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更的疑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youxianlaozhe 2019-12-16

原标题:保罗·高更:欧洲人总在思索解不开的生死之谜,他们必然快乐不起来

“在我死之前,我倾注了所有的精力去创作,我陷入了可怕的情境,心中尽是悲切的情感;然而视线变得清晰,所有匆促的线条都消失了,这幅画具体呈现了整个生命。”

1

高更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1897-1898

帆布油画,139 x 374.5 cm

波士顿美术馆藏

这是高更对他的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的说明。

2

高更在塔希提的房子,约1895

朱尔斯·阿戈斯蒂尼(Jules Agostini)摄影

在 19 世纪最末期,高更第二次前往深深吸引他的塔希提岛,但这次他不再是快乐而充满生气的创作家,而是重病缠身、灰心绝望。

3

保罗·高更

高更的梦想是在塔希提找到灵感源泉,但他面临的却是创作计划失败,强烈的渴求跟难以承受的病痛。

4

高更作品《有黄色基督的自画像》

“我所有的耕耘都白费了?那何必辛苦活着?还有活下来的理由吗?”

5

高更作品《敬神节》

高更的身体只要稍有改善,艺术家的天性便主宰了他,悲伤的念头不再,他拿起了画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的构想在他心中萦绕已久。

6

高更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个别的元素已分别出现在其他作品中,例如在《万福玛利亚》中画的一名女子,还有金黄而结实的采摘水果者,或在《亚耳葡萄收成》(又称《人之不幸》)中画的一名疲倦的塔希提女子。

7

高更作品《万福玛利亚》

8

高更作品《野蛮人的故事》

9

高更作品《你为何生气》

“我在 1897 年 12 月打算自杀,但在我死之前,我决心要画一幅巨作。内容已经构思好。我得疯狂地工作一个月,日夜无休。”

10

高更作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这是高更留给后人充满艺术性与灵性的遗嘱。他在巨大的画作里描绘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也许可以依照阅读古代东方画卷的方向来欣赏这幅画。从右向左,将人类生命的过程从生到死描绘成几个阶段。

12

婴儿与黑狗

熟睡的婴儿由一只黑狗看顾;

13

三名少女

三名毫无举动的少女等待刺激的事发生;

14

健壮青年

一名健壮的青年在採摘水果;

15

坐着的青年

另有一个坐着的青年画得不符合透视法则,他好奇地抬着头,或许这是他头一次思索起他的命运;

16

孤单沉思的女子

一个孤单的女子沉思着;

17

吃水果的小孩

有个小孩准备要吃水果;

18

舔着盆子的小猫

一只小猫舔着盆子;

19

聆听的女子

还有个女子似乎在聆听什么;

20

忍受死亡阴影的老妇人

他身旁则有一名老妇忍受死亡阴影已久;

21

白鸟

还有一只白鸟象征无益的吹毛求疵。

人类在尘世的生命便完结了。

22

石像

一座石像从高台上冷眼俯瞰世事。岁月会流逝,人们会变老、去世,而石像依旧无动于衷、坚定不移、永恒不变。

23

森林小溪

神秘的阴影反射在一条黝黑的森林小溪上,那是条生命之源。

24

对岸远处的天堂小岛

对岸长满茂盛的热带植物,有翠绿色的草和奇异的蓝树。而遥远的某处,有座到不了的天堂小岛。

高更使用塔希提人做麻袋的粗帆布创作此画,而且故意不打底色。在湿热的塔希提,颜料会融化顺着光滑的表面流下,但粗糙多结的帆布能迅速吸收颜料,这让画家得以达到理想的二维画像,却不会“陷入学院派的好看表象”。

25

高更作品《睡梦中的艾琳》

26

高更的女儿 艾琳

在 19 世纪 80 年代,高更厄运连连,他的身体日益恶化,从法国传来爱女艾琳过世的消息让他一蹶不振。

27

高更作品《各各他附近的自画像》

高更克服沉重的打击,筋疲力尽、心灰意冷。他带着砒霜走向山中,但自杀没有成功。隔天清晨,他竭尽全力爬起来,离开山脚堤岸的“各各他”,回到尘世。

28

高更作品《橄榄园中的基督》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高更的灵性遗嘱充满深切的悲观,他认为所有理性的欧洲人只要思索那些解不开的生死之谜必然快乐不起来。

29

高更作品《降生》

死神降临前,高更给德·蒙弗雷写了封绝笔信:“我只想要寂静,除了寂静还是寂静。让我平静地死去,被人遗忘。”1903 年 5 月的某天早晨,他的愿望实现了:在服用了大剂量的吗啡之后,高更死于心脏病。当日下午,他被默默地葬于阿图奥纳的耶稣受难墓园。

30

高更墓前的野蛮人雕像

然而,与欧洲人不同的是,塔希提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他们快乐地活在世上。他们不去思索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能过得宁静而快活。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到哪里去?

31

高更的母亲 Aline Chazal

(图片来源建筑vs艺术vs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