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步乔家金街、覌老包头雕塑群、看大水卜洞公园的雕塑组合,想到包头的古韵遗风――怀旧老包头

 pengshiwen 2019-12-16

在包头有三个地方最能让人钩起对老包头城的回忆,只要亲临这三个地方,亲眼目賭这里的建筑和雕塑群,昔日老包头的辉煌和繁华景象,便立刻浮現在你眼前,这三处值得光顾的地方是:乔家金街、包头工商联大厦前的老包头雕塑群和东河区大水卜洞公园。

在东河区原财神庙街、官井梁街和吕祖庙街原址兴建了乔家金街,气势宏伟,古色古香,是浓缩的旧日包头商业繁荣景象,再现了昔日包头的辉煌。最近,又读了一些有关老包头的志史,更加激起我游览乔家金街浓厚的兴趣。每逢佳节,我携老伴常乔家金街闲逛,满眼是纵横交错的店铺,富丽堂煌的门脸,各色各式商铺幌子随风飘荡,高昂雄壮的驼队不时飘忽于我视觉左右,又从街中穿行而过,隐约听到驼铃声声入耳,此时此刻,身临其境,仿佛又回到了老包头的昔日,只是街巷处的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不时穿越或停放车街头,才想到这只是过去的包头。不难想像昔日的包头是何等的繁荣兴旺…

  包头东河区,是老包头的发源地,历史上曾是西北商贸重镇,也是西口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吕祖庙、财神庙、妙法禅寺等寺庙香火旺盛,毗临的乔家金街更是盛荣,包头的庙会,多集中在这一带。每逢过年,这里十分热闹,穿红的挂绿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纷纷来赶庙会,用盛况空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这里的庙会确实为乔家金街添彩争光。

庙会上小商小贩的摊点比比皆是,有吹糖人的、揑面塑的、卖糖葫芦的、吹溜离圪嘣的、烧烤摊、米面茶汤……整条街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随着和煦的春风久久飘荡,整个乔家金街顿显勃勃生机。

乔家金街碑亭

烧烤摊的生意分外红火。

汇通天下是晋商乔致庸的毕生信念,在晋商们的共同努力下,汇通天下,货通天下终成现实。

公元2007年,在包头市政府、包头市东河区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由包头市闽辉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在原包头故城内原复字号复盛西、复盛全所在街巷,官井梁街、吕祖庙街、财神庙街原址建成乔家金街,从追寻晋商文化和西口文化的博大渊源,择取乔家商脉,形成集商贸、旅游、文化、休闲为一体的商业图,重塑包头商业传奇。

包头,蒙语“包克图”的音译,意为有鹿的地方,又称为鹿城,是闻名于世的草原钢城,又有“世界稀土之都”的美誉,是我国主要的重型坦克生产基地,核工业和重汽都在全国举足轻重,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那么,你想知道老包头的过去吗?

包头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阿善、转龙藏遗址,承载着中华的原始文明。秦、汉时期是九原郡、五原郡的郡治所在地,自古是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民族草原文化集萃地。

乾隆二年,晋、陕走西口人在土默特右旗游牧址定居形成包头村。嘉庆十四年,改置为包头镇,同治十二年建成包头城垣。

清代,雄居包头商帮之首的十大晋商在包头创造了晋商文化的辉煌,是老包头由村落变为城镇的历史参与者。

乾隆二年,山西祁县乔贵发和徐沟县秦肇庆走西口落户包头。乾隆二十年,乔、秦两家开设广盛公。乾隆二十三年,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在包头开设钱庄、当铺、衣铺、粮油店、碾磨坊、缸坊二十余家,通称“复”字号。乔家有近一千余两白银的流动资金,在包头有一千余间房屋,经营二百余年,创造了无以伦比的晋商辉煌。

乔家复字号商铺,风云二百年,其经商之道为:以义取利,多项经营,知人善任,让利相与,捐资益世。乔家经商之道颇受商界人津津乐道,广泛传播,是一代晋商风范之大成者典范。他们开设的“复盛公”字号,奠定了整整一个包头市的商业基础,正如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谚“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

