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理念 | 英语阅读中碰到看不懂的句子怎么办?

 太行森林 2019-12-15

在浮躁的世界
陪你沉静地努力

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本文约6000字,建议花15分钟认真阅读。)

引子

如果你问我,听说读写四个语言能力中,哪一个最重要,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是阅读能力。原因很简单:

其一,在语言使用中,输入的时候总是多过输出的时候。哪怕你是一个职业演讲家、作家,你也总是听的时候比说的时候多,读的时候比写的时候多。

其二,在两项输入技能中,是否会阅读是区分文盲和非文盲的标志。

就算不谈语言实际使用,仅从功利的角度来看,任何英语考试里,对,我说的是任何英语考试,阅读能力都是对分数影响权重最高的因素。原因也很简单,不管是考听力、还是考写作,你都需要读懂题目。

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当然就是看懂句子。只认识孤立的单词显然不能叫阅读,就像我们不能拿字典当小说看。培养看懂句子能力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大量的阅读。

那么问题来了, 在这个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看不懂的句子,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看不懂句子到底是语法问题还是词汇问题?

我知道,绝大部分人,甚至绝大部分英语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那要看情况,有些人是语法差,有些人是词汇量不够。

这个答案听上去很有道理,似乎所有情况都覆盖了,唯一的问题就是——它是错的。  对我这个论断,你可能会感到奇怪。难道除了语法和词汇,还有其它可能性?我的回答是没有。

是不是有点迷惑了?但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导致你迷惑的绝对不是我的回答,而是你长久以来对语言的错误认识。如果你对这个小标题的回答是我上面说的那样,这意味着,你预设了语言中存在两个模块,一个是语法,一个是词汇。你甚至还可能听过这样的比喻:语法是骨架,词汇是血肉。人类总是喜欢模块化的东西,上一句的那个比喻看上去也非常精妙。一切都那么美好,除了——它是错的

“语法 词汇”的语言模型是形式语言学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宰了语言学界几十年,同时也耽搁了语言教学几十年。但这个模型是错误的。要具体指出它的错误,需要很长的篇幅和很多背景知识,不是现在这篇文章可以覆盖的。但是,有个思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这个模型是错误的。这个思路就是:人类不会用自己不擅长的能力来使用自己最常用的工具。

语言是一种工具,而且毫无疑问是人类最有用、最常用的工具。人类擅长的事情很多,但偏偏不擅长计算。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在不借助外部工具的前提下,别说两位数以上的乘法了,两位数以上的加法估计都比较困难。“语法 词汇”正是一个计算模型,语法就是规则,词汇就是用于计算的量。明白了“语法 词汇”是一个计算模型,你就明白为什么外语学习者输出时既不流利、又不准确了——因为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一碰到计算,不但速度慢,还容易出错。所以,和计算有关的事情,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交给计算机在做。

我们人类最擅长的认知能力是什么呢?两个。一是记忆,二是建立联系。坊间流传,女人在这两方面都比男人强。她们不但把过去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而且很容易从现在的事情联系到过去的种种。当然,这是个笑话。不管是男是女,这两个能力都是人类最擅长的。

我们有几乎无限的记忆容量,遗忘更多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而不是缺陷。生活里事无巨细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人,一定过得很痛苦。建立联系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只有建立联系,身边的事物对我们才有意义,才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存在。甚至那些毫无联系的事物,只要他们同时出现在我们的经验里,我们都会自动补上一些联系,这就是传说中的“格式塔”原则。

看到这里,我想你肯定已经猜到了,一个正确的语言学模型一定是能够充分利用人类的这两种能力的。这个模型就是“意义单位复杂网络”,也就是现在认知语言学提出的语言模型。在这个模型里,没有语法和词汇的分界,有的只是意义单位,只不过有的意义单位更加具体(specific),有的意义单位更加抽象,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的术语来说,更加图式化(schematic)。在具体的意义单位和图式化的意义单位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渐变的系统。这是“意义单位复杂网络”模型的第一个特点。

这个模型的第二个特点是,所有的意义单位其意义都是来自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哪个语言学家可以规定的。举例来说,哪怕像所谓“主谓宾”这样高度图式化的意义单位——再提醒一次,这是一个意义单位,不是语法规定——也是来自于人的认知。我们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中,发现一个东西A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另一个东西B,我们把这种影响方式(即某种动作)称为X,如果我们要用语言把上面这个事情表述出来,就必然会用到类似 A X B这样的结构。

我说会用到类似 A X B的结构,是因为不是所有语言都是这样的结构,有些语言可能是B X A,另外的语言可能是X A B。总之,不管什么语言,它总会通过某种形式把A以X的方式影响B这个事情表述出来。重点在于,这个表述形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世界上首先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并且被人类认识到。

