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卢水胡酋豪到凉王

 思明居士 2019-12-16

从卢水胡酋豪到凉王 ———沮渠蒙逊称王史迹述略杨荣春 ( 石河子大学 政法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 要: 沮渠蒙逊,卢水胡酋豪、凉王。沮渠蒙逊生于东晋太和三年( 368) ,卒于北凉义和三年( 433) 。后凉龙飞二年( 397) ,他与从兄沮渠男成起兵反后凉,拥立段业创北凉。北凉天玺三年( 401) ,沮渠蒙逊起兵杀段业,继立北凉,在位三十三年( 401 ~ 433) 。在传世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沮渠蒙逊从卢水胡酋豪到凉王历程的深入分析和探讨,可以揭示卢水胡的发展和十六国时期复杂的民族关系。关键词: 卢水胡; 凉王; 沮渠蒙逊中图分类号: K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1331( 2018) 06 - 0051 - 07 收稿日期: 2018 - 03 - 12 基金项目: 石河子大学人文社科中青年培育基金项目“北凉官制与军制研究”( RWSK15—Y27) 。作者简介: 杨荣春( 1976— ) ,男,河北沧州人,历史学博士,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西北民族史、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沮渠蒙逊,凉王,本为临松卢水胡酋豪。后凉龙飞二年( 397) ,沮渠蒙逊与从兄沮渠男成起兵反后凉,拥立段业创北凉。沮渠蒙逊历任段氏北凉镇西将军、张掖太守、尚书左丞、临池太守、西安太守等职。北凉天玺三年( 401) 五月,沮渠蒙逊起兵围攻张掖,杀段业,被推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继立北凉,被称之为“沮渠氏北凉”。沮渠蒙逊卒于北凉义和三年( 433) ,在位三十三年 ( 401 ~ 433 年) 。关于 沮 渠 蒙 逊,前人齐陈骏等著《五 凉 史略》[1]、洪 涛《五 凉 史 略》[2] 和 赵 向 群《五 凉 史探》[3],对其建立北凉、统一河西、政治统治、对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和《高昌史稿·交通编》[4],利用河西和吐鲁番出土文献对沮渠氏北凉与大夏关系、北魏关系、周边国的交通,以及沮渠氏北凉的年号和统治高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许春华《北凉王沮渠蒙逊及其政权研究》[5],对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及北凉的政治、军事、统一河西、经济、文化、佛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在传世文献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沮渠蒙逊从卢水胡豪酋到凉王的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一、沮渠蒙逊与卢水胡沮渠蒙逊生于东晋太和三年( 368) ,卒于北凉义和三年( 433) ,谥号武宣王。《晋书·沮渠蒙逊》载: 蒙逊以安帝隆安五年( 401) 自称州牧,义熙八年( 412) 僭立,后八年而宋氏受禅,以元嘉十年( 433) 死,时年六十六,在伪 位 三 十三年。[6]( P3199) 另据《宋书》载: “元嘉十年( 433) 四月,蒙逊卒,时年六十六。私谥曰武宣王。”[7]( P2415) 据此,沮渠蒙逊生年当为东晋太和三年( 368) 。关于沮渠蒙逊的籍贯,诸文献均记载“张掖临松”①。