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从玻底作潜鳞!一生惟著述,学而优不仕的西晋大学者——皇甫谧

 每天学点冷门史 2019-12-16


皇甫方回有些纳闷,他估计门前那个年轻人应该是来找父亲的,但徘徊许久始终不进来。观其神色似乎带着些许兴奋,但更多的还是紧张,大概他要说的事很不一般吧。皇甫方回猜得没错,年轻人此刻的心情正如他想的一般,因为这次会面将决定他是否能扬名立万。这个结果取决于他怀里揣着的厚厚的文稿,也取决于宅子里的那位先生。

年轻人叫左思,他怀中的稿子是倾十年之功才写成的《三都赋》。因为西晋普遍重视门阀家族,出身低微的他所写的文章,很难为时人所知晓,因此他打算请一位名家为文章作序,借其声望来推销自己。事后证明他找对人了,《三都赋》经这位名家的推荐,一时间风靡天下,人们竞相抄阅传颂,以至于洛阳城的纸价竟飞涨数倍。这位做序的名家叫皇甫谧,是被时人尊称为“玄晏先生的大学者。

皇甫谧

◆嘉遁悠然志高洁◆

左思请皇甫谧做序时,皇甫谧已名满天下,但很多学而优则仕的人不同,他自始而终从未入仕。后世以淡泊名利著称于世的陶渊明,早年间也曾游宦十余年,单就这一点来说,陶潜便远不如他。

皇甫谧初时不好学,年逾二十依旧放荡无度,街坊邻里看见这么一个整日晃膀子的混人,都认为他是傻子。不过混球也是会转性的。一次,在见到将他养育成人的叔母因心忧他的未来而伤心落泪后,皇甫谧深感羞愧,开始终于开始发奋读书。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句话用在皇甫谧身上是再贴切不过得了。自那以后,他每日勤耕细读,带经而农,十余年后,竟成了名动一方的饱学之士。

带经而农

《晋书》记载,皇甫谧“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因此尽管他才名远播,却对朝廷的察举、征辟从来都视而不见,只一心著书。朋友们都觉得皇甫谧屡次三番地拒绝入仕,主动放弃显贵之路,只会上招迕主之累,下致骇众之疑。然而皇甫谧认为“苟荣朝夕之急”会丧失本心,故不应召。后来晋武帝“频繁下诏敦逼不已”,皇甫谧也不改初心,回复说上有明圣之主,下有输实之臣;上有在宽之政, 下有委情之人”,甚至还向晋武帝借书,以此来表明自己一生治学的志向。晋武帝无奈,也就送了一车书给他,遂了他的心愿。

皇甫谧事迹见于《晋书-皇甫谧传》

◆针砭回痼疾,世知君善医◆

皇甫谧一生留下的著作颇多,后世认为晋时著书之富,无若皇甫谧者。独史学一门,他就著有讲述历代帝皇世系、年代,以及事迹的《帝王世纪》、以“身不屈于王公,名不耗于终始”为标准而编撰的历代高洁之士的《高士传》《逸士传》等。但所有作品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系统阐述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医学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其实皇甫谧研究医术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久病成医而已。在回绝晋武帝征召的时候,他自称自己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十九载;后来为了摆脱病痛,开始服用魏晋风靡一时的寒食散(即五石散),结果“ 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以至于最后病情发展到了浮气流肿,四肢酸重”的地步。正是受到这种长期折磨,皇甫谧领悟到“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七尺之躯,也无以济之,所以他开始在病床上自修医学。经过对医学名家的研究,皇甫谧最终决定专攻针灸术,而且他还颇有神农尝百草的精神,经常拿自己身体进行针灸试验,最终不仅将人体全身穴位及其作用都悉数摸清,更亲手治愈了自己身上的一些顽疾。

以《甲乙经》为基础设计的宋代针灸铜人

当他将多年来在针灸中得到的经验总结成书的时候,大概不会想到这部为治疗自己疾病而写就的《针灸甲乙经》,会在中国的针灸学中扮演承前启后的角色,成为中医历史上的重要著作,更使自己的头上多了一个“中国针灸学鼻祖”的光环。唐朝“药王”孙思邈对《针灸甲乙经》推崇备至,认为“凡欲为大医”,都必须深谙此书。所以连唐朝太医院都将这本书定为学生的教学和考试用书,而之后的宋、明、清等朝代,针灸学虽有进一步的发展,但也跳脱不开《针灸甲乙经》的定下的规范。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深受《甲乙经》影响

◆尽弃平生物,惟赍一孝经◆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这句话出自风水名著——《葬经》,意思是建坟造墓是为了储存天地间的“生气”。基于这种观点,中国几千年来才发展出“选风水宝穴大造陵墓的习惯。所谓习惯,自然是长久而成的,特别关于丧葬的习惯更是如此。千百年来,事死如事生的观点深入人心,因而敢于对丧葬模式提出质疑的名家学者并不多,其中墨子算一个,而皇甫谧也算一个。

《笃终》一文中,皇甫谧就不认同“乘生气”这种玄而又玄的说法,在他看来“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因此根本没有必要为修建陵墓而大费周章,今生既不能保七尺之躯,死何故隔一棺之土。他认为“大为棺椁,备赠存物”,就跟埋金于地,又立一块“埋金处”大牌一样愚蠢。更为有趣的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若人死有灵,那每个人黄泉之下的亲人必多于活着的亲人,人一旦去世,黄泉之下的亲人自会备好各种合适的器用接待他,生者何必多此一举;如若人死无灵,那大修陵墓不仅会白白浪费生者的财物,更会引来盗墓人,以致死者落得个曝尸露骸的下场。

豪华的“丝缕玉衣”及陪葬玉璧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皇甫谧十分推崇《易经》中死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的做法,认为如此乃是“死得归真,亡不损生”。所以他早早地交代子孙,他死后无需大办丧礼,若是早上去世,那傍晚便可下葬。葬时既无需棺椁、冥器,亦不必沐浴、换衣。在他原先的设想中,其实是打算裸身入葬,以身亲土的,但考虑到家属们久受世俗侵染,一时间难革除观念,就作罢了。最终他只带着一卷《孝经》入土,以示不忘孝道。墓上则不造陵丘,土与地平,并把原先土地上的草种回。这种形骸与后土同体,魂爽与元气合灵”的方式,在皇甫谧眼中真正做到了“终始无怵惕,千载不虑患”。更让人敬佩的,是他还建议子孙不必守孝,最多在去世后的百日内简单地祭祀一番即可,百日之后一切如常。

皇甫谧雕像

墨子《节葬》中曾说过:今唯无以厚葬久丧者为政,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但几百年、几千年来,真正听懂此话的人并不多,不过皇甫谧是懂的,如果墨子晚生七百年,见到皇甫谧的话,必会将其引为至交吧。值得一提的是,后世为纪念皇甫谧,不断在他墓址垒高坟茔,到了今日竟然还发展成了以皇甫谧陵墓为中心,总占地面积多达六万三千平方米皇甫谧文化园”。结合皇甫谧的遗愿来看,这个文化园的存在实在“有趣”。

皇甫谧文化园


像皇甫谧这种敢于“净身入葬”的名士,你还知道哪些?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若本篇内容对你有所帮助,那赶快分享给其他人吧!

- 完 -

 ̄ ̄ ̄ ̄ ̄ ̄ ̄▼ ̄ ̄ ̄ ̄ ̄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