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萨都剌: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上)

 真友书屋 2019-12-16

关于萨都剌在诗史上的地位,程千帆在《元代文学史》中称:“在少数民族作家中,成就最高的,当推萨都剌。”段海蓉在《萨都剌文献考辨》一书序言中称:“萨都剌是元代诗人的冠冕,作为西域人,像他这样在汉语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醒目地位的诗人,并不多见。”而其在导言中,则进一步说:“萨都剌是元代的一流诗人。”

由这些赞语可知,萨都剌在诗史上确实有其地位在,然而对他的评价,大多数会在其姓名之前,特意标出其少数民族的身份。然而,他是少数民族的哪一族,这件事却争论了几百年。对于他的民族,段海蓉列出了历史上八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他是回回人,陈垣和白寿彝主张这个观点,陈垣所说的依据之一是来自杨维桢在《西湖竹枝集》中所写萨都剌小传:“萨都剌为答失蛮氏。”何为答失蛮,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中这样解释:“答失蛮者,长春真人《西游记》译为大石马,云‘国中有称大石马者,识其国字,专掌簿籍’是也。《元史》二三《武宗记》:‘至大二年六月,宣政院奏免儒、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租税。’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元史二》据《元典章》,谓‘答失蛮,为回回之修行者’,《至元辨伪录》卷三作达失蛮。此可证萨都剌为回回人也。”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萨都剌是蒙古人,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主张这个观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雁门集》称:“萨都拉字天锡,号直斋,其祖曰萨拉布哈,父曰傲拉齐,以世勋镇云、代,居于雁门,故世称雁门萨都剌,实蒙古人也。”而第三种说法,则认为他是维吾尔族,谷苞、夏启荣、杨光辉执此主张。除此之外的说法,还有阿拉伯人、色目人、西域人等不同的主张,最为奇特者,孔齐认为萨都剌是汉人,其在《至正直记》中称:“京口萨都剌,字天锡,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这段话意思是说,萨都剌本是汉人,只是冒充回回人而已。

细细寻找萨都剌的诗句

陈垣先生在其专著中驳斥了这个说法,他认为这样的说法“正可证明萨都剌当时必自认为回回人,而人亦以回回人目之。然后可诋为冒也。”段海蓉也认为他不可能是汉人,其以《西湖竹枝词》中关于萨都剌“泰定丁卯阿察赤榜及第”为据,因为元朝统治时期,将百姓按民族分为四等,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也分族命题,分榜录取,当时蒙古人和色目人同榜,汉人和南人同榜,如果萨都剌参加科考是出自阿察赤榜,仅此就足可以说明他不可能是汉人。

关于萨都剌的行迹,柯劭忞《新元史》本传中称:“弱冠,成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御史于南台,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以及“至正三年擢江浙行省郎中,迁江南行台侍御史。明年,左迁淮西江北道经历。诗才清丽,名冠一时,虞集雅重之。晚年寓居武林,每风日晴好,辄肩一杖,挂瓢笠,踏芒蹻,凡深岩邃壑,无不穷其幽胜,兴至,则发为诗歌。著有《雁门集》八卷,《西湖十景词》一卷。后入方国珍幕府卒。”这段简历讲述了萨都剌考取进士的时间,以及他的简约任职经历,文中又称他的诗名受到了虞集的看重,而其晚年住在了杭州,而后入了方国珍之幕。萨氏晚年入方国珍之幕的说法,柯劭忞的认定应当来自于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甲集《刘左司仁本传》中的说法:“方氏盛时,招延士大夫,折节好文,与中吴争胜。文人遗老如林彬、萨都剌辈,咸往依焉。”然而,除此之外,未见他文提及,关于萨都剌的资料,历史记载很少,而其最终结局史料大多称“不知所终”。而周双利还是在《萨都剌》一书中通过诗文勾勒出了他的生平。

“天章台”这几个字太鲜艳了

关于萨都剌生平的最早记载,应是元代干文传在《雁门集序》中的说法:“若吾友萨都剌君天锡,亦国之西北人也。自其祖思兰不花,父阿鲁赤,世以膂力起家,累著勋伐,受知于世祖。英宗命仗节钺留镇云、代,生君于雁门,故以为雁门人。”由此可知,萨氏的祖和父都是武将出身,当时其家族受到了忽必烈的看重,成为了镇守一方的重要人物。然而不知何故,到了萨都剌的时代,家族却衰落了下来,而萨都剌是长子,所以他负担起了抚养家人的任务。萨氏写过一首《醉歌行》:

草生金谷韩信饿,古来不独诗人穷。

今朝有酒且共醉,明日一饮由天公。

红楼弟子年二十,饮酒食肉书不识。

嗟余识字事转多,家口相煎百忧集。

乃知聪明能误身,不如愚鲁全天真。

百年简宪曾何畏,一日礼法能杀人。

贤愚千载同一朽,我为君歌君拍手。

流芳遣兴不必论,且尽樽前一壶酒。

从此诗中的诗句即可知其家庭是何等的困难,其中的七、八两句感叹称识字无用,吃饭最为要紧,即此可知,他从小走的就是文人之路,而不像他的祖父辈那样横刀立马。但是他发觉,致力于诗文并不能吃饭,尤其这九、十两句会让人联想到苏轼所说的“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在这里他呼喊出了无论圣贤与愚钝,其最终结果没有分别的呼声。

不知为什么要涂上不同的颜色

但呼喊毕竟饱不了肚皮,于是萨都剌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带着他弟弟天与到南方去经商。按照传统的观念,色目人有着天生经商的本领,但不知为何,萨都剌在这方面的遗传基因却很弱,陈垣在《元西域人华化考·回回教世家之中国人》中说:“萨都剌曾为商,远商亦波斯、大食人本俗。”但既然是本俗,那为什么萨氏不具备这个才能呢,陈垣给出的解释是:“至于萨都剌本人,是否仍守回回旧俗,实一疑问,其《溪行中秋玩月诗》则固以儒自命,曰‘有子在官名在儒’,此西域人习华者之通例也。”看来历史规律没有在萨氏身上起作用,因为他从商多年,基本上没有赚到什么钱。这种说法有诗为证,萨氏写过《客中九日二首》,其中之一为:“寥落天涯岁月赊,每逢佳节每思家。无钱沽得邻家酒,不敢开窗看菊花。”每到年节,萨氏都会想家,但他的想家原因与他人不同,别人更多的是想念亲人,而他却感叹因为自己没钱,所以住房旁边就有酒馆,但他却没钱买来以此过节。

既然已经穷到了这个份上,那他怎样来安抚自己受伤的心呢?人在困苦之时,信天信命是最好的平抚心态的方式,于是他果真就写出了一首诗,名字就叫《安分》:

心求安乐少思钱,无辱无荣本自然。

春日赏花惟贳酒,冬天踏雪旋添绵。

频将棋局消长日,时爇香薰篆细烟。

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

萨都剌认为,穷人快乐的方式,就是不要去想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没有屈辱感,因为天下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该有的自然会有,用不着为生活发愁。但是理念这个东西,有时现实并不给力,为了生活,萨都剌又回到了家乡,做起了亦农亦儒的角色。他一面种地一面读书,最终的结果,确实如他在《安分》诗中所言的那样,已经停办了许多年的科考,到元仁宗皇庆二年朝廷突然又重新开科取士了,然而前几次的努力都没让萨都剌如愿,到了泰定四年,他终于进士及第。而后他被派往不同的地区,去任低级职位的小官,比如他在元至元二年到三年间,曾在福州任闽海福建道肃政廉访知事。这个职位虽然不高,但他却在当地留下了一些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