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花间挹香 2019-12-17

弘农杨氏的家族声誉在东汉达到了顶点,出现了两代帝师,四世三公的鼎盛局面。然而因为杨氏世代忠于汉室,在汉魏嬗代以后不愿意屈就曹氏,随着杨修被曹操杀害,在整个曹魏之世,杨氏由盛转衰陷于沉寂。随着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氏的魏晋嬗代之路随之展开。不愿意出仕曹魏的杨氏后人,又逐渐活跃于魏晋之际的政治舞台之上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曹魏时期,杨氏由盛转衰

陈寅恪先生认为,司马氏的晋朝政权和东汉政权的社会基础,颇有相通之处,这或许是西晋时期杨氏后人开始在政治上有所复苏的部分原因。然而,我们考察这段历史,却不难发现魏晋之际的“杨氏复兴”,其实际政治内容又“别有新意”。杨氏通过与司马氏的政治联姻,摇身一变成为外戚,在司马炎咸宁年之后特殊的政治需求下,一时权倾朝野。但是,此时杨氏的高位,其政治内涵和外延,都与东汉时期“累世通经”和“勠力汉室”的杨氏从政情况有本质区别了。在司马炎驾崩后,一度“复兴”的杨氏又旋即覆灭,导致杨氏的这次短暂复兴看起来更像是一次“回光返照”,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

一、“杨氏复兴”与司马炎的布局

(一)司马炎的焦虑

司马炎所完成的亡魏成晋事业,更多的是依靠宗室和功臣两大集团共同勠力的结果。甚至于司马炎连坐稳晋世子的位置,都是有赖于贾充和裴秀等人的全力支持。而这一切基本都是其父祖给他留下的遗产,他本人并没有自己的政治班底。司马炎有开国帝王之名,却是受成之主的事实。日本学者福原启郎认为司马炎谥为“武帝”,完全名不副实。如果以曹魏的情况来做一个类比的话,司马炎扮演的更像是曹丕的角色。早稻田大学教授王瑞来在他的著作《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曾经提出过“亚开国皇帝”的概念,比如李世民,赵光义等人,他们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他们在政治上的强势和权力,却和开国皇帝无二。参照这个概念,司马炎和曹丕这样顶着“开国皇帝”光环的君主,实际上就是“名义上的弱势开国皇帝”。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司马炎面临宗室和功臣两方面的巨大压力

司马炎的焦虑,正是来源于此——来自于宗室内部和功臣集团两方面的压力。

就司马氏家族内部而言,司马师是魏晋嬗代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人物,其功业相比司马昭有过之而无不及。司马昭之所以能接替司马师掌权,成为权力的继承者,本来就有司马师偶然早亡的因素。甚至于司马孚这一支的功勋,比起司马昭一系来,其实也毫不逊色。然而,随着司马炎的称帝,司马氏家族本来共享的权臣式政治权力,面临着需要逐步过渡为司马炎一人独享的皇权的政治现实。在这种情形下,其中必然却暗流涌动,比如司马孚这一支的人丁兴旺,比如齐王司马攸先后作为司马炎本人,太子司马衷皇位的有力竞争者存在,对司马炎来说,这些都充满了风险和挑战。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相对于司马孚一支,司马昭一系人丁不算兴旺

功臣集团和司马炎的关系同样复杂,魏晋嬗代前后司马氏集团中形成了贾充、裴秀、荀勖、王沈和羊祜的决策核心。但是入晋以后,王沈和裴秀都相继离世,而羊祜又在泰始五年(269年)离开洛阳出镇荆州。再加上荀勖的意见基本没有和贾充相悖之处,这就使得贾充成为晋初政局中最为显赫的人物。然而贾充其人非常复杂,这里限于篇幅不对此问题进行展开。关于贾充在这里值得单独说明的是,他在司马炎继任者问题上的态度。咸宁二年,司马炎因为一场大病,险些早早离世。司马炎的病情一度十分严重,导致他无法理政,更使得西晋朝廷有接近半年的时间处于权力真空,在这期间贾充、荀勖和司马攸成为了西晋政局的权力核心。因为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智力有问题,司马攸再次成为司马炎身后西晋皇权继承者的热门人选,而贾充在这个时候的表现有些首鼠两端,并没有全力支持司马炎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贾充成为晋初政坛上最为显耀的人物

所幸的是,司马炎并没有被疾病击垮并恢复了健康。

在这次立嗣危机中,宗室和功臣的力量纠合到一起,让司马炎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他的焦虑在此时达到了顶点。

如果说,泰始年间的司马炎,尚能扮演好一个宗室和功臣之间的平衡者的角色的话。咸宁二年病愈后的司马炎决定发起反击,要打破这种平衡,他决心构建一个完全忠于自己的全新权力班底