张掖即张掖郡,为汉王朝设立的“河西四郡”之一,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临松有 · 15 · ① 关于沮渠蒙逊的籍贯“临松”,参见《晋书·沮渠蒙逊》《宋书·氐胡传》《魏书·沮渠蒙逊传》《北史·僭伪附庸大沮渠蒙逊传》《十六国春秋辑补·北凉录》的记载。二: 一为山名,即临松山,《太平寰宇记》载: “临松山,一名青松山,又名马蹄山,又云丹岭山,在 ( 张掖) 县南一百二十八里。”[8]( P2942) 临松山,属祁连山系,在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东南马蹄镇。二为郡名,即临松郡,“( 前凉) 张天锡又别置临松郡”[6]( P434) ,位于临松山下,治在今甘肃省民乐县南古城。马长寿先生认为: “临松在张掖郡,自东汉以来,张掖郡属于凉州。故此临松乃凉州张掖郡中之一地名。”[9]( P103) 笔者认为沮渠蒙逊的籍贯“临松”,既不是临松山,也不是前凉的临松郡,而是马长寿先生所言的张掖郡中一地名“临松”。至前凉时置临松郡,后凉也置临松郡、临松县,均位于临松山下。传世文献均言蒙逊“卢水胡人”,卢水胡早在秦汉时期就登上历史舞台,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群体活动于河西走廊一带,部落众多,沮渠氏只是其中之一,实为杂胡。第一,卢水胡是秦时诸胡之一。在居延汉简中见有“秦胡卢水”的记载,时间可追溯到东汉建武六年( 30) 。现移居延汉简( E. P. F22: 42—43) 录文如下: E. P. F22: 42 建武六年七月戊戍朔乙卯,府书曰: 属国秦胡卢水士民,从兵起以来,□ [10]( 第12册《居延新简四》P57) E. P. F22: 43 匿之。明告吏民,诸作使秦胡卢水士民畜牧田作不遣,有无? 四时言。 ●谨案: 部吏毋作使属 国 秦 胡 卢 水 士 民 者, 敢言之。[10]( 第12册《居延新简四》P57) 此简文中的“秦胡卢水士民”,据《居延新简释粹》解释: “卢水士民: 指居住在张掖卢水( 即今黑河中上游) 一带的诸民族。或者是秦时诸胡之一,因受汉属国节制,称秦胡,后来才以地域命名称作卢水胡。”[11]( P63) 可见,至少在建武六年( 30) 以前,卢水胡就生活在张掖一带,并且以水( 卢水) 为名。以上汉简中的“属国”即张掖属国,称其为“秦胡”,此当秦朝诸胡之一。第二,沮渠氏是卢水胡诸部落之一。《后汉书》载: 建初二年( 77) 夏,迷吾遂与诸众聚兵,欲叛出塞。金城太守郝崇追之,战于荔谷,崇兵大败,崇轻骑得脱,死者二千余人。于是诸种及属国 卢 水 胡 悉 与 相 应,吴 棠 不 能 制,坐征免。[12]( P2881) 又《后汉书·邓训传》载: “元和三年( 86) 卢水胡反叛。以 训 为 谒 者,乘 传 到 武 威,拜 张 掖 太守。”[12]( P609) 另《三国志》载: “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河西大扰。”[13]( P474) 据此,汉时卢水胡多生活在河西,受张掖属国节制,而且时常反叛。卢水胡作为一个族群,有伊健妓妾、治元多等部落,沮渠氏只是卢水胡诸部落之一。在后凉吕光杀蒙逊叔父罗仇、麹粥后,蒙逊率“宗姻诸部会葬者万余人”[6]( P3189) 。蒙逊能如此迅速地召集万余人,说明卢水胡部落众多,部众当不在少数。沮渠氏是在卢水胡诸部落中发挥了领导作用。第三,沮渠氏曾臣服于匈奴。蒙逊祖上曾为匈奴 的“且 渠”官,说 明 曾 臣 服 于 匈 奴。《汉书》载: 单于者,广大之貌也,言其象天单于然也。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自左右贤王以下至当户,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凡二十四长,立号曰‘万骑’。……而左右贤王、左右谷蠡最大国,左右骨都侯辅政。诸二十四长,亦各自置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之属。[14]( P3751) 据此,“且渠”虽为匈奴之官职,但在匈奴王国中,是二十四长之下职位相当低微的小官,并不是匈奴贵族担任的职务。