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花间挹香 2019-12-16

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条:皇后(外戚)干政和宗室内乱。

按说承接西晋名分的东晋会注意这两个现象,但在西晋的第二位皇帝司马绍死后,不仅出现了宗室辅政的局面,还出现了太后临朝的现象。难道东晋没有吸取西晋灭亡的教训,想让东晋重蹈西晋的覆辙?

这也是司马绍的无奈,人死之后很多事情都不是他所能控制的了。司马绍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衍登基,是为晋成帝。成帝初年的朝堂人事的变化或许能说明一些东晋的复杂性。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司马绍以及司马衍面临的局面

晋元帝司马睿是靠着王导、王敦兄弟的努力,在南渡世家与江左世家的共同联合下组建了东晋朝廷。王氏兄弟也因此获得了东晋的大权,王导在建康主掌朝政,王敦则在荆州执掌军权,兄弟俩一内一外,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

“王与马,共天下”既是对东晋初年权力分布的描述,也是对整个东晋权力格局的简述。其中的“马”一直都是司马氏,只不过“王”却接连变成了“庾”、“桓”、“谢”等大族。东晋从一开始便是司马氏皇权与东晋世家共同掌权的一个朝代。

中央集权是秦汉以后历代皇帝的首要任务,哪怕在东晋这样皇权旁落的时代亦是如此。

司马睿曾想借用寒族刁协、刘隗来达到抗衡世家的目的,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毕竟寒族没有力量支撑啊。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司马绍吸取了父亲的教训,他决定利用外戚与宗室的力量来达到集权的目的。司马氏的宗室、与外戚不一定比得上王氏等这样的大豪门,但比寒族要强大多了。

司马绍在世的时候重用的是自己的舅舅虞胤(非亲的)与司马宗、司马恙兄弟(司马绍的爷爷辈)。当时执掌皇宫禁卫的便是司马宗与虞胤,可见司马绍对司马宗的信任。

《晋书·司马宗传》

与虞胤俱为帝所昵,委以禁旅。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右卫将军虞胤,元敬皇后之弟也,与左卫将军南顿王宗俱为帝所亲任,典禁兵,直殿内,多聚勇士以为羽翼;王导、庾亮皆忌之,颇以为言,帝待之愈厚,宫门管钥,皆以委之。

在平息了王敦之乱(公元324年)后,司马绍本来想以司马宗和虞胤为执政根基,一点点收回政权,可惜天不遂人愿,在第二年(公元325年)司马绍便得重病去世了。

在司马绍病重期间,他仍然重用的是司马宗、虞胤,并想让他们来辅佐自己的儿子司马衍。但这时候庾亮改变了司马绍的决定。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及帝疾笃,不欲见人,群臣无得进者。亮疑宗、胤及宗兄西阳王羕有异谋,排闼入升御床,见帝流涕,言羕与宗等谋废大臣,自求辅政,请黜之;帝不纳。

《晋书·司马宗传》

及帝疾笃,宗、胤密谋为乱,亮排闼入,升御床,流涕言之,帝始悟。

从上述两段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庾亮的出现,改变了司马绍的决定。《晋书》中记载的是“帝始悟”,《资治通鉴》中则是“帝不纳”,只有明白这两点,我们才能明白司马绍临死前的决定。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司马绍悟出了什么?司马绍悟出了两个关键点。

其一,虞胤是司马绍的舅舅,他与新帝司马衍之间的关系要远的多。外戚的权力来自于皇宫内部的皇帝或者太后。这时候虞太后(司马睿的妻子,司马绍的养母)早去世了,虞胤没了执政的法律依据。

反之庾亮则不然,他是司马衍的亲舅舅,庾太后的哥哥,从法理上讲他可以代表一定的皇权。

其二,司马宗对新帝的威胁太大。司马睿一系和司马宗一系都不是司马炎的后代,也就是说司马宗也具有东晋皇室的继承权。因为司马宗辈分更大,他代表的宗室力量要比新皇帝司马衍强大的多。