在这种心态下,司马炎把目光投向一个在汉末政治中已经被消灭,在曹魏整治中被严加限制的群体——外戚。

(二)司马炎的布局

司马炎面对宗室和功臣的压力,把目光投向外戚,这就是弘农杨氏在晋初得以再次“复兴”的契机所在。然而,杨氏成为晋室的外戚,却是源于其本身在曹魏时代较为低微的政治地位

应该说,弘农杨氏在经过曹魏时期的沉寂没落之后,又在魏晋之际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其实颇有些偶然因素。魏晋嬗代前夕,司马昭曾经为司马炎向阮籍求娶他的女儿,阮籍借酒避事,大醉了六十天。司马昭始终无法开口,这件事也就只能作罢。后来司马昭为司马炎另娶了弘农杨氏后人杨炳之女杨艳,这就是后来的晋武帝武元杨皇后。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阮籍差点成为外戚

《晋书·杨文宗传》

“杨文宗,武元皇后父也。其先事汉,四世为三公。文宗为魏通事郎,袭封蓩亭侯。早卒,以后父,追赠车骑将军,谥曰穆。”

《晋书》里的杨文宗就是杨炳,唐修《晋书》时为了避讳李昞,直接称其表字。史籍里关于杨炳的记载十分简单,这当然是和他在曹魏的地位不显要有直接的关系。而弘农杨氏在曹魏地位不高,自然和其家族拒绝与曹氏合作又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关于司马氏和杨氏的联姻,有学者解读为司马昭决心代魏的一种政治表白。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倒是和陈寅恪先生关于魏晋统治阶层的理解,有某种贯通之处,但是却未必符合这次政治联姻的实际情况。司马昭为司马炎选妃,先顾阮氏,又定杨氏,其实这两者具有某种共通之处,那就是他们都属于大族里不太显贵的一支。阮籍是阮氏居住在道南的分支,属于比较贫穷的族人;而杨炳来自于东汉时期杨震后人中名望不高的杨奉一支;


杨炳来自杨震后人中名望不高的杨奉一支

应该说,司马昭这个举动,倒是和曹魏君王在选择皇后时“三代立贱”的做法颇有相似之处,如果说“贱”有点夸张的话,至少曹魏的后族都没有干预朝政的能力,却也是一个不诤的事实。这应该是和东汉以来外戚干政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关,所以曹魏的当政者对此印象深刻又十分忌惮,故有此举。在魏文帝曹丕时期,曾经有明文规定“后族之家不德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并强调了“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魏文帝曾经以诏令的形势明确了外戚不得干政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杨氏因为其政治地位不高,反倒有机会成为了晋室的外戚。但是随着司马炎在咸宁二年后,全新的政治布局的启动,作为外戚的杨氏又得以迅速站到了西晋政治舞台的中央。

杨炳之女杨艳就是司马衷的生母,但是杨艳不幸早早离世,在死前为了保儿子的太子地位,又推荐其堂妹杨芷入宫。杨芷成为了司马炎的第二任皇后,这就是后来的武悼杨皇后。司马炎立杨芷为皇后在咸宁二年十月,然后又在尊崇皇后的名义下,在当年十二月封杨芷之父杨骏为临晋侯。

《晋书·杨骏传》:

“杨骏,字文长,弘农华阴人也。少以王官为高陆令,骁骑、镇军二府司马。后以后父超居重位,自镇军将军迁车骑将军,封临晋侯。”

这则史料透露出来的信息已经极为明确,杨骏在早年政治地位显然并不高,甚至说得上比较低微。但是随着他的女儿杨芷成为司马炎皇后,在司马炎为了达到打击宗室和功臣,以拱卫皇权的目的,而决意培植外戚势力的政治布局之下,杨骏的地位开始迅速上升。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杨骏作为外戚,地位急速上升

我们前面说过,曹魏时代受汉末清议的影响,官僚阶层对外戚干政深恶痛绝。而西晋初年的官僚阶层,大都和汉末曹魏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也基本继承了反对外戚干政的传统。司马炎极力提高杨骏的政治地位,甚至打破曹魏以来的政治传统给杨骏封侯,这在当时就立刻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导致群臣反对之声此起彼伏

《晋书·杨骏传》:

“识者议之曰:‘夫封建诸侯,所以籓屏王室也。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内教也。后父始封而以临晋为侯,兆于乱矣。’尚书褚契、郭奕并表骏小器,不可以任社稷之重。武帝不从。”

“有识之士”反对司马炎重用杨骏,甚至杨骏的“临晋侯”都被解读为“临于晋室之上”这样的“凶兆”。由此可以看出,时人对于外戚干政,普遍带有深深的厌恶之感。其实此时西晋朝堂对于杨氏的普遍不满,就已经隐约埋下了杨氏覆亡的种子。只是因为在司马炎的强力“保驾护航”之下,反对杨氏的势力还无法有所动作。

司马炎在此事上,表现得极为坚决,根本没有任何退让的意思。后来史家常常认为司马炎在平吴之后,失去了之前励精图治的英明之气,而“宠爱后党”更是被作为其走向昏庸的明证。但是,如果我们从司马炎在咸宁二年大病期间,面临宗室和外戚已然威胁到自己皇权的现实政治压力,而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焦虑这个角度来进行观察的话,或许能对司马炎此举做出更为客观的评价。