蒙逊祖上臣服于匈奴,遂以官为氏。第四,沮渠氏受羌族影响以“大”冠之。《宋书》载: 大且渠蒙逊,张掖临松卢水胡人也。匈奴有左且渠、右且渠之官,蒙逊之先为此职,羌之酋 豪 曰 大,故且渠以位为氏,而 以 大冠之。[7]( P2412) 《北史·僭伪附庸大沮渠蒙逊传》与之记载大致相同。蒙逊 也 以 大 冠 之,是随从临近羌族酋豪称 “大”的习俗。赵向群先生认为: “十六国时期,河 · 25 · 西民族融合的特点是诸多部族的‘羌化’现象。 ‘羌化’便是有了羌的特征。‘杂胡’之一的卢水胡即一例。”[15]笔者赞同此说,卢水胡沮渠氏受羌族影响也曰大,称“大且渠”。沮渠氏受羌族的影响,当融合了羌族的成分,通过杂居、通婚等方式,在习俗等方面互有融合。王素先生考证了沮渠蒙逊夫人彭氏的族属,认为: “卢水沮渠氏与羌族确有一种特殊的关系。……沮渠蒙逊与羌族彭氏联姻,应在蒙逊与秃发傉檀对峙时期。”[16]笔者赞同此说,卢水胡沮渠氏和羌族通婚,正是民族融合的方式之一。综上所述,河西地区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匈奴、小月氏、氐、羌、鲜卑、汉等民族长期在这里繁衍、生息、杂居、通婚、融合,又因世居卢水一带,遂形成一个以水名( 卢水) 为族名的独立民族———卢水胡。卢水胡在秦朝就生活在我国河西地区,至少在东汉明帝、章帝时期独立登上历史舞台,受张掖属国节制,沮渠氏只是卢水胡诸多部落之一。沮渠氏先祖曾臣服于匈奴,任匈奴的“且渠”一职,遂以官为氏。面对匈奴和月氏这两大强势民族,卢水胡没有被同化,并不断向前发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断的汉化和封建化。正如张灿辉先生所说: “‘汉化’并不等于‘封建化’…… 汉化是种族之间文化与文明标准的认同,着重于社会精神层面的东西,是社会进化的量的部分; 而封建化并不一定以种族之文明先后为标准,它所代表的是社会物质层面的东西,是社会演进的质的部 分,是一个部族之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17]( P242) 至沮渠氏建立北凉,这四百年间卢水胡这一族群一直活跃在西北。二、后凉时期的沮渠蒙逊氐族吕光建立后凉政权,卢水胡贵族沮渠氏多在后凉为官,如沮渠罗仇( 蒙逊伯父) 任后凉尚书、西平太守、建忠将军; 沮渠麹粥( 蒙逊伯父) 任后凉三河太守; 沮渠男成( 蒙逊从兄) 任后凉晋昌太守; 沮渠蒙逊也“自领营人配箱直”[7]( P2412) 。可见,罗仇、麹粥、男成分别任后凉的地方军政大员。沮渠蒙逊为卢水胡酋豪,代父领部曲,后凉允许他领族众、配卫戍部队。后凉吕光推行氐族本位制,对卢水胡沮渠氏并不信任。后凉龙飞二年( 397) ,吕光遣子镇东将军吕纂征西秦,罗仇、麹粥亦随之,为西秦所败。麹粥对兄罗仇说: 主上( 吕光) 荒耄骄纵,诸子朋党相倾,谗人侧目。今军败将死,正是智勇见猜之日,可不惧乎! 吾兄弟素为所惮,与其经死沟渎,岂若勒众向西平,出苕藋,奋臂大呼,凉州不足定也。[6]( P3189) 罗仇认为应当尽忠于后凉,未从麹粥的劝告。结果正如麹粥所言,愚忠的罗仇、麹粥皆被吕光所杀。就此来看,后凉吕光既利用沮渠氏以维护其统治,也对卢水胡及其他民族排斥、压迫。吕光屠杀沮渠氏,引发卢水胡部众极大的愤慨,蒙逊以会葬二伯父之际,对族众哭诉道: 吕王昏荒无道,多杀不辜。吾之上世,虎视河西,今欲与诸部雪二父之耻,复上世之业,何如? [18]( P3453) 遂得到诸部落和族众的积极响应,并推蒙逊为首领,起兵反抗后凉。这次起义,是以卢水胡沮渠氏为主反抗后凉民族压迫的起义,也是蒙逊施展才能谋略,逐鹿河西、登上政治舞台的肇基。沮渠蒙逊起兵后,先斩杀后凉中田护军马邃、临松令井祥,占领临松郡。一旬之内,有万余人来投靠,并屯据金山( 今甘肃民乐县南) 。吕光大为震惊,遂派其子吕纂对蒙逊展开大规模的围剿。蒙逊毕竟身单力薄,难以与后凉大军抗衡,忽谷 ( 今甘肃山丹县西南) 一战,蒙逊大败,只带领六七个人逃入山中,家户也散亡。随即,其从兄后凉晋昌太守沮渠男成闻之,起兵响应,以支持蒙逊。