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清时期的绍兴盛产师爷?笔者:主要有3个原因

 今古言堂 2019-12-16

有人说“中国古代的浙江绍兴地区盛产师爷”,其实这句话只能说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吧。

绍兴地区盛产师爷的说法,应该只是适用于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伴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文化中心便也随之南移,而浙江绍兴,正是南方文化之重地,故盛产文人师爷实有缘由。

对待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秉持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来看待,就如同“自古扬州多美女”一样,明清时期的绍兴也流传着“泛泛师爷出绍兴”的说法。至于绍兴地区为何可以于全国独特开来,能够顺利当选为盛产师爷之地,还是颇具历史综合因素的。

根据《绍兴县志资料》统计:从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至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绍兴学子中进士者636人,举人者竟达2361人。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便不难得出:浙江绍兴地区确实是盛产文人之地。而且从整个清朝历史来看,自清朝入关后到清朝覆没时,绍兴文人的“生产率”都是十分平稳且输出质量特别高的,因故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的出现排除于偶然性之外。

第一点:文化重心之地,人文荟萃之乡

从根本上来看,“绍兴师爷”的这种历史现象还是同其自身地域文化最具关联的,就如同我首段所提到的那样,自古经济决定政治,经理决定一切。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重心随即也逐渐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而浙江绍兴原本的深厚文化底蕴,再加上如今深受经济南移而带来的文化重心的南移因素,便愈加使得绍兴之地的文人气息更为厚重。此外,绍兴文人多出文官,但受地域文化的限制,官员数量到了一定水平,多余的文人便只能从事师爷的工作,到头来,这也不枉费一番仕途。

第二点:绍兴人多善言辞,皆识变通(人在多,更在精)

再一个,古代师爷的标准也是颇为苛刻的。师爷穿插于地方官员和社会基层民众之间,起着沟通上下、纪录案牍的重要枢纽作用,既为师爷,那么定然要善于言辞、做事谨慎,如此这般,正好符合自古以来绍兴人的人物特点。古来绍兴人多善沟通交际,多具智囊之识,多受幕主欢心,这种种特点,正好符合师爷标准

第三点:越地偏僻,文人清高

清代之前的绍兴被称为越州,直至清代才改为绍兴县。《祁彪佳集》中记载:“越中依山阻海,地窄民稠。”在我看来,正是因为绍兴地区的古来环境闭塞,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当地士人才子予以影响,他们大都清高自傲,虽地处东南,但他们却从不甘为工、商、农、贾,仕途才是他们内心中最为崇尚的。

但是毕竟古代能够步入仕途、成为高官的文人还是少数,因故剩余的文人只得争相应聘师爷这份文职工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