清代,山西走西口至口外包头者成千上万,其中雄居包头商帮之首的十大晋商持续时间长,资产雄厚,且为老百姓所熟知。他们开发了内蒙古西部边陲,是老包头由村落变为城镇的历史参与者。

骆驼曾是旅蒙商道的主要运输力量,声声驼铃穿越草原荒漠……老包头的旅蒙商人,从钱庄贷款备货,启程迂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远到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等地,用茶、布、水烟、糖交换牛、马、骆驼、羊……是乔家复字号与旅蒙商队共创贸易之先河,助力老包头成为西北皮毛集散重镇。

独具特色的蒙晋建筑形式更是让这条街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魅力。街道中央的雕塑重现了旅蒙驼道,仿佛穿越时光缓缓走来。

那时包头的商业活动甚为昌盛,拉骆驼的行业颇为盛兴,拉骆驼的营生很辛苦,饱经严寒酷暑。

但更多的人未必都了解拉骆驼人的艰辛。

昔日拉骆驼的人常爬冰卧雪,饱尝风霜的洗礼,克服各种艰难困苦,才闯出条草原絲绸之路。

雄伟的驼队从街市穿过,不知是远行启程?还是满载归来?不管怎么说,驼铃曾给老包头带来了希望和企盼。

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人们还是要来乔家金街转转,更想和旅蒙商队雕塑群留影。

跑堂的伙计把刚出笼的稍美端给食客。

老包头雕塑群的长廊边有一组老包头人吃稍美的雕塑,形象逼真、耐人寻味无穷。

这稍美闻着就香,实在令人垂诞。

稍美,是一种在内蒙古西部各城市流传很久,至今不衰的传统风味食品。正宗的稍美应选肥瘦适中的羊肉馅,配以本地剁碎的葱白,加少许姜作馅,再加上打湿的粉面作芡。然后把馅往皮子里一放,一提皮子,放在烧开的笼里就可以蒸了。稍美皮子必须精而薄,上锅蒸七分钟出笼,鲜香四溢,皮薄如蝉翼,晶莹透明,用筷子提起垂垂如细囊,置于盘中如朵朵白莲花。稍美的吃法类似于饺子,上桌后,碟子里可佐以陈醋、辣椒、蒜泥,并配以奶茶、砖茶、咸菜等解腻。

笔者也坐于雕塑群旁,想体验老包头人吃稍美时的情形。

外孙浩瀚在此体验老包头人吃稍美舜间的感受。

冲米面茶汤也是老包头一道美味小吃,这组雕塑形象地再现了这道老包头小吃昔日盛况。

茶汤是老包头的一种小吃,相传源于明代,发源于京津冀一带,后来走西口引入包头,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茶汤原料是糜米粉,用开水冲食。但它有一套冲制的技巧,非熟手不可。先把茶汤原料在碗内调好,然后再用高大、体重的龙口铜壶中滚开的水去冲熟,好与不好都在冲的功夫上了,水的温度和冲的方式都要精确掌握,这样才能做出一碗好吃的茶汤。顺便告诉你,门口这个紫色铜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啦。

充好茶汤后,再根据不同口味撒上不同的辅料,有红糖,白糖,瓜子仁,芝麻,山楂条果脯等等。
如今的老吴家茶汤与时俱进,推出了许多新的口味。原味传统甜糯,八宝口感丰富,椒盐咸口特别,绿茶奶皮奶香醇厚~~~最好再配上一盘栗子饼或小麻花,传统的美味不能错过!
第五代老吴茶汤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此前最早开在实验小学门口,那时候物质条件不丰富,茶汤就是最好的零食。


茶汤粉的制作是将糜子米淘洗净,用凉水浸泡二小时,沥尽水碾成面,再通过细箩即成茶汤粉。内蒙古中西部盛产品质优良的糜子,富含淀粉、麦芽糖、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