男成攻下酒泉,杀后凉酒泉太守垒澄。继而进攻建康( 今甘肃高台县西) ,此时男成意识到必推举一位“盟主”来组织反攻后凉,这位所谓的“盟主”就是建康太守段业,男成遂遣使劝业曰: 吕氏政衰,权臣擅命,刑杀无常,人无容处。一州之地,叛者相望,瓦解之形,昭然在目,百姓嗷然无所依附。府君奈何以盖世之才,欲立忠于垂亡之国! 男成等既唱大义,欲屈府君抚临鄙州,使涂炭之余,蒙来苏之惠,何如? [18]( P3454 - 3455) · 35 · 段业起初不从,相持二旬,遂同意。男成等众推举段业为使持节、大都督、龙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并改后凉龙飞二年( 397) 为神玺元年。段业被沮渠氏拥立,初创段氏北凉。随后,蒙逊也来投奔段业。三、段氏北凉时期的沮渠蒙逊 397 年,段氏北凉建立,男成因拥立段业有功,遂被任命为辅国将军、酒泉太守,执掌军国大权; 沮渠蒙逊也被任命为镇西将军。 ( 一) 镇西将军沮渠蒙逊在段氏北凉最初担任官职———镇西将军。《宋书》载: “蒙逊率部曲投业,业以蒙逊为镇西将军。”[7]( P2412) 《资治通鉴》载: “蒙逊帅众归业,业以蒙逊为镇西将军。”[18]( P3455) 据此,是男成拥立段业在先,蒙逊率众投奔段业在后,段业遂以蒙逊为镇西将军。镇西将军,为四镇( 镇东、镇南、镇西、镇北) 将军之一。《通典》载: 镇西将军,后汉刘表为之,魏钟会、邓艾并 为 之。 …… 宋 时 四 镇 与 中 军 为杂号。[19]( P802) 由此,段业并未给蒙逊安排实际职务,镇西将军也仅是个杂号而已,品秩并不高。 398 年五月,镇西将军沮渠蒙逊被段业封为 “临池侯”①。《晋书》载: ( 段) 业将使蒙逊攻西郡,众咸疑之。蒙逊曰: “此郡据岭之要,不可不取。”业曰: “卿言是也。”遂遣之。蒙逊引水灌城,城溃,执太守吕纯以归。于是王德以晋昌,孟敏以敦煌降业。业封蒙逊临池侯。[6]( P3190) 《资治通鉴》记此事为安帝隆安二年( 398) 五月。可见,正是因为沮渠蒙逊用“引水灌城”之术攻陷西郡,并擒获吕纯,才使晋昌、敦煌二郡归降段氏北凉。也正因此,蒙逊获功遂被封为“临池侯”。 “侯”是古代的爵位,《后汉书》载: 列侯,所食县为侯国。本注曰: 承秦爵二十等,为彻侯,而金印紫绶,以赏有功。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所食吏民。后避武帝讳,为列侯。武帝元朔二年,令诸王得推恩分众子土,国家为封,亦为列侯。[12]( P3630) 据此,蒙逊在西郡之战立功,遂获得食县的列侯爵位,也当获得临池( 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 的封地。 ( 二) 张掖太守沮渠蒙逊在段氏北凉的第二任官职———张掖太守。关于蒙逊任张掖太守,《宋书》载: 男成及晋昌太守王德围张掖,克之,业因据张掖。蒙逊率部曲投业,业以蒙逊为镇西将军、临池太守,王德为酒泉太守。寻又以蒙逊领张掖太守。[7]( P2412) 《资治通鉴》也载: “安帝隆安二年( 398) 六月,段业使沮渠男成及王德攻张掖,…… 段业 徙 治 张掖。”[18]( P3471) 《宋书》《资治通鉴》的记载更符合史实常理顺序。北凉神玺二年( 398) 六月,男成和王德先攻克张掖,段业遂迁都张掖,而后蒙逊才被任命为张掖太守。《晋书》曰: “神玺元年( 397) ,业以蒙逊为张掖太守。”[6]( P3190) 《魏书·卢水胡沮渠蒙逊传》《十六国春秋辑补·北凉录》与《晋书》记载大致相同,均言蒙逊任张掖太守是在段业立国之年,亦即北凉神玺元年( 397) 。笔者认为《晋书》《魏书》记载蒙逊任张掖太守的时间不妥,不是神玺元年( 397) ,而是神玺二年( 398) 六月。蒙逊由镇西将军升任张掖太守,可算是段氏北凉的“封疆大吏”了。段业迁都张掖,蒙逊作为张掖太守,还肩负有戍卫都城、保卫凉王段业的重任,地位更显重要。蒙逊任张掖太守期间有相当的作为,主要表现在参与段氏北凉的军政,提出很多正确的战略战术。段业移治张掖,后凉吕弘弃张掖,向东逃逸,段业预谋截击吕弘。这时蒙逊提出“穷寇弗追”的建议。