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辽宁)青年公益发展论坛 近来到各地出差机会特别多,前天,在沈阳参加了东北的青年公益论坛,和哈尔滨、沈阳的同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这几个公务员改变了我对东北公务员的固有看法,他们有情怀、有理想,对社区特别有向往,特别想去推动社会创新的事。还有一线社区工作者,有的还在居委会工作,有的已从居委会出来,考了社工证,成立了社工机构,做失独家庭等等社工服务工作,他们也特别想在社区这一领域有所成就。他们都觉得体制内有所限制,所以想出来推动社区这一领域的事。 昨天,吃饭碰到了一个某保险公司老总,他听说我在做社区工作,也兴致盎然地谈起了参与社区的经历,他是业委会的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楼组活动,对于社区的理解让我吃惊。他小区里有很多群:麻将群、出游群、美容群、团购群等等,这些群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多。他举了一个例子,说他们楼道里的几户人家已经关系融洽到每天轮流到各家吃饭的地步,今天是三楼,大家都去三楼吃,接下来是五楼,一周轮下来,大家基本上只要做一天饭就可以了,这样,既能保证每天吃得挺丰富,味道也新鲜,邻居之间还能够聊聊天。这真是我很憧憬的社区场景,是我们理想的“共享社区”,这是只有在国外的“共识社区”或者在传统的单位大院才有的场景。今天,在高档住宅社区,有这样一些中产阶级、青年人在推动这样的事,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社区精神的复苏。 现今,社区已经成为一面大旗,旗帆招展,烈烈生风,有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很多人“叛变”投身其中。像南京雨花台区翠竹苑互助会的创办者阿甘,还有同济大学的刘悦来老师,都号称“叛变”了规划师这样高大上的行业,转而投身到了“社区大妈”行业。各种跨界人才,不顾社区坑之深,不顾社区事务之烦琐,投身到社区这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社区之精神引领意义。 除了这些跨界的专业人士,各类行动者、达人、能人,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对于社区有十分朴素的情怀,对于像面对面、门对门老死不相往来这种状况已经极大反感,而愿意为社区而变。 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家可以很方便地就找到志同道合的邻居。因为地缘相近,线下交流变得更加方便。比如说要打羽毛球,呼朋引伴,大家打个车赶到一起还要一个多小时,就很难打起球来,而在社区里就可以方便地凑出一个局。所以,既出于生活的便利,或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区也是很吸引人的。 在这样大形势下,社区治理创新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的地方多了之后,我发现,各地社区治理创新的力度有很大不同,创新的深度也有很大差异。 社区 所以,想问一个问题:在推动社区治理创新过程之中,大家认为最缺的是什么? 和天南海北的社区同仁交流发现,大家的观点还是不一样的,所以答案各有不同。 01 缺政策 很多地方,尤其像沈阳等东北这些地方,一线社工服务机构、社区治理专业机构比较缺。在这次东北青年公益论坛上,下面有两百多人,我问专门从事社区的机构有多少,结果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和东北的同仁交流,他们普遍认为东北这方面还是比较落后,最缺的是对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等原因,专项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都缺失,一线社区服务机构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数量相比其他地区少得很。 反观很多社区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像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等地,政府购买服务数以亿计,专门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公益创投、招投标”项目,市、区各级加起来也会过亿。而且,各项创新政策频出,成都今年就推出了社会企业、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社区企业的政策重点是扶持社区社会企业。 从全国总体上感觉,政策不缺,因为中央在支持社区治理创新,大力推动基层城市党建。即使是落后地区,这两年也在纷纷出台关于购买社工服务、社会组织培育等政策。总体上来说,如果想去做社区这些事,不能单纯怪政策。 02 缺理念 政府部门的理念,是很多地方的社区同仁吐槽的对象。好多工作,因为当地政府官员的理念,聊不到一起去,他们对于一个事情经常持有怀疑态度,甚至对于社会组织除了提防还是提防。 从总体上看,这两年的转变特别大。随着城市管理日益的精细化,创建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很多政府部门都意识到各类管理服务工作最终都要落到社区,各类创新也要落到社区,最容易出政绩的也是社区。 就像党建创新,以往都是单位党建,再近一点是楼宇党建,而当下推动的是基层城市党建,是一种统筹性、集成式的创新。而这样的创新,必然是以社区治理的理念去推动。所以,党建创新的这些典型,都是和社区治理深度绑定在一起的,只有这样,才容易出成绩。当前,党建是第一要务、第一指针,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创新全国各地都在纷纷探索,并且特别重视。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政府官员的理念问题,即使某一方面的理念存在着欠缺,对于社会组织的认识不够,相关知识需要迭代;但是整体上对于社区发展、社区治理、社区创新而言,他们的认识是可以的;即使对于社区没有感觉,但是对于党建,他们是不敢不提高认识的。 对于专业的社区工作者而言,重点在于发现政府官员理念的痒点,知道他们哪一点痒,而不能去触及他们的痛点。即使他们对于社会组织认识还不够,但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痒点获得他们的支持。 03 缺钱 做社区工作是需要资金的,有钱才能办事,没有钱,养不了团队,做不了项目,创新就出不来。在社区治理工作相对落后的地区,资金非常重要。 在全国各地参观学习下来,我发现,其实资金谈不上短缺,关键是有一双雪亮的发现的眼睛,关键看项目是不是够专业。中央财政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资金有两亿多,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专业,即使地方上的资金没有,也可以申请中央的资金;全国各地基金会资金也有不少,大家愿意把钱投到社区,我有一期“社会创新者说”专门讲过一个专题——“纷纷杀入社区的企业基金会”,大量新成立的大的企业的基金会都在关注社区领域,对于社区项目的支持力度也特别大。 所以,资金还称不上严重不足,而各方更加关注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社区治理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成熟期,大家都在问,这个项目这样的投入值不值。 04 缺能人达人 即社区里面资源太少,动员不出能人达人。 动员能人达人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大家纷纷抱怨,这个社区里面找不到人,找不到能人达人。而这个事干得好不好,就要看我们的专业能力了。我一开头讲的那个保险公司高管,就是小区业委会的骨干,是社区各种群的达人。而这样的人,还在自娱自乐,没有和社区工作者建立多么深度的联系。 所以,对于达人、能人来讲,其实是缺少发现,或者,缺少和这些社区中坚力量、社区有影响力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是不是有能力吸引他们参与到社区中来,成为我们最重要的挑战。 05 缺行动者 为什么这么说?如果单纯就大家各自领域或者各自面对的具体社区来讲,有的缺政策,有的缺理念,有的缺资金,有的缺达人。就像东北地区,更缺的可能是政策;在当地政府官员眼中,最缺的是好的社工机构;对于一线社工来讲,最缺的是社区能人达人。 我认为,只要行动起来,成为一个坚定的行动者,就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所有的所缺、不足,会成为痛点,有了痛点,有了行动,就会产生代偿效应。正如运动员,每天运动过量,就会产生小损伤,而小损伤就会有肌肉来代偿,所以这个部位肌肉就越来越强壮。 对于社区工作者也是这样,如果这一部分特别短缺,但是,只要行动起来,像运动员一样不停地操练、行动,这一部分会变得比别的部分更加强大。而这样的坚持,运动员会出好成绩,我们会出好的创新。 当下,社区治理创新最缺的是行动者,缺的是不停地操练、不停地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更好地创变社区。南京的阿甘、上海的刘悦来,他们“叛变”了自己高大上的领域,投身到社区之中,通过实际行动,创变了社区,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 戳“ 阅读原文 ”更有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