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工学人茶座|黎志芬:社会工作实务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乐康居 2019-12-15

社会工作实务需要什么样的研究

(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副总干事、中级督导)

得益于四年社会工作本科教育,踏入实务已十年,受雇于一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基层实务从直接服务到间接服务皆有涉猎。入行初期,项目设计、服务开展、提炼总结、成效评估,在实践中重温和学习了很多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法,常常有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现实惊喜和自信积累;后来担任中级督导,负责机构服务管理和专业引领,所遇需求和挑战逐渐增加,常有很多困惑,也渐渐发觉现有行业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在此,作为呼吁:

一是需要贴地气。现有的部分理论文献过于学术化或批判性倾向,前线社工消化和运用有困难。部分理论文章,包含学术术语较多,非常挑战读者的专业储备和知识面。面对前线的实务工作者,应避免过多学术术语的表达,文字应通俗易懂。有学者提出前线社工对于工作经验和技术有“拿来主义”的倾向。为促进服务的有效提升,建议学者在“拿来主义”和“理解消化”中间取均衡点,促进实务和理论的连接。目前文献,较多是评论时下的热点事件、纯概念性/原则性探讨、案例研究、总结性研究、某些问题的危害及注意事项。然,以提供解决方案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部分文献中提供的建议因为现实性限制考虑的缺失可用性不足。

二是需要重运用。相比于较为成熟的行业,社会工作的实务-研究的体系发展尚在前期阶段,缺乏对实务的运用型研究。上述提及提供解决方案的研究较少。然,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按照学科的发展规律,从研究对象、范围的确定,到原理理论和内容的整合,到普通方法论与技术的探索,到关联要素的优化配置、再到具体或特色实务模型的建立、测试、运用与迭代更新,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到以上所有要素都研究充分,且整体发展规律也运用于学科的实务运用,方能成为较为成熟的本土化体系。而现阶段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制度性安排的职业,在社会问题突出、政策主导推动的形势下,已广泛在各个领域设置岗位或项目。时代快速发展和社会服务精细化的不断要求,促使现实的实务步伐跑过了应用所急需的研究指导,较难得到社会工作研究领域的有效回答。现阶段,运用型实务最佳的研究应该是标准化研究,可以从实务操作观测总结提炼,自下而上形成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三是需要可指引。社会工作在本土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行业发展的规律性研究缺乏,未能指引行业或领域的规划设计。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较为尴尬的事是缺乏历史事实基础上完整的、可视的生态发展链。社会大众在选择职业时,要本能地思考,为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相对稳定方式,如何面对有限的生命个体与无限职业生命链做出最佳的选择。而普通个体无法从前阶段职业发展状态预判和设计社会工作从业路径。事实上,对于未来未知风险和社会认可的不确定性的担忧,阻止了大部分的家庭和个体参与新生事务,投身或继续奋斗于社会工作行业。为此,急需要可借鉴的规律性研究,需要从其他行业的发展观测提出社会工作可能的发展路径,引导社会及专业人士从更高、更长远的视角看待目前的发展阶段,并为以下阶段的挑战做好准备。如项目服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督导及其他专业人才之中长期发展规划、行业及社会组织的生命周期等等。

四是需要够系统。很多社会工作的研究是本位研究,从技术和专业角度出发,缺乏基础的跨界综合型视角以及从整体角度看行业形态发展的研究,从而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可借鉴和可运用性不强。比如社会工作学科老师做人力资源规划,可能因为缺乏人力资源的系统知识和经验而存在执行困难。现有的学界研究,一部分是从政策角度对社会工作发展进行研究,得益于很多社会工作教师来源于社会学,这一部分的研究相对成熟;一部分是从管理角度对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研究,这一部分经验建议大过于理论介入。尤其是先发展地区从绩效问责的角度实施项目评估,让前线实务人员明白,社会工作是一门职业,需要对工作成效负责,而工作的成效不仅仅是社工专业,还需要组织、服务、项目、人才及财务管理,公共关系的协调、资源的运用等相匹配。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初期,仅仅研究专业技术是无法推动实务进步的,一切脱离了环境支撑的社会工作技术都是伪专业。

五是需要被尊重。在探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伦理时,也可以关注一下研究伦理。部分研究者在调研时的“不专业”,也会挫伤实务与理论之间的研究配合。访谈时准备不足,内容与交代的主题不相符,形式过场大于效果内容,缺乏后续调研成果的反馈交代,有课题经费但却不做调研支出等等,都是对实务工作者的不尊重。部分的研究者因为缺乏对调研对象的观测,问卷文字偏学术、偏专业、内容与实际匹配度不足、挑战个体思维、试调研不足,都会影响被调研者的配合度以及最终效果。问卷设计更多要从被调研者的一般水平设计问卷,因为被调研者不是研究者,尤其是调研对象为困弱、风险及普通群众时,可使用“大妈语言”。在某一阶段,频繁对接“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问卷,让人尴尬。在职业生态链尚未成熟的状态下,这一类的主题,增加从业人员的困惑和倦怠性远高于缓解他们的焦虑。凡是会引发员工对组织和行业的情感归属的主题,建议研究者进行社会调研,而不是通过行业和组织动员。

社会工作的研究,不仅仅是学界的事。以上五点,仅供参考。期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机构、行业性组织或者是研究院,关注实务操作优化、模型的建构,更多结合环境与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形成本土社会工作体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