《晋书》载: 蒙逊谏曰: “归师勿遏,穷寇弗追,此兵家之戒也。不如纵之,以为后图。”业曰: “一日纵敌,悔将无及。”[6]( P3190) 段业未听从蒙逊的建议,而是率众追击吕弘,遂为吕弘所败,段业幸得蒙逊营救而幸免于难。段业曰: “孤不能用子房之言,以至于此! ”[6]( P3190) 另据同书卷一二九《沮渠蒙逊载记》云: 业筑西安城,以其将臧莫孩为太守。蒙 · 45 · ① 此处《宋书》记载为“临池太守”,《晋书·沮渠蒙逊载记》《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记作“临池侯”。逊曰: “莫孩勇而无谋,知进忘退,所谓为之筑冢,非 筑 城 也。”业 不 从。 俄 而 为 吕 纂所败。[6]( P3190) 据此,时任张掖太守的蒙逊已显露出超凡的军事才能,能够准确把握凉州的时局,也对己、彼的军事将领有相当的了解,不难看出蒙逊绝非一般的少数民族酋豪。 ( 三) 尚书左丞沮渠蒙逊在段氏北凉的第三任官职———尚书左丞。《晋书》载: “业僭称凉王,以蒙逊为尚书左丞,梁中庸为右丞。”[6]( P3190) 神玺三年( 399) 二月,蒙逊又得以晋升,是因为段业称凉王,置百官,并改元天玺,蒙逊得以晋升为尚书左丞。关于尚书左丞,《晋书·职官志》载: 自汉武帝建始四年置尚书,而便置丞四人。及光武始减其二,唯置左右丞,左右丞盖自此始也。自此至晋不改。晋左丞主台内禁令,宗 庙 祠 祀,朝 仪 礼 制,选 用 署 吏,急假。[6]( P731) 自汉光武帝开始已经提高了尚书左右丞的地位,尚书左丞掌控朝政。据此,蒙逊升任尚书左丞,已经成为段氏北凉的高层参政官员。蒙逊任尚书左丞期间亦有很大作为: 一是向段业进言献策。后凉吕光遣子吕纂、吕绍率大军围剿段业,段业求救于南凉秃发乌孤,乌孤派骠骑大将军秃发利鹿孤和杨轨来救段业。吕绍引大军向南而行,段业欲出击吕绍,在这危难之际,蒙逊对形势作出了分析: 蒙逊谏曰: “杨轨恃虏骑之强,有窥觎之志。绍、纂兵在死地,必决战求生。不战则有太山之 安,战则有累卵之危。”业曰: “卿 言是也。”[6]( P3190) 蒙逊的建议,为段业提供了决策,段业听从他的意见,按兵不战。吕绍无奈,只有引兵而还。二是平叛酒泉太守王德叛乱。王德原为后凉晋昌太守,神玺二年( 398) 五月归降段氏北凉,同年六月因与男成攻克张掖有功,而被段业任命为酒泉太守。北凉天玺二年( 400) 十一月,段氏北凉敦煌太守李暠自立,酒泉太守王德亦叛北凉,并自称河州 刺 史。段业遣蒙逊讨伐王德。《资治 通鉴》载: 北凉王业使沮渠蒙逊讨之。德焚城,将部曲奔唐瑶,蒙逊追至沙头,大破之,虏其妻子、部落而还。[18]( P3515) 这样蒙逊平定了王德的叛乱,维护了段氏北凉的统治。 ( 四) 临池太守沮渠蒙逊在段氏北凉的第四任官职———临池太守。临池太守当与临池侯有关,段业很可能考虑到蒙逊的封侯,才任命他为临池太守。临池太守尽管在职责和品阶上与张掖太守相同,但是张掖太守扼守北凉都城张掖,临池太守自然无法与其相比,而且在段氏北凉中临池郡( 今甘肃张掖市临泽县) 相对边远,也较小。显然,此时蒙逊的地位是下降了。蒙逊任临池太守,是因为段业惧怕蒙逊所致,《晋书》载: 业惮蒙逊雄武,微欲远之,乃以蒙逊从叔益生为酒泉太守,蒙逊为临池太守。业门下侍郎马权隽爽有逸气,武略过人。业以权代蒙逊为张掖太守。[6]( P3191) 《资治通鉴》记载与之大致相同,记此事时间为隆安五年( 401) 四月。据此,段业以马权代替蒙逊为张掖太守,而任蒙逊为临池太守,这是有意疏远蒙逊。显然,段业与蒙逊二者之间已经出现嫌隙,相互猜忌。临池太守蒙逊,利用段业的猜疑之心,开始实施他的自立计划,用段业之手除掉马权。《资治通鉴》载: 权素豪隽,为业所亲重,常轻侮蒙逊。蒙逊谮 之 于 业 曰 : “天 下 不 足 虑,惟 当 忧 马权耳。”[18]( P3521) 段业遂斩杀马权。如蒙逊所言,他所惧二人: 一为索嗣,二为马权,此二人均被段业所杀。早先索嗣之死,《资治通鉴》中胡三省注此曰: “段业既失张掖,又杀索嗣以自翦其羽翼,所以终死于沮渠蒙逊之手。”[18]( P3510) 马权之死,无疑又为蒙逊自立扫除了绊脚石。随后,蒙逊深知段业不能容己,建议从兄辅国将军男成废段业而代之,且曰: 段业愚暗,非济乱之才,信谗爱佞,无鉴 · 55 · 断之明。