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文化

 东方村图书馆 2019-12-17
1我国灌溉系统发展史
1.1灌溉系统雏形
奴隶社会中,农业生产方式是井田制。
布置在井田上的灌排渠道称为沟恤。传说沟恤在公元前20世纪前后,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般规模较小。至周代,农田沟恤已形成系统,当时按其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耕地面积大小一般分作法、恤、沟、遂、删、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系统。除了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池,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人工筑堤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保证率。
1.2规模化灌溉
从战国开始,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沟恤,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典型的灌溉工程有:都江堰、郑白渠、坎儿井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采用无坝引水渠系,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3部分组成,是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典型。战国末年在今湖北宜城的白起渠是破渠串联式灌溉工程,它从汉水支流蛮水引水,将分散的破塘和渠系串联起来,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关中平原上规模最大的郑国渠,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郑国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所以说朝代可追溯至夏以前三皇五帝时期的奴隶制社会

2古代的水利灌溉

2.1 周代水利灌溉的发展
中国最早的水利灌溉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据范文澜《中国通史》记载:“古史称,禹(大禹)、益(伯益)时起,即知利用河渠和井灌农田、园圃”。到周代由于井田制的实行,井田之制已相当发展和完备。公元前1300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井”字的原形象形字,说明了当时已有了凿井取水的设备;“甽(zhen)”“畊”“畓”等字也反映了当时已有了利用流水、凿井取水灌溉田地的简单技术。

2.2秦郑国渠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
春秋战国到秦,正是我国前封建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进步,加之铁制生产工具的大量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能力,为大规模灌溉工程创建提供了充分条件。大约在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秦国根据韩国所派水工郑国的意见,花费10年时间,修成郑国渠。据《史记•河渠书》记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灌田。……渠就,用注填阙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倾,收皆亩一钟。於是关中为肥沃,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这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当时六国的水利工程,一般以运输、防洪为主,灌溉规模都不大。

2.3 汉、唐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唐时期是陕西特别是关中水利灌溉发展的鼎盛时期,无论灌区和灌溉面积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秦代只利用泾河兴建了郑国渠,汉代开始先后开发了关中泾、渭、洛、千四大河流,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汉武帝时期从眉县引渭水向东北流,穿过漆水河,至今兴平入蒙笼渠,灌溉今眉县、扶风、武功、兴平一带农田,加上以后渠道延伸扩大,增修的水利工程,至唐代关中的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84hm2。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诏令著名水工徐伯,建成了一条从长安起,引渭河水经临潼、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入黄河,全长150多公里的漕渠,不仅解决了都城长安的粮食等物资的运输问题,而且还解决了部分农作物的急需灌溉问题。汉武帝还从征县(今澄城县)开渠,横穿商颜山(今铁镰山)引洛水灌溉重泉(今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倾故卤地。汉代还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了六辅渠、白渠,进一步扩大了灌溉区域。其他中、小型水利工程也有所发展。唐代在以前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扩大,并自龙门下引黄河水灌溉韩城一带农田,据有关历史记载,当时关中水利灌溉面积已达33.3万hm2(500万亩)以上。

2.4 宋、元、明、清水利灌溉兴废交替并逐步衰落
宋以后,由于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下坡路,历代在水利灌溉方面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新建或改建恢复了一些灌溉工程,在水利灌溉技术方面也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没有再兴建大型灌溉工程,一些旧的工程也逐步走向衰落,郑白渠就是一个缩影。宋以后曾多次修复白渠口并新开丰利渠,元代开王御史渠,明代修洪渠堰,开广惠渠、通济渠,但灌溉面积都逐步缩小,直到清代弃泾引泉,灌溉面积只有1300多公顷。
水文化-史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