若让司马宗执政,主幼臣强的状态下,谁知道司马宗最后会不会自己当皇帝。虞胤与司马衍关系太远,谁知道他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放弃司马衍,转而与司马宗合作。这是司马绍无法确定的。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那么司马绍不同意什么?司马绍他不同意的是废黜司马宗与虞胤。

无论司马宗、虞胤是否有异心,但有一点司马绍可以肯定,这俩人不是世家的人。庾亮虽说是外戚,但他与世家的牵扯很深,这一点司马绍不得不多考虑。

司马宗、虞胤留在朝中,多少会让世家有所忌惮。正是司马绍有了上述的考虑,才炮制出了一份长达七人的辅政名单(除了清朝的八位顾命大臣,这是人员最多的辅政名单)。

司马绍临终做出的朝政安排

司马绍的太子司马衍才6岁,这么点的孩子如何管理晋朝?那么司马绍设置辅政大臣则是必学的了。关键便是让谁来当辅政大臣?小皇帝司马衍登基后,他的七位辅政名单如下:

帝引太宰羕、司徒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

注:辅政权不代表执政权,它仅是大臣掌权的法律依据。东晋朝堂的执政权掌握在中书令、尚书令和带有录尚书事头衔的大臣手里。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东晋朝堂中势力最大的仍是王氏,虽然经过王敦之乱后,王氏的影响力受到打击。但王导的声望在晋朝中仍是无人可比。

这份辅政名单的先后排序便表明了其在东晋朝廷的地位。太宰司马恙是司马宗的兄弟,他出现在辅政名单里的作用便是为了压制王导的声望。

司马恙是司马懿的孙子,是新帝司马衍的祖爷爷辈,不仅其辈分能稳压王导一头,更因为司马恙在司马睿一朝便已经参与朝政了。有了这份资历,司马恙才能排在王导的前面。

《晋书·司马恙传》以羕属尊,元会特为设床。 太兴初,录尚书事,寻领大宗师,加羽葆、斧钺,班剑六十人,进位太宰。

至于夺取王导的实际权力,司马绍用的是卞壸、庾亮和陆晔。

辅政名单仅仅是一份法律上的凭据,并不代表自身的权力大小。不要以为当上辅政就能总管东晋大权了。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因此司马绍在宣布了辅政名单后,便对卞壸、庾亮、陆晔三人进行了人事安排,“(司马绍)拜壸右将军,亮中书令,晔录尚书事”。

在魏晋时期右将军仅代表地位,没有实权,卞壸的权力是“加给事中、尚书令”(《晋书·卞壸传》)。卞壸有了尚书令在加上右将军才有了执掌军事的权力。

庾亮的中书令为内廷首长,陆晔的录尚书事(录尚书事是实际的宰相)代表能够总览朝政。这下可好,王导仅仅落下一个空头的辅政大臣,还不是首辅。

这三位人物能掌权还有另外原由,卞壸是侨姓世家(北方世家南渡江左),陆晔则是江左本土世家(陆逊的侄孙),而庾亮是小皇帝司马衍的舅舅。这三人分属三大阵营,互不相干彼此牵制,司马绍如此安排能防止东晋的权力归于一人。

权力过于分散能最大程度地保全小皇帝司马衍,若权力归于一人,难免出现董卓、司马懿那样的人物。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外戚、宗室、世家间的权力争斗

庾亮有司马恙兄弟和虞胤牵制,卞壸有王导牵制,陆晔等又有侨姓世家牵制。这便是司马绍的“美好愿望”。

司马绍本来指望这种“三角关系”保持下去,让司马衍安稳长大直到亲政。但他没有想到,追逐权力是东晋朝堂每一个人的“本能”。

庾亮怎会甘心将权力分给司马宗等人?王导也不会允许自己失去权力,这倒不是说王导多爱权,只是王导一旦失去了权势,王氏家族的利益就会受到冲击,他为了家族不得不继续“掌权”。

因此庾亮与王导便展开了新的合作。

庾亮、王导都需要重新划分司马绍制定的权力布局,这便需要一个借口,于是他们便抬出了“太后临朝”这一久违的制度。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东汉是因为太后、外戚而灭亡,魏晋等势力十分忌惮后宫干政,到了东晋却又被重新提出来,果然权力欲望才是推动“制度”改变的前提。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群臣以帝幼冲,奏请太后依汉和熹皇后故事;太后辞让数四,乃从之。秋,九月,癸卯,太后临朝称制。