所惮惟索嗣、马权,今皆死矣,蒙逊欲除业以奉兄何如? [6]( P3191) 男成对蒙逊的建议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训斥: “业羁旅孤飘,我所建立,有吾兄弟,犹鱼之有水,人既亲我,背之不祥。”[6]( P3191) 蒙逊只能暂且作罢。蒙逊的计划在男成这里没有通过,显然男成又成为蒙逊自立的巨大障碍。 ( 五) 西安太守沮渠蒙逊在段氏北凉的第五任官职———西安太守。西安郡( 今甘肃张掖市东南) 为段业所置,《晋书》载: “业筑西安城。”[6]( P3190) 蒙逊在遭到男成拒绝后,为避免引起段业的怀疑,麻痹段业,而有意隐匿自己,自请为西安太守。《晋书》载: 蒙逊既为业所惮,内不自安,请为西安太守。业亦以蒙逊有大志,惧为朝夕之变,乃许焉。[6]( P3191) 《资治通鉴》记载与之大致相同,记此事时间为隆安五年( 401) 四月。蒙逊并不满足任西安太守,他一面寻找时机,一面实施计谋,除掉从兄男成。天玺三年( 401) 四月,蒙逊约男成同祭兰门山,并派遣司马许咸秘告段业曰: “男成欲谋叛,许以取假日作逆。若求祭兰门山,臣言验矣。”[6]( P3191) 果如蒙逊所言,至期日男成来向段业请假。段业把男成抓起来并令其自杀。男成遂向段业辩解: 蒙逊欲谋叛,先已告臣,臣以兄弟之故,隐忍不言。以臣今在,恐部人不从,与臣克期祭山,返相诬告。臣若朝死,蒙逊必夕发。乞诈言臣死,说臣罪恶,蒙逊必作逆,臣投袂讨之,事无不捷。[6]( P3191) 可惜,男成的辩解并没有换来段业的信任和饶恕,段业还是斩杀了男成。蒙逊为什么要借段业之手除掉手足兄弟男成呢? 首先,蒙逊和男成兄弟二人的政治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男成愚忠于段业,成为蒙逊独霸凉州最大的障碍,所以男成必死。其次,段业对卢水胡沮渠氏不信任、猜疑,有很大的民族嫌隙。段业一直也在寻找借口除掉沮渠氏,这一点蒙逊是看是很清楚的,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设计拿男成一搏。再次,男成“素有恩信”,拥有河西大批“赀虏”武装力量。蒙逊用计,不仅借段业之手除掉男成,而且得到河西“赀虏”的支持和拥护。段业斩杀男成,为蒙逊自立扫除了障碍,男成仅是一个政治牺牲品。四、沮渠蒙逊自立 ( 一) 自立原因其一,沮渠蒙逊是一位文化素质、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首领。他有统领卢水胡族众自治一方的伟大志向。史载: “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滑稽善权变。”[6]( P3189) 其二,段业只有吟诗作赋的才能,并无治国方略。正如沮渠蒙逊所言: “段业愚暗,非济乱之才,信馋爱佞,无鉴断之明。”[6]( P3191) 其三,屡次军事行动,段业皆听命于蒙逊,实则是蒙逊指挥段氏北凉的部分军事行动,掌握了部分兵权。其四,段氏北凉是一个胡汉联合政权,段业尽管是被卢水胡沮渠氏拥立,但是他并不信任沮渠氏,斩杀辅国将军男成即是此例。段业同样对待其他民族的官员,斩杀索嗣、马权也是如此。其五,段业作为一名汉族君主,未能团结、利用汉族官员。先是李暠分立西凉,紧接着唐瑶叛移檄六郡于西凉,后王德据酒泉叛段业。这些都说明,汉族官员并不支持段业,段业可谓是众叛亲离。其六,段业在民族关系复杂、斗智斗勇的十六国五凉时局中难以担当一国之君的重任。正如蒙逊对段业的评判: 且州土兵乱,似非业所能济。吾所以初奉之者,以之为陈、吴耳,而信谗多忌,枉害忠良,岂可安枕卧观,使百姓离于涂炭。[6]( P3191) 蒙逊站在河西时局和凉州百姓角度的阐释是正确的,足见其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志向。段业误国误民,终被蒙逊取代。 ( 二) 杀段业而自立沮渠蒙逊为自立,一面等待时机,一面施展谋略。蒙逊超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能力,使得段业猜忌、惧怕。