同样地,我们发现,有些动作并不对其它东西直接产生影响,比如跑步、微笑、哭泣等,于是语言里就有了不及物动词。重点还是在于,是因为世界上先有这样的事情存在,并被人类认识到,才会有这些语言现象的。也就是说,哪些动词是及物动词,哪些是不及物的,不是语法规定,而是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决定的。研究还发现,哪些动词没有进行时态,哪些及物动词结构不能使用被动语态,也都是有规律的,而且这些规律,全都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关。(在我设计的《OP功能英语教程》中的第五讲,我详细讲了动词的六大类型和不同类型的动词在使用上的限制,比如哪一类肯定是不及物的,哪一类不能用进行时态等。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我现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语法和词汇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英语中有这样一个结构,叫What is X doing Y? 如果从形式语言学的角度看,这就是一个现在进行时态的疑问句。然而,这个结构在英语中有一个特殊的意思,那就是表示责备和不满。如果你是一个餐馆的服务员,有一个顾客问你:

(1) What is this fly doing in my soup?
这只苍蝇在我的汤里做什么?

显然,你不能回答说:“它在仰泳。”这不是客人想要的答案。客人说这句话是在表达不满,作为服务员,正确的回答是:“非常抱歉,我马上给你换掉。”

所以,要理解这个结构的意思,我们不能从语法形式的结构出发思考问题。而且,我还可以告诉你,如果从语法形式出发考虑,你会发现很多讲不通的地方,因为这个结构在表示责备、不满的意思时,对形式有很多限制,不能随意替换的。想一想,如果是“语法 词汇”的模型,词汇当然是可以随意替换的,但这显然不符合语言的实际使用。那么这个What’s X doing Y结构有哪些限制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它居然有6个限制:

一、必须使用动词do,换其它动词都不行,比如下面这个结构就没有这个意思了:

(2) What’s she reading in her bed room?

从形式上来看,(2)和(1)没有任何区别,只是把doing换为了reading,但是,语言就是这么神奇,(2)就不具备(1)的那种功能了。

二、动词do必须是doing形式,换任何其他形式都不行,比如下面的句子就不一定可以表达不满了:

(3) What has the fly done in my soup?
这只苍蝇在我汤里都干了些啥?

三、必须是be doing,不能是其它动词加doing,什么keep doing, stop doing, remember doing,通通不行。所以,下面这个句子也不行:

(4) What does the fly keep doing in my soup?
这只苍蝇不停的在我的汤里做什么?

四、表面上看,be doing是进行时态,然而这个结构里的be doing和进行时态没有关系,因为那些显然不能正在进行的动作,也可以用这个结构,只要你想要表达的是不满:

(5) What’s that scratch doing on the table?
为什么桌子上有划痕?

显然,划痕不可能在桌子上做什么,所以这里的be doing并不具备进行时态的含义。出于这个原因,上面的例(5)用“为什么”来翻译比用“什么”来翻译更好。

五、What后面不能加else。我们都知道,用what的问句,一般都可以用what else追问。但是用于表达不满的what’s X doing Y则不行。比如下面(6)可以表示出责备,但(7)就是错误句子。

(6)  What are you doing drinking cold water? 你喝冷水干什么?
(7) *What else are you doing drinking cold water? (*表示这是错误句子。)

六、这个结构没有否定形式,也就是说下面两个句子中(8)可以表示不满,(9)却是错误句子:

(8) What are you doing not telling her the truth? 你为什么不告诉她实情?
(9) *What are you not doing telling her the truth?

想不到吧,这个看似简单的结构后面,这么多门道。当然,作为学习者,不需要考虑这么多。学习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结构当做一个意义单位——它本来就是一个意义单位——来掌握,掌握的内容就是形式和功能的对应。那么,这个形式是如何具备现在这个功能的呢?这就涉及“意义单位复杂网络”模型的第三个特点。

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和功能是在重复使用中固化下来的,术语叫entrenchment。之所以会有这种机制,可能也和大脑的运作机制有关。我用可能这个词,是因为,虽然人类的知识呈爆炸式增加,但可惜对大脑的了解还是少得可怜。现在大家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记忆体现为大脑里神经元的连接。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短期的记忆会增强突触,而长期的记忆会合成新的突触。也就是说,存储知识越多的大脑,神经结构越复杂。看来,我们说一个人头脑复杂是有道理的。促成突触生长的主要因素就是重复的刺激。

记忆的存储和调取都是电信号的传递,越强的连接,调取速度越快。注意,这里的调取不是临时计算,而是把已经走了千百遍的信号传递通路重新走一遍。很显然,走得越熟的路走起来越快。所以,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学习外语绝对不是掌握语法,然后背单词——单词都不一定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是在语境中掌握尽可能多的意义单位,通过大量的重复,把形式和功能的对应变为固化的神经信号传递过程。然后,在合适的刺激下,大脑就会自动重复这个过程。这样,你输出的流利度和准确性都会自然提高。

