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人是怎么喝茶的 丨从历代名画看茶事变迁

 虚无的图书馆 2019-12-17

之前有关茶叶历史讲到了宋代,我们今天继续说说明代的情况,尤其是明代文人的饮茶文化。还是与之前一样,我们从茶叶名画入手,分别是唐寅的《事茗图》和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

(一)

我们知道,茶的制作工艺和冲泡方式在明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炒青工艺一改原来蒸青茶饼的做法,使茶更现其自然之性,饮茶方式也从原来的点茶法演变为更加简洁的瀹饮法(又称散茶冲泡法)。明代的文人普遍反对在茶里添加果实花朵或香草,追求茶叶的清饮,回归茶叶之本色。这也与明代文人的精神气质暗暗相合。

说到茶事绘画,我们之前也讲过不同朝代的绘画,茶事只是画中之点缀。而到了明代,以茶事主题的绘画却非常之多,如沈周的《会茗图》、《醉茗图》;仇英的《试茶图》《陆羽烹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丁云鹏的《煮茶图》等等。

大量的茶事主题绘画,表明了明代文人茶事之兴盛。

明·陈洪绶·《品茶图》

此外与之前我们所介绍的茶事不同,明代的茶事绘画更多的展示茶会之景,而茶会大多在山水林木之间,这也不同于宋代的茶宴之风。茶会充分表现山林之乐,表达了明代文人追求闲适之趣的特点。当然,这与文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我们知道,明代法治森严,对文人采取高压政策,在程朱理学思想一统天下的情况下,文人噤若寒蝉。因此许多文人对生活抱着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茶的品饮也更多带有出世隐逸的意味。这在我们今天介绍的这两幅以茶事为主题的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

我们首先来看唐寅的《事茗图》。

明·唐寅·《事茗图》

从画中之人分析起,我们可以看到在正中间的茅舍内,有一人正聚精会神读书,书案一头摆着茶壶、茶盏诸多茶具,旁边有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一人缓步策杖来访,身后一书童抱琴相随。而把目光放到整个画面,我们发现远山与近景相得益彰,画面显得很开阔和清幽。

明代人饮茶,非常讲究饮茶空间,而且要么一人独啜,要么是三两好友,很少有宋代茶宴的热闹。陈继儒的“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正是道出了明人饮茶的情趣。

唐寅的这幅《事茗图》,文人所在的屋舍正处于远山和近景中间,又被画家安置在画面的中央位置,从画作的题目来看,这幅画表达的就是读书品茗之事,周围的山水环境更多起衬托作用。同时,在周围山水的映衬之下,品茗之室显得更加清幽。

此画正是描绘了当时文人山居时,待客品茗的闲适生活。画卷后唐寅自题五言诗一首:

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诗中道出了在长夏之曰,自以饮茶为事,深感惬意。但是,在怡情惬意之余,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诗背后的点点愁思。

(三)

《惠山茶会图》同样是以茶事为主题的画作,描绘了作者文徵明和几位诗友在无锡惠山品茗之事。

画中二人在茶亭井边席地而坐,一人展卷颂诗,一人在聆听;古松下一茶童备茶,茶灶正煮井水,茶几上放著各种茶具。在通向茅亭的弯曲山径,有二人正边交谈边拾阶而下。

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局部)

《惠山茶会图》作于正德十三年(1518),至后一年,即1519年秋,文徵明已是参加南京的第九次乡试了,可以说文徵明的经世理想一直未能实现,但从画中人物的神态来看,似乎更呈现出一种从容不迫、游乐山水的闲适。

青山绿树、苍松翠柏的幽雅环境,与文人士子的茶会活动相映衬,也营造出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体现出参加茶会之人远离尘俗的纷扰,寄情林壑的自在心境。画家若心中有苦闷,估计也被消解在这野林茶趣中了。

(四)

明代茶事主题绘画之盛为历代所仅有,表明了明代文人茶事之兴盛。品茗本身是文人寄情山水、远离尘事纷扰的一种途径,是文人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明·仇英《高山流水》

清代基本上延续了明朝的饮茶方式,但清中后期民生凋敝,品茗雅趣也逐渐没落。清代的茶书大多是关于茶树种植、茶叶制作及销售的,少提及茶事。

所以下周咱直接绕过清代,欣赏一些近现代画家的茶事画作,比如吴昌硕、齐白石和丰子恺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