庾亮、王导等人抬出了太后,让她成为名义上的领袖。庾太后的命令自然都是来自庾亮、王导等人的授意。王导要拿回自己的执政权,也就是录尚书事头衔。庾亮则希望总掌东晋的大权。

庾太后掌权后便发布了第一条命令:以司徒导录尚书事,与中书令庾亮、尚书令卞壸参辅朝政。陆晔从执政名单中划去了,王导获得了录尚书事。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我们上面说过,陆晔是江左本土世家,他们在江南地方上拥有极大的势力,若他们掌权的话,对东晋的侨姓世家威胁太大,因此陆晔的出局是注定的(东晋的王庾桓谢都是侨姓门阀,哪怕这时候的卞壸、郗鉴都是北方大族)。

当然王导他们也得安抚陆晔,毕竟人家本土势力极大。于是陆晔保留了“常侍”的官职,有了参与机要的资格(录尚书事对于政事有决定权,而常侍、侍中一类的仅有参与权而没有决定权)。

《晋书·陆晔传》成帝践阼,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给亲兵百人,常侍如故。

庾亮找王导合作,让王导再次执政也是没办法的事。若想对抗江左世家,只能是王导这样的人,其他人没有王导这样的威望与能力。

有人会问了,庾亮的权力貌似没有变化?其实太后临朝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这时候的庾太后才是东晋的最高领导,比小皇帝司马衍的地位还要高。庾太后掌管后宫,而朝中太后的代言人便是庾亮,因此太后的诏书中还有一条指示“然事之大要皆决于亮”。

庾亮、王导抬出了太后,各自取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双方可谓皆大欢喜。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有人上位自然便有人下台。陆晔好歹还获得了参政的权力,而虞胤要“悲惨”的多,获得了仅有荣誉而无实权的大宗正,也就是负责管理司马氏宗亲的官职,这有什么权力?

司马宗虽然为骠骑将军(同样只代表地位,不代表掌有兵权),但一没兵权,二没执政权,算是失去了东晋朝堂的话语权。

在公元326年,也就是司马衍登基的第二年,庾亮找了个借口杀掉了司马宗,并且趁此机会将司马恙、虞胤都贬出了建康,让他们彻底远离了权力中枢。

《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史中丞钟雅劾宗谋反,亮使右卫将军赵胤收之。宗以兵拒战,为胤所杀,贬其族为马氏,三子绰、超、演皆废为庶人。免太宰西阳王羕,降封弋阳县王,大宗正虞胤左迁桂阳太守。

庾亮对司马恙、司马宗的排挤,其实也是深受东晋世家的欢迎。毕竟司马氏掌权也不是东晋世家希望看到的。

这个时候庾亮虽然拿下了建康的权力,但晋朝内部还有王导、卞壸、郗鉴等人。庾亮更是类似现代的总统,权力虽大,但还有议会的制约。等到陶侃死后,庾亮拿下了荆州刺史,有了兵权后,才表明庾氏真正站到了东晋朝廷权力的顶峰。

只不过那时候就变成了东晋地方势力与建康中枢间的权力斗争,本质却与本文介绍的一样,仍然是世家间斗争,其中偶尔掺杂着外戚的偶尔捣乱。

彼此之间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谁强大了,便会导致弱小势力的联合。一切都不过是利益罢了。

东晋为何只能偏安一隅?世家间争权夺利,朝廷资源不能整合

我们也不能肯定,若司马绍活的久一些,能不能夺回更多的权力。但成帝时期的政治格局——世家与皇权共同执政,几乎延续了整个东晋一朝。成帝以后的时期,执政的世家有所变化,但晋朝内部的夺权与平衡却始终存在。

北方五胡彼此争斗,南方东晋则内部不断争权夺利,等到北魏统一北方,南方也进入到刘宋新时期,南北双方开始了新一轮的对峙。这难道是历史的玩笑吗?乱的时候一起乱,等到自己腾出手了,发现对方也准备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