读到这里,我相信联想丰富的读者可能已经想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似乎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有“共振”。当基于规则的算法大行其道的时候,也是形式语言学炙手可热的年代。现在,随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型的发展,语言学理论也进入了“复杂网络”时代。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也从规则走向了统计和概率。我想,这可能不是什么巧合,而是学科协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回到主题

上面我一不小心就把认知语言学做了一个简单的科普。但你可能会问,这和阅读中碰到看不懂的句子应该怎么办有什么关系呢?有关系,大有关系。我们的行为总是受我们的认知影响。当我们对一个事物看法发生改变时,在面对有关问题时,我们的自然反应就会有区别,相应地,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发生变化。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很多时候,真的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下面我以我答疑群里网友们问的几个问题来举例。

有位网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咋一看,这是个语法问题,因为TA似乎问的是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用法问题。但真的是这样吗?我给的建议是查字典,查gather的准确含义,而且我建议查英英字典。通过查字典,我们可以知道gather做聚集时,既可以表示人们自行聚集,也可以表示把人们聚在一起,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说They gather together,也可以说They are gathered together。但严格来说,这两个句子中,gather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既然gather有两个意思,**那么在上面的句子中gathering和gathered都是正确的,只是意思会不一样。**

这位网友之所以会问这个问题,我推测有两个原因。第一,TA只掌握了gather的其中一个意思,我估计是“主动聚集”那个意思,因此TA会对句子中用gathered表示奇怪。第二,TA预设了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是矛盾的语法现象,不能用于同一个词。这个看法是本末倒置的,**是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决定了它的用法,而不是相反。**

这位网友的整个思考过程,其实都是受形式语言学观点的影响,也就是说,TA在用“语法 词汇”的模型思考问题。如果用意义单位网络来思考问题,那么我们会把people gather和people are gathered看作两个不同的意义单位来掌握,在输入过程中注意他们分别出现的语境,通过大量语境中的重复形成程序性记忆。

再看一个例子,也是答疑群里网友的疑问:

这位网友的疑问在于,search后面的成分,两个是名词the kitchen table, his backpack,而有一个是副词词组under his bed。TA很疑惑,under his bed到底是宾语还是状语。我的建议还是查字典。通过查字典,我们发现search作搜寻讲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搜寻某个地方,这是及物动词用法;二是仔细寻找,这是不及物动词用法。

上面图片的句子中,search的这两个用法混在一起了。这是可以的,这种语言现象还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共轭辞格(zeugmatic)”。共轭辞格经常用来写一些双关的句子。比如下面这两个句子:

On his fishing trip, he caught three trout and a cold.垂钓归来,他收获了三条鳟鱼和一场感冒。
On that memorable day, you opened the door and my heart.那是个难忘的日子,你推开了门,也打开了我的心扉。

上面两个句子中,动词都只出现一次,但是却都用了两个意思。这种句子可遇不可求,一旦写出来,有很强的修辞效果。有兴趣的话,你可以试着写一个。

回到我们的主题,当我们碰到这些有疑问的地方时,我们首先应该想的是,这里是不是有不同的意义单位,而不是首先想是否合乎语法。后面一种想法会使我们钻牛角尖,更重要的是,我们是通过看懂句子学习结构,而不是通过结构来看懂句子。看懂句子只需要意义单位的组合,怎么组合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这么说吧,只要我们掌握的意义单位足够多,哪怕它们乱放在一起,我们也能猜出很多意思。知道如何组合的唯一作用就是提高我们理解的准确率。也就是说,所谓语法(如果真有这个东西的话),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消岐。

再看一个例子,更好的理解一下如何通过已知的意义单位来学习未知的意义单位,而不是在错误的知识上试图通过所谓语法看懂句子。这个例子还是答疑群里网友的提问。

网友的疑问是上面句子中的live young怎么理解。很显然,在TA已有的知识里,live可能是动词,young是形容词,所以句子看起来很奇怪。但是,如果我们从意义单位的角度去理解,很快就会发现,这个句子只有三个意义单位Female whales雌鲸,give birth to生下,live young暂且算为未知。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已知的意义单位来推测这个未知意义单位的意思。

通过常识我们知道,雌鲸生下的肯定是幼鲸,所以live young肯定是幼体的意思,也就是说它合起来是一个名词。如果你以前不知道live young是什么意思,那通过这个语境,你学习了它的意思。请注意,整个过程中,你不需要已经知道live young是什么意思,因为常识再结合已知的单位已经足够帮助你猜出句子意思。

对这种情况,你甚至都不需要查字典,先模糊掌握即可。然后,随着你阅读同类文本的量增加,一定会再碰到。多次重复,你自然就记住了。请注意,一个单词不是因为它是名词所以作主语或者宾语,而是因为它总是被用作主语或宾语,我们才把它归类为名词。切记切记,不要搞反了。

结语

本文有点长,希望你看到了这里。对看到这里的人,我要说一声恭喜:你对语言的理解加深了,你以后学习语言的效率也会显著提升。对没有看到这里的人……当我没说。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