段业毕竟是北凉之君,蒙逊也在处处提防,以防不测,“蒙逊惧( 段) 业不能容己,每匿智以避之。”[6]( P3190) 由此看来,二者之间内心深处已 · 65 · 经出现嫌隙,都在静观其变,等待时机,寻找机会。对于蒙逊来说,时机不成熟,是因为朝中有两个实权派人物支持段业,一是马权,一是男成。蒙逊用计谋借段业之手分别除掉了马权和男成。在段业斩杀男成后,蒙逊遂哭泣对众人说: “男 成 忠 于 段 公,枉 见 屠 害,诸 君 能 为 报 仇乎?”[6]( P3191) 此事为蒙逊发动族众、起兵反抗段业找到了根据,蒙逊“一箭双雕”,真可谓是“英略、善权变”。随后“众皆愤泣而从之。比至氐池,众逾一万。镇军臧莫孩率部众附之,羌 胡 多 起 兵 响应”[6]( P3191 - 3192) 。段业匆忙把囚禁已久的右将军田昂赦免,命其与武卫将军梁中庸讨伐蒙逊。业将王丰孙言于业曰: “西平诸田,世有反者,昂 貌 恭 而 心 很,志 大 而 情 险,不 可 信也。”业曰: “吾 疑 之 久 矣,但非昂无可以讨蒙逊。”[6]( P3192) 可见,此时段业已再无其他将领以讨蒙逊。随后,田昂、梁中庸相继投奔蒙逊,段业大军溃败。天玺三年( 401) 五月,攻破张掖,段业述求: “孤单飘一己,为贵门所推,可见乞余命,投身岭南,庶得东还,与妻子相见。”[6]( P3192) 蒙逊将段业斩杀。随即,“梁中庸、房晷、田昂等推蒙逊为使持节、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赦其境内,改元永安。署从兄伏奴为镇军将军、张掖太守、和平侯,弟挐为建忠将军、都谷侯,田昂为镇南将军、西郡太守,臧莫孩为辅国将军,房晷、梁中庸为左右长史,张骘、谢正礼为左右司马。擢任贤才,文武咸悦。”[6]( P3192) 梁中庸、田昂、臧莫孩均系段业旧部,蒙逊起兵后,陆续归附蒙逊,沮渠氏北凉建立后继续任用这些官员,说明北凉的统治基础变动不大,只是北凉国主交替,由卢水胡沮渠蒙逊代替汉族段业。在这场斗智、斗勇的北凉内部斗争中,“愚暗”的段业未能对河西局势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未能得到北凉各族民众的拥戴,最终被蒙逊斩杀,段氏北凉被沮渠氏北凉取代。参考文献: [1] 齐陈骏,陆庆夫,郭峰. 五凉史略[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2] 洪涛. 五凉史略[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3] 赵向群. 五凉史探[M].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4] 王素. 高昌史稿·统治编[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8; 王素. 高昌史稿·交通编[M].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0.[5] 许春华. 北凉王沮渠蒙逊及其政权研究[D].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房玄龄. 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7] 沈约. 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1974.[8] 乐史. 太平寰宇记[M]. 北京: 中华书局,2007.[9] 马长寿. 北狄与匈奴[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10] 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 编) . 中国简牍集成[M]. 兰州: 敦煌文艺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