头活泼可爱的小猪围着猪妈妈争先恐后吃奶的情景。小猪崽或昂首“哼哼”叫嚷着、或叼着母亲的乳头咂咂吮吸、或在一旁干瞪眼......画面情趣自然、惟妙惟肖,这有赖于冯久和世居农村、熟谙农家事这一扎实的创作基础和生活经验。此外,作品对巧色的利用和处理堪称一绝,他不为“俏色”所束缚,而是用自己的艺术语言驾驭“俏色”,为寿山石雕的“因色取巧”的技艺开拓了更高的创造空间。 馆藏作品:黄丽娟《少女人物》10.1*5.5*4cm 作者的家乡是畲族聚居地,畲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畲女华丽的民族服装是闽东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这幅作品就融入了少数民族元素,少女背背包袱,腰系珠串,头发扎成麻花辫置于一侧。作品形象生动,憨态可爱,真实不浮夸,质朴之感跃然而上,个性突出,风格鲜明,能与真、善、美合为一体,作者以女性、母亲、慈爱的天性,融入自己艺术创作的理念,让更多人浸润其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馆藏作品:王祖光《贵妃醉酒》9*6.8*3.3cm 《贵妃醉酒》采用蜡烛红芙蓉石作为原材料,红芙蓉石色彩艳红,质细润如蜡烛初燃,光泽焕发,娇艳鲜美。王祖光将传统的雕刻技艺提炼得简洁有力,既具有“东门派”圆雕的精致与通灵,又具有“西门派”圆章的细腻与文化内涵,给观者焕然一新之感受。《贵妃醉酒》依照原石形状,生动逼真地刻画了杨玉环醉酒后的形态。复杂的头饰、飘逸的衣饰、迷离的表情、摇曳的姿态都栩栩如生、生动逼真。 馆藏作品:陈文斌 《有鱼乐》高16cm 寿山石为“四大印章石”之一。陈文斌雕刻题材广泛,主要擅长人物圆雕,刀法娴熟,作品新颖别致,善用俏色。《有鱼乐》雕刻了一蓑衣老翁,一手提着鱼,一手捻着长长的胡须,开怀大笑,两只蝙蝠翩翩起舞,寓意“有鱼有乐又有福”。作者通过作品表现了平淡幸福的世俗生活和豁达的人生理念。石料为旗降石,其质地细腻、脂润、结实,虽不透明,但富光泽,韧性强。此作品有黄、红、白、紫等多种色彩,黄色被巧妙地设计成面部和手部的及肤色,紫色部分为蓑衣,米色部分为衣衫,充分保留了材料的自然美。在人物脸部表情与手部细节上刻画得也相当精准。 馆藏作品:陈礼忠 《留得残荷听雨声》35×16×34cm 《留得残荷听雨声》取材为属于粗石的仙游石,作者根据石料的形状、色彩和纹理等特点进行创作,进而化腐朽为神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荷花可谓经典的题材,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尤其属于文人精神范畴,隐喻文人的品格。受八大山人、石涛等大家荷花题材的影响,陈礼忠“文心点石”,形成了极具个人特色的“残荷”寿山石造型风格。作品中荷花的遒劲沧桑、荷梗的铮铮傲骨、莲花的孤芳自赏、翠鸟的冷眼旁观,在看似残缺、枯萎、衰败的景象中呼唤着强悍不屈、绵延不断的生命意识。 唐代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在此期间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阶段。南宋时,寿山石矿已得到开采,专业、非专业的石雕队伍亦已形成,寿山石刻也被列为贡品。元代之前,印章多数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 馆藏作品:叶子贤《寿仙童子》8.5×3.5×10.3cm 叶子贤大师始习木雕,后转攻寿山石雕,擅刻人物。此作品采用汶洋石,有质地细腻、纯洁而稍坚的特点,色泽鲜丽,色界鲜明。大师巧妙运用石质的颜色变化,合理地将人物与背景安排组合,画面主体寿翁依山而生,慈祥和蔼。旁伴一童,手捧寿桃依偎寿翁,满脸欢喜。上有两只蝙蝠降临,后栖一只仙鹤,金黄色的石披巧雕成瑶林琼树,有仙境祥瑞之意。创作者利用石质丰富的天然色泽,精雕细刻,使得石质尽显其美,格外夺目。 馆藏作品:林元康《静思罗汉》7.7×10.8×4cm 作品材质为寿山石中的一种——高山玛瑙石。