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句很流行的话:“击垮成年人,一张体检报告就够了”。很多女性朋友都非常重视自己的体检结果,尤其是已婚女性,对妇科检查的结果更是格外重视。 但是,当每当看到妇科检查报告单上“宫颈糜烂、HPV阳性、盆腔积液”的结果时,女生们就会很着急。 为了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第一反应就是:先去网上搜一下吧!不料弹出来的标题却让人触目惊心: 今天,让我们来扒一扒,这些令人担心的“妇科病”,是不是真有网上说的那么严重、到底需不需要治疗。 “宫颈糜烂”,不是真的“糜烂” “宫颈糜烂”这个词听着吓人,但并不是说你的宫颈真的“烂掉了”。实际上这是过去的旧称,2008年早已被国内医学教科书删除了[1],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更科学的名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 在我们的子宫里,有一个部位叫做宫颈管,这个部位的组织是柱状上皮;而宫颈的外端则是鳞状上皮。 宫颈的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 当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出现变化时,宫颈管的柱状上皮就会长到宫颈外面,肉眼看上去像“糜烂”,其实却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宫颈鳞柱交界处的细胞结构 如果在宫颈检查时看到这种现象,一些医生习惯性沿用旧称,就会下一个“宫颈糜烂”的诊断,前面可能还会带着“1、2、3度”。女生一听自己是“2度宫颈糜烂”就很慌张。 但不管是“几度”,都只表示柱状上皮外翻的程度,全是在正常范围内,和“生活不检点”“宫颈癌高危因素”更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查出“宫颈糜烂/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到底怎么处理呢? 查了TCT(宫颈膜片,也就是宫颈细胞检查)没问题、没症状,就不用治,每年定期做妇科宫颈检查即可。 但如果你还有白带增多、月经之外的阴道异常出血、下腹坠痛等症状,可能提示有其他炎症、感染,也可能是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信号,这时候需要查TCT和HPV,找到“真凶”。 另外还要提醒大家,某些无良的民营机构用“宫颈糜烂”骗女生去做所谓的“物理疗法”,说可以“把糜烂的宫颈变得光滑”,千万别上当!这样做不但花钱买罪受,还可能因外表光滑的宫颈掩盖了内部潜藏的真实病变、耽误正规治疗。 感染HPV不治疗 会变成宫颈癌吗? 这几年,因为九价HPV疫苗的“一针难求”,越来越多的女性对开始重视宫颈癌的预防。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种矫枉过正的观念:一查出HPV感染,就想到“会变成宫颈癌、一定要尽快治疗”。 1.感染了不同的HPV型别,危险程度不同 目前HPV共有200多个分型,不同分型导致宫颈癌的风险有高有低。其中有一些常见的分型分类如下[2]: 虽然有这么多种,但我国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是16型和18型[3],此外还有31、33、52和58型也比较常见。除了会导致宫颈癌,也有分型会导致尖锐湿疣、扁平疣等皮肤疣。 2.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感染HPV? 目前,HPV筛查的主要检查手段是宫颈细胞检查和HPV检查。 如果没有异常出血、白带异常增多等情况,还没有过性生活的女性可以不用开始HPV筛查。即使是已经有了性生活,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由HPV感染发展到癌前病变到宫颈癌的时间也要8~10年左右。 因此,并不需要每年一次查一次,每3年筛查一次便已经足够。 3.HPV感染是不是要尽快治疗? 并不是! HPV是很常见的一种病毒,有研究统计,在有性生活的男女的一生当中,大约有80~90%的人至少有一次接触到HPV病毒的机会[4]。 即使是妇科检查发现HPV感染,大多也是在1~2年期间就可以被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掉了,也就是自行消退,无需治疗。 当然,也有少部分感染会继发成宫颈癌,所以如果发现感染时又不放心,可以听从正规医院的医生的建议,需要做什么检查再去做,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 4.有过性生活,还能打HPV疫苗吗? HPV疫苗我们国家上市的目前分3种,几价就表示这个疫苗能预防几种HPV分型。 二价:16型、18型 四价:二价+6型、11型 九价:四价+31型、33型、45型、52型、58型 其中,九价HPV疫苗能预防大约90%的HPV引起的各种癌变[5]。如果因实际情况(如年龄超过26岁)打不了九价,二价和四价已经覆盖了我国最高危的HPV型别,也是值得接种的。 对于已经感染HPV和有过性生活的女性,打HPV疫苗也能预防还未感染的其他型别,总体来看仍然值得接种。但注意,疫苗只负责“预防”,对已经感染的HPV没有治疗作用。 盆腔积液不治疗会导致盆腔炎?错! 我们人体内,盆腔、腹腔等地方都有一层薄膜(腹膜、大网膜),它会分泌一些液体,来润滑脏器及组织,防止它们之间产生磨擦。所以正常情况下,盆腔内(子宫和直肠之间的凹陷处)本身就是有积液的。 妇科B超检查 大多数盆腔积液发生在健康女性的月经期或者排卵期,只要没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盆腔积液是不需要治疗的。 如果盆腔积液量超过3厘米,要看是否有症状,如果还伴随有发烧、腹痛、后腰疼痛等症状时,就要引起注意了,有可能是盆腔炎等疾病所致,要尽早去医院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