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好多人害怕被诊断

 刘淑姿 2019-12-15

“普赛克之眼”

用心理学看世界

在给简单心理学院讲《精神分析人格诊断》时,就有学员私信我说,不喜欢“诊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有被权威高高在上评价的味道——这显然是移情反应,而与诊断本身无关。

但是我向她分享我学诊断和评估的感受:诊断是为了让我们更理解一个临床现象,更能对这个临床现象的原因进行解释,更能对这个临床现象的未来进行预测(虽然不能够百分百准确地预测)。诊断帮助我们对我们所从事的心理治疗更有把握感(mastery),而不是完完全全地在混沌中摸鱼。

当然,我对诊断的重视来源于我的训练背景——临床心理学训练。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重视诊断。但我会观察到一些同行(甚至是德高望重的)不重视诊断的结果——不是所有的患者适合以及愿意进入长程的心理动力学治疗过程,以及,对待不同人格发展水平的来访者,我们在施以心理动力学治疗的技术是大相径庭的。

关于针对不同人格水平的来访者的治疗技术的差异,推荐大家可以看两本书。南希威廉姆斯的《精神分析诊断》适合初学者入门;Rosenfeld的《僵局和诠释》适合已经有一些临床经验的咨询师精读和研习。

对于咨询师以外的人,我依然觉得如果有兴趣学一点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是蛮好的事情。人格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知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而人类之所以喜欢学习各种知识,是因为想要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及期望以此来使我们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更有把握感(mastery and control)。在我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我的固有情结使我太快地信任他人,这使我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很多人为的创伤;而如今的我回顾往事,再体察当前心中对世事和自己的感受,会觉得了然和淡定了很多。我非常肯定这些成长是精神分析的学习和实践(与来访者的工作& 接受精神分析)所带给我的。

有些人会认为诊断是在给别人“贴标签”。我们要注意,“贴标签”这个词汇里所透露出的移情味道——在这些人的眼里,“被贴标签”意味着被置于更低的位置上,而“贴标签”的人则位于更高的位置上,所以在这些人眼里,诊断者与被诊断者有了地位的差异——而这与诊断的本质以及目的无关。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治疗师的高度自恋特征还未修通,会以诊断来去贬低他人,但更多的情况则是害怕被诊断者自身的移情体现。

走进心理咨询关系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个体承认自身脆弱性的必然过程。很多时候,咨询师会被移情为一个更有权威的个体,而“权威”在每个来访者心中的涵义各不相同。

诊断作为(临床心理学训练的)咨询师的基本技能之一,也会被移情为具有各种多样的涵义。去理解来访者所投射的内容,并透过来访者的防御去看到其内在的焦虑,是咨询师永远的工作任务之一。

关于作者

闫煜蕾

私人执业 

心理动力学咨询师、督导师

历经12年本硕博临床心理学训练

致力于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科普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高级组督导组毕业

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中方助教

简单心理学院《精神分析人格诊断与治疗》讲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