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佃玺 大同的笔管巷(也叫仁义巷)。在过去的二府巷路东,是一条细细的小巷子。 明代之前这里是条宽阔的大巷,两辆马车可以并排前进。据传明代进士张舜源曾在这里居住。张舜源祖籍广灵人,嘉靖八年中进士。张舜源中进士后,张家可谓蓬荜生辉,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离大同府衙不远处买了一处宅院。 张舜源的父母向来崇尚节俭,他们便在宅院之中的空地上种菜种瓜,与邻里也相处得非常融洽。由于他们是书香门第,左邻右舍常常托他们写信,逢年过节写一些对联等等。这紫,张家人也从来未摆起架子,一概以礼相待邻居,所以成了远近闻名的好人家。 过了几年,张家雇了一些佣人专门收拾了庭院,院中的小公园中设了假山小湖,养着一群大白鹅,宅门旁立一大石,上刻“泰山石敢当”,门上高悬一匾,上书“诗礼人家”,据传是宰相于谦所题。 但过了几年,张舜源调任到京。张家父母去世,张宅便逐渐萧条了,院内杂草丛生,亲戚也走的走、散的散。 对门院李老财一家早对张家心怀有妒,眼看着张家势衰,李老的儿子就想把当年在父亲手里卖出去的宅基地收回来,他见张家只有一个老头儿看着门儿,就想压一压张家,看看他还有没有反应。 于是,李老财的儿子将自家院墙推倒,假意重修,向张宅方向一下扩了近六七尺的距离。把个张宅小巷挤得别说进车马,就是人担个担子也得侧着身子过。 住在张宅的亲戚是个老头儿,见李老财的儿子院墙垒起来一人高了,老头这个气就不打一处来,上去就与李老财的儿子拼命,可李老财的儿子正年轻力壮,把老头轻轻一推,老头半天没起来。老头无奈,只好进京去请示张舜源。 到了京城后,老头与张舜源这么一说,张舜源沉思半晌说:“好好休息,我给想办法。”老头在京城呆了两三天,拿着张舜源给的信高高兴兴回来了。一进门,按着张舜源的交待急忙拆开信看。他原以为是张舜源写给府衙大人的,可谁知拆开信一看上面写着一行诗:“海鳖曾欺井内蛙,大鹏展翅绕天涯。九尺阔巷变一尺,心中烦恼少七八”。 老汉一看明白了张舜源的意思,也不争了,任李家扩建。于是过去走两辆车的大巷变成了笔管似的细巷,人和笔管巷。 又过了几百年,张家宅院、李家宅院都被卖给了一些普通人家,大宅不复存在,但笔管巷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近年才拆毁。真可谓:“日月盈亏、星辰失度,为人岂无兴衰?张宅李宅今何在,茶余饭后笑谈中”。(2019.12.14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