不管怎么样,司马炎决心在西晋政局中引入外戚的力量,并在政治布局中将其贯彻到底。这就使得不只是杨骏得到了重用,政治地位突飞猛进。杨骏之弟杨珧、杨济也在“宠爱后党”的布局下官居显要,杨珧历任尚书令、卫将军;杨济历任镇南、征北将军,适太子太傅。作为司马炎皇权辅助力量的外戚,杨氏权势与日俱增,最终在武帝后期达到了巅峰,一时权倾天下,时人谓之“三杨”。

在司马炎的布局之下,自东汉末年,外戚干政这一绝迹了上百年的现象,又重新出现在了晋武帝后期的政局当中

二、“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

弘农杨氏的后人在晋武帝后期政治中,得益于司马炎决意扶持外戚作为自己可信赖的政治班底这一政策,又成为一时的冠盖豪族。但是,这是不是就代表着弘农杨氏在曹魏之后的衰败就此划上句号,从此走上复兴之路了呢?

笔者觉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时期的杨氏权倾天下,与其说是“复兴”,毋宁说是晋武帝后期西晋政局中一个特殊现象。杨氏的重新得势,其中的原因和其家族在东汉时的鼎盛,已经完全不同。


三鳢书堂,杨震曾在此校勘经书

方北辰先生在《魏晋南朝江东世家大族述论》中,关于世家大族的形成和持续发展条件有过总结,“第一,家族男性人口数量要持续不断增长……第二,对家族男性人口要进行持续不断的文化教育……上面两点,简言之即是家族男性人口的数量与素质。”按照方老的观点,以杨骏为代表的这支弘农杨氏分支发展到西晋,以上两个条件可以说业已丧失。

杨骏这一支弘农杨氏后代,人丁并不兴旺,特别是男丁更为凋零。杨炳和杨骏之父在文献中已不可考,湮没无闻;杨炳早早过世,也没有子嗣,虽然其女儿贵为皇后,但是其家族已无男性继承人继体传爵;杨骏也没有儿子;杨珧和杨济虽然有子,但是却无可称道之处,名迹俱不出众。然而,最重要的是,杨骏兄弟三人虽然有弘农杨氏这样耀眼的光环加持,但是俱已丧失其先祖赖以立身的儒学传统,就连行事风格都已经截然不同了,已经不可以等而视之了。

杨骏本人粗鄙无文,《晋书》里直接指斥其“暗于古义,动违旧典”;杨济则“以武艺号为称职”;在玄学大盛的魏晋时期,杨骏等人根本无法融入名士清谈交游的社会文化风尚之中。尽管杨骏等人在政治地位上已经无比显赫,但是依然为当时的士人所鄙视甚至排斥。出自琅琊王氏的王衍,年少知名。杨骏显贵之后,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王)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杨骏又想把女儿嫁给郑默的儿子,同样遭到了拒绝。

“杨氏复兴”还是“回光返照”?漫谈晋武帝时期外戚崛起的原因

王衍作为“竹林七贤”王戎的堂弟,看不上杨骏

唐长孺先生在《士族的形成和升降》中,对此有过精辟的总结,“魏晋所重者是父、祖官爵,时代悬隔的远祖对于定品高低至少在魏晋时并无重大关系。”

由以上种种可见,以杨骏为代表的杨氏只是因为外戚的身份,由于司马炎需要打击宗室和功臣,才因缘际会得以登上西晋历史舞台的中央,其本质不过就是依附皇权而已。况且,杨骏本人权力欲望极强,但是却无多少政治才能可言,无法驾驭大局。

在司马炎死后,杨骏大权独揽而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种情况下,杨骏更加地被当时的世家大族所憎恨,当贾后联合司马氏宗室讨伐杨骏之时,世家大族纷纷相助诛杀骏党。杨骏专权还不到一年,便惨遭灭门之祸。

可以说,“三杨”一时的权倾朝野,与其说是“杨氏复兴”,倒不如说是杨氏的“回光返照”。

结论

司马炎以“受成之主”的身份完成了魏晋嬗代,但是晋初的政治格局,保持了司马昭时期宗室和功臣集团两强并立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为了达到强干弱枝,确立皇权绝对权威的目的,决意引入外戚力量,用以制衡功臣与宗室。此举虽然饱受朝臣的非议,但是司马炎依然将其贯彻到底。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在曹魏时期趋于没落的杨氏,在司马炎的支持下,杨骏兄弟三人在西晋政治中迅速成长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强大势力。

虽然杨氏兄弟在西晋政坛一度权倾朝野,仿佛又重现了其先祖在东汉的鼎盛局面。但是杨氏的这种“复兴”,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政治才能和家学渊源,而是出于司马炎的强力扶持,他们只是依附皇权而已。所以,等到司马炎驾崩,杨骏等人因为没有实际政治才能,而无法控制局面。加上一直以来,杨氏兄弟又被当时真正的世家大族和司马氏宗室所鄙视和排斥,这就导致了其最终因为遭到了这些反对势力的联合绞杀而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