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昵称BbprGMTQ 2019-12-17

汉族——这一称谓来自于两千多年前那个著名的皇朝。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汉”这一称谓相比于秦、唐、明等更加持久,以至于在穿越两千多年以后,我们仍然称自己为“汉人”,由此可见这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汉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朝代,而汉初那个“无为而治”、“黄老之学”的阶段更加令人非常好奇,尤其是其中最著名的那段“文景之治”,那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盛世之一。

不管汉朝还是“文景“”若要加以论述,将是庞大的课题,而且只有从历史、政治、人文、经济、军事、地理、气候等角度综合解读,才可能真正理解这个对于世界史来说非常特殊的案例。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之独特,是我们自己难以想象的。

由于神往“文景之治“”曾搜寻相关著作,但可惜的是,再遍寻国内历史著作,竟难以找到一本论述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著作,实在令人唏嘘。王立群教授的《文景之治》倒算是,只可惜令人失望,书中不但仅限于官方历史记载(多半是《史记》和《汉书》),而且作者的着眼点尽在宫墙之内和权术阴谋,根本未能体现“文景之治”的神髓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初始都会施行休养生息政策,但西汉初年却最为极致、最具特色也最为经典。史书记载,刘邦统一天下后,谋臣陆贾进言献策常常引经据典,言必《诗》《书》,刘邦本就是粗人,非常讨厌读书做学问,实在忍不住就骂了陆贾:“老子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关《诗》《书》什么事”这陆贾也不客气,反唇相讥:“马上能得天下,但马上能治天下吗?……假如秦统一天下后,能够行仁义之策,效法先圣,陛下能不能得到这天下还难说的很呢”。史载刘邦惭愧不已。官方历史记述自然非常官方,行文语气自有很多修饰。若是照我们的正常想象,这一怼刘邦估计尴尬的要死。但王朝初立皇帝还做不到一言九鼎,而且秦皇暴虐,世人盼安。再加上大人物自有大智慧。所以刘邦没有与陆贾计较,而命陆贾将历代国家成败原因著录成书。

陆贾只是当时主张“无为而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事实上在汉初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信奉“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已蔚然成风。其中有一个故事——“萧规曹随”,就很具代表性。

“萧规曹随”的萧指萧何,曹指曹参,两人均是汉朝初年相国。汉惠帝(刘邦吕后之子)二年相国萧何去世,曹参接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曹参却反其道行之,他吩咐手下人,一切都按照萧相国时的规矩办,自己则无所事事,日夜饮酒作乐。曹参提拔的都是敦良木讷、不善文辞的木头,那些精明强干、锐意而为的不升反降。有的大臣看他整天不干正事,就去相国府劝他,可一去就被他拉了一醉方休。

上行下效,顶头上司如此,下属官吏可想而知。据说当时相国府后园紧挨着吏舍,每天都能听到吏舍饮酒作乐,曹参的手下实在看不下去,故意把曹参引到后园,希望曹参听到后能整顿一下。谁知道曹参不但没有勃然大怒,反而兴致大起,令人在园中备下酒菜,一边喝酒一边和另一头吏舍中的官吏对歌相和。

如此作为汉惠帝自然不满,但又不好直说,于是叫了曹参的儿子曹窋,让他方便的时候去问问自己的父亲“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曹窋颠颠奉旨去问自己的父亲,结果被曹参打了二百板子。汉惠帝一看不行,只好自己亲自出马质问曹参,于是就了段很著名的对话。

曹参问汉惠帝:“陛下觉得自己和高皇帝相比,谁圣明英武?”

汉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比。”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良?”

汉惠帝说:“阁下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既然高帝与萧何已经定好了法令,而我们又都不如人家,那干嘛还要多事呢?继续遵守旧法令不出纰漏,不就可以了吗?”

史载汉惠帝觉得很有道理(第一次看到这段我笑的肚子疼,总感觉汉惠帝郁闷的要死)

西汉初年皇室政治斗争激烈,屡屡杀戮,高帝几杀尽功臣,吕后则大肆清除刘姓诸王,政局颇为血腥,但是这些都属于上层的内部斗争,并未波及到王朝的政治和社会。就执政而言,就连心胸狭隘、手段毒辣,后世评价极差的吕后,事实上也都一直积极贯彻刘邦的“无为而治”。

文景年间,文景二帝减免刑罚、约法省刑、轻徭薄赋、整顿吏治,终于在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的那一年,大汉王朝已经一副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乐的景象。汉初那残破、凋零、萧条的景象一扫而空。文景之治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班固赞曰:“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