时至今日,米面茶汤这种美味小吃仍在乔家金街占有一席之地,据说这是吴家第五代老吴茶汤传承人仍在经营这种老包头的传统风味小吃,可以说,茶汤承载了一代老东河人的童年回忆。

在包头工商联大厦前的老包头雕塑群,把老包头昔日辉煌和特色描绘的淋漓尽致,一架大算盘和一杆秤的雕塑分外引人注目,彰显出老包头人生意经里的精华:诚信、公平。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山西祁县乔家堡村乔贵发“走西口”在萨拉齐老官营村落脚,后移居隶属昆都仑的西脑包,他审时度势与秦姓共同开办了草料铺,从而买卖兴隆有了原始积累。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乔贵发又移居东街开设广盛公,经营粮食、杂货等。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广盛公改名复盛公。“乔”家复字号成为包头巨商之首,同时名列山西十大财东之冠。









这座高大的楼台就是老包头印记,从清朝到民国,这座楼台曾是包头城内的“地标建筑”,它位于城垣西门附近,俗称“西阁”。
如今,西阁早已拆毁,只留下一个“西阁外”的地名。

紧闭的门扉仿佛遮掩着老包头昔日的辉煌,浸透着几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这种建筑风格也是老包头庭院设计其中的一种。

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南海子码头,北距包头城3.5公里,是黄河中下游重要的货物集散码头。此景观再现了昔日南海子码头上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熙来攘往,车水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摄于包头博物馆)

这半截船模寓意有二,其一昭示着“走西口”的人曾乘船渡过黄河,其二,向世人诉说当时包头这片广褒的土地,曾以“水旱码头”著称,是其繁荣昌盛的重要根基,造就了草原絲绸之路的繁荣。

典型老包头院落的大门和汇通天下的浮雕。

浮雕呈現的是旧日包头兴起的各行各业。

复盛公经商理念:诚信为本。

生意人在商谈买卖。据说,这尊雕塑就是以“乔家大院”中乔致庸东家为原型而创作的。

到清末民初,包头的前街后街店铺毗邻,买卖字号遍布全城,各店互助合作,以业结社,以籍组团,形成“九行”、“十六社”的商业格局。

老包头从商行业广范,有甘草行西碾房,粮油行田油坊,蒙行复义兴和忠厚和、皮毛行广恒西……


如月号杂货铺经营货物种类齐全,“上至杂货布匹绸缎,下至铁柳圪搅棍棒”,不久成为包头六大杂货铺之首。

老字号酒楼

用粮食酿造的烧酒

  铁匠即锻工,据史料记载始于春秋,相传鼻祖是老子 名 李耳,又称老君。之后又有 干将莫邪铸雄雌二剑的故事。发展至汉代作坊多,规模大。常锻造农具,家用器皿,及军工产品等。涉及诸多领域。可見铁匠在历史的长卷中有过它光辉的一页。

        因近年来科学锻造飞速发展,机械化代替手工铁匠手艺也被冲击至淘汰的境地。

乾隆初年,包头村最早出现的工商行业亦是旅蒙行。梁如月开设铁匠铺专门为蒙古族打马掌、刀具、打猎用的铗铙、箭头等。随着包头村人口骤增,人们婚丧嫁娶越来越频繁,梁如月创办如月号杂货铺,还购进一对紫檀香木轿杆,当时用此轿杆乘轿犹如今日坐上宝马轿车,连包头巡检赴萨拉齐厅办公,清明节城隍爷出府都得租用此轿杆。

订马掌

明朝年间,那场轰轰烈烈的大移民,留下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株大槐树雕塑,伟岸沧桑、粗壮虬劲、支根入土,形似拱门,寓意着山西后裔同源、同根、同门、同心。


叫卖声、吆喝声,是城市的一种时代印记。只是,昔日那些一高一低、抑扬顿挫的市井叫卖声,正在渐渐远去,成了一段难以忘却的小城记忆。

吹糖人

将糖加热软化后,通过口吹手塑做成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术。

据说吹糖人起源于唐代,民国时自北京、河北、山西传到包头地区(摄于包头博物馆)


