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中国国庆长假,日本季节正美。前几天,“宝宝念诗”念了这首诗,有人说骂小日本骂得解气,好!有人说,民族狭隘主义情绪太多,李白如果地下有知,都不会满意的。嗯,大诗兄接着念一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念法——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一】电饭煲、马桶盖、药妆店,都是好东西 国庆长假,估计很多人排着队去日本玩,拦都拦不住;过几天少不得又要拎回来不少电饭煲、马桶盖和一袋袋“药妆”,逢人就说那边风景好。一定会有人看不过去,觉得送钱给人家,还说人家好,吃亏大了;还有,他们语重心长地说:千万不能做“亲X派”。 (药妆店) 大诗兄,你怎么看? 要我说,就两个字:淡定。你就想想,这一百多年来,尤其是七十多年前,有不少东洋人对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人”是没有好感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喜欢我们这片“地”。他们争前恐后跑到中华大地上,深入城镇、乡村、厂矿、河川,把我们的美景看个够,顺带偷偷画了很多地形图、矿脉图回去,把很多地方研究得比我们中国人还“门清”。 地球上无论哪一片美景,都不是那个地方居民专属的,都属于大自然。其他地方的居民,只要是经过合法途径,不是偷偷摸摸,都有权利去走一走、看一看。花钱买个开心,不吃亏啊。 一百多年前,中国为什么落后挨打?就是闭关锁国。先驱者告诉我们:一定要睁眼看世界。你越是不了解别人,就越是容易被人算计,越是容易发生误判。人家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不是你不看,就不存在了。如果你觉得人家环境保护做得好,旅游产业很规范,就下功夫好好学学,把我们的空气、土壤和水环境治理好,别让国内的导游整天打骂游客。
现在有一种糊涂逻辑:把别人的好处、优点说一大通,然后下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可怕的民族”。如果一个民族勤劳、团结、敬业、认真,那应该是一个可敬的民族,有什么可怕的?我们还要“师夷长技”呢。至于那个地方的某些人偏狭、固执、不思悔改、缺乏耻感,这才是缺点,才是可怕的地方。 国庆节去日本的注意了,那些是可敬,那些是可怕,千万别混淆了! 千万不要对一个地方的人下一个总体判断。我们总是说要反对“地图炮”——凡是对某个不喜欢的国家,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开炮。这不仅适用国内各地区,放到“地球村”里,也一样适用。人分左中右,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二】记一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从古至今,中国人和日本人做了知心朋友的,不计其数。最有名的“中国人民老朋友”,算是他,今天要念的这首诗: 哭晁卿衡 (唐)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晁衡,日本名阿倍仲麻吕。(注意,是阿倍,不是安倍!)他是日本遣唐使,留学生,18岁来到中国长安,一住就是几十年,取了中国名字,还在朝廷里做了官。晁衡和李白差不多大,是好朋友。注意,如果李白是中亚人,他们就是相隔万里,相会于长安的。那个年代的长安,真正是国际大都市。
晁衡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要回日本,大家都来送。他的另一位好朋友王维写了一首赠别诗: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唐)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原来晁衡的官衔是“秘书监”。王维的这首诗,有点乌鸦嘴:“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那个年代的航海水平,从中国到日本并不容易;“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大海怪真可怕。 果然,晁衡出发后不久,传来坏消息:一行人遇到海难,全都葬身王维所说的“鳌”啊、“鱼”啊的口腹。果真是个乌鸦嘴。 大家都很伤心。李白也很伤心,就写了《哭晁卿衡》这首诗。 其实,晁衡是漂流到了安南(今天的越南),这跨度得多大啊!后来,晁衡历经千辛万苦回到长安——这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我总在想:他为什么不写一部《晁衡漂流记》呢?这些经历,肯定不比《鲁滨逊漂流记》差啊。 晁衡的人缘真的很好,如果你愿意检索,会发现给他写诗的远远不止李白、王维这两位。 还有一点,请你注意:李白和王维两人之间,却没有直接交集,一首“唱和”也没有。