作者利用石质本身泾渭分明的红白两种颜色,巧妙的雕刻了一位似睡似醒、似醉似思的罗汉形象。罗汉背负蒲团,满脸通红,双目微闭,双手环抱胸前,沉思瞑想,仿若已经看透世间一切因果,在沉思中超凡脱俗。罗汉身旁的一酒坛已空空如也。白色僧袍色彩过渡自然、流畅。在左边色彩略有变化的石质上,一只小猴顽皮地轻挠罗汉僧袍,与仰望沉思中的罗汉,一静一动,相互呼应。虽然整件作品色彩相差较大,但造型为三角形,又不失其稳定性。 馆藏作品:潘泗生《访友摆件》10.8×5.8×3.8cm 《访友摆件》无论整体构图、色彩搭配,还是刀法的运用,都匠心独运,构思奇巧。作者利用巧色,运用娴熟的刀法刻画出古木参天的深山奇景,以及贤士不甘自困于屋中而入山寻访隐遁友人欲行一二风雅之事的情景。乘物以游心,逍遥驰骋之境令人羡哉。 ![]() 馆藏作品:馆藏作品:周宝庭《高山石雌虎》7*3.5cm 周宝庭擅长印章印钮、古兽摆件和仕女圆雕雕刻,被世人誉为周氏石艺“三绝”,其雕刻手法既具有“东门派”的尖刀雕刻,剔透灵巧之形,又具备“西门派”的圆刀薄意,古朴典雅之意。《高山石雌虎》为把玩件,在设计上重视“相石”,依照石料的形状和大小进行设计,以工配石,方寸之间浓缩了诸多雕刻语言。作品造型稳重坚实,线条概括雄健,雌虎双目圆睁,獠牙显露,憨厚粗壮的四肢加以尾部云纹雕刻装饰,夸张又自然。整件作品洋溢着朴茂、沉雄的古意和趣味。 馆藏作品:林飞《锦上添花》8.7×9.2×4.6cm 歌颂美,表现美,爱美是人类的本性。万物世界中最美的应该是女性的胴体。在受封建压抑数千年的中国,对于表现这种圣洁的美,历来都有所顾忌。而具有很深人体艺术功底的林飞则敢于冲破藩篱,为寿山石雕艺术开创出的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题材领域。《锦上添花》为在花园中“小憩”的少女塑像,裸女的形象透有一丝唯美主义色彩的风格,身材婀娜匀称,头枕于手臂上,双腿屈膝侧卧于花海之中,身姿慵懒、性感迷人,半隐藏的人物脸部和曲起的双腿都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让人仿佛有欣赏古画时静谧的审美意趣。 馆藏作品:潘惊石《乡音》39x27x12 cm 《乡音》即为为俏色玛瑙,即雕刻中利用玛瑙的颜色、花纹、形态等特殊性质来进行创作。两只小鸟或立或卧于一段枯木之上,木之纹理、鸟之羽翼线条流畅、形象逼真。二者动静结合,禅意十足。两只小鸟虽形态各异,但目光均寻往同一个方向,似乎透露着一种归乡的企望。整幅作品透着一种闲淡之气,使观者欣赏时内心沉静,回归本初。 馆藏作品:郭懋介《荷塘清趣薄意》8.8*1.5*1.5cm 薄意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画细致,影影焯焯,备受金石画画家欣赏和推崇。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而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荷塘清趣薄意》用刀尖利,画面层叠,根据高山石的色彩顺势雕琢,意境深邃。作品生活气息浓厚,艺术境界高远,文化内涵深厚,如诗如画,实为炉火纯青之作。 馆藏作品:郭功森《瑞兽呈祥》3.8*2.5*5.3cm 《瑞兽呈祥》采用的是善伯洞石,善伯洞石属寿山石家族的一员,产自月尾山西南面的善伯洞,该石质地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泽。上刻鳌龙,故作品也被称为“鳌龙钮章”。作品从本有的颜色光泽,到工艺加工的一毫一厘,其中无不蕴含着“想象的能力”和“感情的活力”,而这种外部呈现的视觉之美——皮相、骨相和肉感,“皮下见骨”的入木三分,细致刻画后纤毫毕现的“真实感”,皆是源于其内在流淌的沉实稳重的古典气质,以及“中国传统的图式和审美趣味相融合”之后的独特韵味。 ![]() 馆藏作品:黄宝庆《悠然自得》8*8.5*15.5c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