炝菜刀。

昔日复新和粮店,永和正药店以及广恒西皮毛行等九行十六社曾为包头的繁荣昌盛增添色彩。(摄于包头博物馆)

昔日老包头的永和正药店的情景(摄于包头博物馆)。

昔日老包头的九行十六社的广恒西皮毛行的买卖瞬间(摄于包头博物馆)。

'毛毛匠'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一个陌生的字眼。所谓'毛毛匠'即专门缝制皮毛衣物的匠人。

据《元史.本纪》记载:皮毛工艺在元朝(公元1229年)已初具规模。当时政府对此项工艺也极其重视并彰显之不凡。明清,清光绪年间进入繁盛时期。到民国初年已风糜北方各省市。


焗锅焗碗。

编筐。

旅蒙行的伙计等待货源。

驼队启程前的雄姿。

亲身感受那时骑骆驼行商的滋味。

听老辈人诉说山西人走西口杀虎口是必经之地,但“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云,目前比较主流的说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即今山西省右玉县)。后来改指为归化城(即呼和浩特),但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中的“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西口”实际上也泛指晋秦各地至内蒙古各个通道隘口。

浮雕走西口。

走西口。

大水卜洞公园围绕场地现状的大水卜洞湖展开,以其为生态核心,向城市空间渗透,弱化城市与公园的边界,将市民引入到公园之中。

你見过老包头城关图吗?

大水卜洞地质公园位于东河区北梁腾空区,北大街以东,景开中学以南,后水沟以西。北梁的改造要数这里的变化最大了。

公园入口栩栩如生的按比例还原的雕塑,再现当时老东河走西口时期的生活画卷和周边商贸的繁荣场景,展现了本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公园东侧还有一处五眼古井已重见天日。


五眼井

重見天日的五眼古井已经用雕栏保护起来,旁边的一组雕塑重现了当时打水饮马的场景。

蒙汉族人民和睦相处,以酒文化更加增进彼此间的情谊。

东河区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地。同时,包头也是中国三大迁移事件: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中的走西口事件的重要节点。走西口创造了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在晋、冀、陕、蒙文化互相交融的过程中,山西、陕西、河北人把汉族的中原文化带到了内蒙地区,同时蒙古人民也把草原游牧文化留给了汉人。北梁地区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在包头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素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说。
今日的大水卜洞公园,便承载着更为艰巨的责任。

蒙汉民族人民和谐相处,互通有无。

以下几组雕塑是买卖交易中的瞬间。

那些辰光里,在街头巷尾,每天都可以听到一声声高低起伏的吆喝声,汇成了极富特色的城市奏鸣曲。声声吆喝间,又是多少人曾经生活的缩影?

雕塑画像韵含着包头近代历史,很养眼,也很使人回味。

 公园西侧的文化驿道由雁行西口、商贸隆城、感恩之门三组雕塑组群,和“乐享西口情”艺术剪纸的瓷板画,诠释了东河北梁由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程。

公园西侧延续乔家金街文化元素,溯源北梁“走西口”文化,以晋商大院为原型衍生出“屋顶上的公园”。

一条文化驿道承载着“雁行西口”“商贸隆城”“感恩之门”的雕塑元素。

改革开放40年来,包头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到处是高楼大厦,比比皆是公园绿地,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北梁工程,更受包头百姓的欢迎,目前,在包头几乎看不到昔日的四合院了。大水卜洞地质公园辟一角,仿建晋商大院旧貌,供游人回味老包头的原汁原味。

典型的晋商院落之大门口。

进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砖雕大照壁。

四合院。

穿越历史时空,走进包头四合院,回味那个年代。

老包头,是一壶甘淳的老酒,浓烈而诱人;老包头,是一首朴素的老歌,平淡而动听;老包头,是一部历史,是一个曾经,而今,它慢慢地成为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