原因,估计是互相看不顺眼。 有人考据,说《红楼梦》中王熙凤和薛宝钗从头到尾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水浒传》中,鲁智深和林冲两位无话不说的好友在梁山碰头,花和尚的第一句话是:“嫂嫂可好?”后来,他们再没有对话。大诗兄没功夫去翻书考据,姑且信之。 这都是值得玩味的。 扯远了。我的意思是,人类的心灵是想通的,上帝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不希望不同的族群修建“巴别塔”,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建造。即使在两国关系最糟糕的时期,还有鲁迅先生和内山完造的友谊在。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真挚的友谊会像泰山和富士山一样雄伟。
【三】地理:了解一个民族的“钥匙” 人们常说:邻居是无法选择的。你喜欢或者不喜欢,他就在那里。大诗兄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去了解邻居。不要急着标榜自己是一个“仇X派”或者“亲X派”,先去做一个“知X派”。有句话说得好:不要叫人家“小日本”,人家地盘是小了点,但不是什么都小,比如经济总量可真不“小”,这一点要心平气和地正视。 话说,人丑就要多读书。大诗兄看过的有关日本的书籍,不下十本,但认知还是相当粗浅的。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戴季陶的《日本论》、苏静主编的《知日》杂志和书籍等等,都很不错。 还有一本值得推荐,日本人竹村公太郎《日本文明的谜底》,最近出版的。他的一些观点很有意思,比如:日本古代文明的“能源密码”是木材,东京城是用竹筏运木头运出来的,等等。 闲话休提。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大师兄通过书本学习和实地考察,基本的认知是这样的。这段历史,有些啰嗦,国庆节到日本的,也要了解一下: 这是一个山林覆盖的岛国,只有短促的河流在入海口形成若干互不相连的平原,地狭人稠,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频仍,生存压力很大,这形成了日本人认真、细致、俭省、拘谨、服从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压抑和向外拓展的冲动。 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日本这个地方的远古历史难以细究。“天照大神”什么的,就当神话听听吧。我猜测,最早的原始居民,很有可能是在冰河时期从大陆移居过去的。后来,不断地有居民从中国大陆或经过朝鲜半岛渡海过去,促进了文明的陡然进步。到了中国的隋唐时期,居住在大和地区(也就是关西地区,奈良、京都一带)的政权稍微有点模样,派了大量遣唐使来中国学习。直到今天,日本人最最宝贝的文化古迹,都是那个时期留下来的。
大约在中国宋朝时候,日本文明渐渐进入幕府时期,同时开始不同于中华文明的独立演进。先是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然后是足利家族建立的室町幕府,这个幕府的晚期,出现了混战局面,日本人最津津乐道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相继相承;最后是德川家族建立了江户幕府。 1853年,美国人的“黑船”来到日本,打开了日本门户。“黑船”事件,对日本历史的转折性影响,不亚于隋唐时期的全面学习中华。1867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算是开始自强,可惜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最终是二战战败,梦一场。 我们常说“日本四岛”,其实这四岛也不是同时成为日本领土的。日本文明的起源,最早是在本州岛的西南部,也就是前面说的关西地区;以及濑户内海对岸的九州、四国两个岛。今天最为繁华的关东地区(东京一带),在古代相当于边陲,后来才渐渐成为中心地带。 至于北海道,古代日本人叫当地居民“虾夷”,意思是“捉虾子的野蛮人”。幕府时期的将军通常自封“征夷大将军”,没把那里当自己的地方。老实说,直到近代以来,北海道才逐渐被正式纳入日本领土。北海道,原本不是日本的,有趣吧?当然,那也不是中国的。
至于西南海洋上的琉球群岛,在古代是一个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国家,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也是近代才被纳入日本领土。如果要去抢一抢,有些理由。 以上部分,全凭大脑记忆的调取。如有错漏,见谅,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