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襄公自欺欺人的辩解,实为对宋人最大的背叛

 aladdinzh 2019-12-16

【摘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通过读史,我们能明白一个事情的兴与亡;通过品读历史中人,我们可以清楚一个人的成与败。历史其实是一部人性的回忆录,让我们通过读史来尽大可能地纠正我们的缺点,充分发挥我们的优点。


宋襄公不顾公子子鱼和大司马固的反对,也没有反思自己被楚国擒获的教训,极力想取得诸侯的霸主地位,终于在泓水引发宋楚之战。宋襄公先后否决大司马固“趁着楚军渡河到一半的时候”和“趁着楚军没有列阵之时”发起攻击的建议,导致宋军惨败于楚军,其禁卫军被全歼,本人更被楚军射伤,不久后伤重身死。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导致惨败,宋襄公自己做了一番辩解,讲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君子在战场上不再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胡子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结果,公子子鱼批评宋襄公“不知作战”,又指出作战就是为了取胜,利用地形和杀伤敌人是必要的,不想伤人还不如直接投降。
后世之中,除了司马迁和李宗闵分别讲他“欲为盟主,修行仁义”和“尝为仁义”外,很多名人都说他外假仁义,更被毛泽东称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何以获得如此的评价?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言行严重背离,失败后更是找了一个死不悔改的借口。
在我看来,宋襄公以下三方面的严重问题导致他从古至今一直被人批评:
一、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地参与争霸之中。
齐桓公死后诸侯霸主之位空悬,宋襄公见到此种情况便决意参与到争夺霸主之位的战争中。然而,宋国最具智慧的政治家公子子鱼多次劝阻他,认为宋国国力太小和不占仁义的道德优势,但都被宋襄公无视了。宋襄公更是在战前否决大司马固两次作战要求,导致战场上的失败。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宋襄公超出自身的德位和才能,内不能尊重贤者的意见,外不能打过强敌,一意孤行,强求不属于自己的地位,最终导致宋国失败,可谓是无德无能。
二、头脑昏乱,以自身行为污蔑君子之义。
宋襄公放纵楚军过河致使宋军面对强大、严整的楚军,却在失败后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这种思维和做法可谓是头脑混乱,毫无逻辑。
“君子不重伤”最简单的前提在于敌人已经受伤,且我军已经能够确保其不对我造成伤害,换句话说,就是敌人伤病已经是我的俘虏或远离战场;“不擒二毛”最简单的前提在于敌人是老弱,或是放下武器或是远离战场,并且无能力伤害到我;“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不鼓不成列”最根本的变化在于当时的战争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是依照周礼进行的实力对等的决战,战争形势变化,战争之礼也该有所变化,否则可以选择不打这仗,也可以选择直接投降。
君子仁和礼的本质在于保护弱小、伤患,在于遵守共同的准则,从来没有说过要自己束手束脚、自废武功,让自己人受到伤害和死亡。保护弱小和伤患,在于弱小和伤患不能对我造成伤亡,这是最根本的前提;遵守准则,不意味在别人已经不遵守的情况下,自己没命了也要死守该准则。在对敌之时坐以待毙、不知变通,宋襄公的这种做法就是资敌,就是对君子之义的最大诽谤。
三、不仁不义,间接背叛宋人。
《孙子兵法》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荀子》讲到“福莫长于无祸”(对人来说,没有比死更大的祸了),战争不仅决定敌人的生死,同样决定自己人的生死。宋襄公在决战之时居然没有想到此事,而是自己想着遵守君子之义,以自己之私至于宋军士兵生死之上,致宋军的生死于不顾,全然没明白身为君主的职责和义务。孔子说“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更何况在战场上自废武功,让己方弱小的士兵面对强大的敌人?宋襄公的行为实乃背叛了宋军,就是让宋军去送死,可谓是不仁不义,间接地背叛了宋人。
归根结底,宋襄公根本就不清楚君主的职责。换言之,宋襄公就是分不清楚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事情,什么是自己不该干的事情;分不清自己的依靠就是宋国人,也没想过用各种方法来保护宋国人;分不清战争和仁义本就是对立的两个矛盾体,也不清楚施行仁义是有条件和范围的。结果,宋襄公言行相悖、兵败身死,致使自己成为人人记住的反面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