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政法律评论社 如涉版权请加编辑微信iwish89联系 哲学园鸣谢 很多本科生在一开始进行研究型阅读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种迷茫或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因为他们不太懂怎么去阅读一本书。阅读学术型的著作不像看小说一样,只是一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只是想要从这些书中获得一些提高自身位格的表述,能知道几句例如“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或者是“法是公正和良善的艺术”之类的名言,为以后的写作添光加彩。这样的阅读其实只是一种肤浅的、浮皮潦草式的阅读。那么怎么以研究的姿态去阅读一本书呢?当然从一般性的角度来说,最大的要点就是紧密结合文本、熟悉文本,这是基础性的工作。大体上来说,在我看来,研究型的阅读可能需要有3+1。什么叫3+1呢,这个“3”是基础性的工作,而“1”可能是提升性的工作。 第一是要去把握作者的问题,即问题意识和问题背景,这个非常重要。我们很多同学读了一本书后,并不明白这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安持今是小偷 我们要把握作者的问题,而不仅仅是知道这本书它在做一个什么主题,或者说它给我们交代了一些什么东西,因为研究永远是问题导向的。 第二个是“论证”。我认为这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显得过分的点。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并不是它的结论,甚至也不是说作者是属于这个学派还是那个学派的。文本的实质内容、立场、流派、阵营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真正需要向一个高手学习的是他论证的展开方式。论证的展开方式可能涉及到三个方面。 [1]凯尔森曾与他的学生桑德尔之间发生过一场论战。桑德尔那本书的名字叫做《法教义学还是法律经验》,凯尔森也写了一本书来回应,大意是,我的理论就不是法教义学,我的理论你误解了。另外,这也体现在比如说在凯尔森的解释学说里。因为我们都知道,法教义学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解释现行法,解释实在法,但是凯尔森的解释理论里很明确地否认了传统上所说的解释方法。在他看来,就不存在什么理性的解释方法,法律规范具有一个框架结构,只要是在我们法律规范的框架之内进行活动,都是可以的,那属于意志活动。因为凯尔森是一个只承认理论理性的人,他不承认实践理性。实践是没理性的,只有认识才有理性,法学只能局限于认识。而法教义学更多的是不满足于成为一项认识性的工作,它对实在法不光是描述分析,还要提出建议。所以在他看来这样一个东西就不是合乎科学的。这就是他的基本假定。 第三个方面是学术脉络。任何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学术脉络,这种脉络可能已被作者直接点明,也可能没有。如果我们以后要从事研究,就要做到一种拓展式的阅读。就本书而言,其实几位同学都已经看到了,它的基本学术背景是凯尔森,还有一点卢曼。这是非常明显的。它的一些预设——就是我们同学刚才提出的一些预设——没有在本书中进行交代。比如它为何要把法作为一个规范性的事物(包括一种自我创设的东西),这些都可以在凯尔森的书中去找到答案,而这本小书是容纳不了这么多内容的。这些基本的东西是在这本书的背景之中,所以要理解本书,我们需要做这些拓展性的阅读。 有的时候,扩展性阅读要求在问题意识的指引下,做“前后左右”式的拓展来理出学术脉络。比如我们刚才谈到的,我们都知道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很重要,但是如果孤立地阅读这本书,我们就可能不太明白它为何重要,阅读过后也没有任何的学术感觉。我们说这本书厉害,那厉害在哪里?不清楚。这可能就是孤立式阅读的特点。因此我们要把它放在整个学术脉络下去阅读,去看它的“前后左右”。“前”是什么?“前”就是去了解哈特的论述是建立在谁的基础上。哈特做了何种推进工作,只有比较过后你才明白。我们都知道《法律的概念》前三章叙述的都是奥斯丁,那可能就需要我们做学术史的前拓展,去读奥斯丁。读完奥斯丁之后我们自己去看一看,哈特他所批评的奥斯丁的理论是什么样的,他弥补了奥斯丁的哪些缺陷。奥斯丁被认为是实证主义的开创者,他要做什么样的工作?哈特做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这是前。“左右”是指接近他的和反对他的学术立场的有谁。比如说与《法律的概念》的学术立场接近的是谁?很多研究者可能没有关注到,早于这本书前三年发表的,丹麦学者罗斯的《On Law and Justice》。关注这本书的学者很少。但如果我们仔细去阅读这本书的话,我们会发现他的某些立场和哈特是很接近的,尽管他的名气没有哈特大。它们的区别仅仅是有一些术语不一样,但是基本方法非常接近。我们要去作这样的一个比较式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右”,“右”就是理论的批评者,有时候我们孤立地去看两本立场对立的书,觉得讲得都挺有道理,但是比较之后,就会明白他们各自的问题在哪。关注一部作品的批评者是很重要的——比如说哈特最大的批评者是德沃金。你孤立地看哈特这本书,或者孤立地看德沃金的《法律帝国》,都会觉得讲得挺好。那他们真正的分歧在哪里?看看他们所采取的这种攻击策略或者辩护策略成不成功——我们可能要去做的是这样的一个工作。这样,我们从书本中才可能发现对自己来说有说服力的东西。有的时候,我们貌似被一本书的主张或者论证说服了,但其实一看这本书的对手的批评,我们就会觉得好像的确有问题。这样我们自己才会提高。还有“后”,“后”是什么?就是理论的继承者。我们知道哈特之后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尤其是英美舞台上的这些学者们,大多数直接间接和哈特都有关系。哈特的名气这么大也是跟这个有关系,因为今天他的徒子徒孙很多。我们要看他的后人,在哈特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些什么样的理论。我们不能止步于他。哈特的理论本身也有缺陷,尤其是被他的对手批评了之后,哈特的后辈们又是怎么去弥补这个缺陷的呢?他们的径路有很多,那么哪些对于我们来说更有道理?我们也可以去展开一种新的思路。只有做这种立体化的把握,我们对这样的一个人物或这本书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