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国人如何仰望星空

 江山携手 2019-12-15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美国佬真是会折腾,不服不行。前几天“新视野号”航天器花了十几年飞到了冥王星,发回了第一张清晰的冥王星照片,这是太阳系的边缘。昨天又宣布,发现了另一个“地球”,或者说是地球的“表哥”——“开普勒452b”,这个跟地球的相似指数为0.98的行星,可能拥有大气层和流动水。


(地球与它的表哥)

网友们惊呼,北京上海的房价再涨下去,准备搬家了——于是傻乎乎的、没有一点幽默感的北京天文学家说,移民好像很难。地球的这位兄弟位于天鹅座,距离我们1400光年——若是我们以光的速度去到兄弟家串门,要1400年才能到达。如果乘坐目前最快的航天器,去那儿就时间更长了——5亿年。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人的探索精神值得称道,人类对日月星辰,对宇宙总是充满好奇。这点永恒不变。世界各地原始人类的岩画中,日月星辰的因素总是最多。世界各国古老的歌谣中,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歌颂,也总是绵绵不绝。中国也不例外。我们老祖宗歌颂太阳的诗歌不算多,但是星星和月亮在老祖宗眼里是很有诗意的东西,好的诗句特别多,据说也是体现中国人重视阴柔之美的地方。


(开普勒望远镜遥望太空)

以写星星的诗歌为例吧。有些很壮阔,比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有些很忧伤,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有些很清丽,很悠长,比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今天念一首杜甫的诗歌。诗歌的意思是说,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小船矗立着高高的桅杆,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成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这首诗中最著名的句子。


(表哥真的是这个样子吗?其实也只是想象)

最后再解释一下中国人的宇宙观。“三光者,日月星”。从造字法来说,日、月都是象形字,画出来的,星不是。老祖宗认为,星的光芒是从“日”分出来的,仿佛“星”是“日”生出来的,所以星的上面是“日”,下面是“生”。古人没有想到,星星既有借光的,也有自己会发光的。事实上,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很多星星比太阳大得多、温度高得多,也亮得多。

带“星”的词语大多都很美,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星点、星斗、星光、星河、星火、星际、星空、星区、星群、星体、星图、星团、星系、星夜、流星、星移斗转、星罗棋布、披星戴月、众星拱月、寥若晨星、月朗星稀、人造卫星……美丽而变幻无穷的星空,一直是诗人尽情赞美的对象,或者言情的寄托。

星星,不仅仅是老祖宗抒情的对象,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天文学,是中国最发达的学科之一。古人对天文学的研究,是非常系统和深刻的。四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夜观天象。通过太阳和星星的运行,老祖宗精准地测定了一年四季的变换,测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时刻。他们观测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转,在黄道、赤道附近,选出了二十八个标志性的星座群,合称二十八星宿,分别是东方青龙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


(中国人将自己能观察到的星星分成二十八星宿)

星宿,比星座的概念大,比如说西方七宿,共有五十四个星座,七百余颗星,它们组成了白虎图案。老祖宗根据二十八星宿的出没和到达中天的时刻来判定季节,预测自然界的阴晴,风雨,干旱、洪水或地震等自然灾害,战争、杀戮等人为的灾难,甚至能预测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兴衰。这里面孕育着现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测量学、统计学、气象学,还有传统的“星相学”、命算学,精通这些学问的人叫“星工”、“星家”,也叫“天算家”。其中的杰出代表据说有诸葛亮、袁天罡、刘伯温……他们都是民间无限崇拜的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