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一条人事消息刷屏了医药圈——本土创新制药企业基石药业宣布,任命赵萍女士为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公司商业化负责人。赵萍是一位在跨国药企拥有超过26年专业经验的职业经理人,选择加盟基石药业,无论对公司还是对她本人,都是一个重大选择。12月10日,上海阳光明媚,正式到任第二天,赵萍在基石药业上海办公室接受了E药经理人独家专访。选择基石再出发,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2020年的基石药业尤其在商业化方面,因赵萍的加入又将迎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革? 01 心动,本土创新大势已来 “我了解基石药业是从江宁军博士开始的。我和江博士曾经共事过,他的杰出领导力和在研发、医学事务方面的行业知名度,至今仍使我印象深刻。他选择基石药业开始创业时,我就一直对这家公司十分关注。“基石药业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公司商业化负责人赵萍说,“更加触动我的是,基石药业其实比其他本土创新公司起步要晚,但速度惊人,公司在三年内取得的成绩令整个行业瞩目!” 在加入基石药业之前,赵萍女士在百时美施贵宝担任中国区总经理。任期内,她成功地主导了中国第一个PD-1单抗欧狄沃 (Opdivo)上市。在此前十年,她分别在艾尔建和健赞担任中国总经理,拥有丰富的组织管理经验。她在肿瘤领域和特药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许多目前在肿瘤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活动,比如CSCO、中国肺癌高峰论坛等,都有赵萍早年立下的汗马功劳。 “我觉得我和基石药业的‘八字很合’,我的工作经历和所拥有的能力,正好是基石药业目前所处阶段所需要的,同时基石药业又非常吸引我。“赵萍说,“基石药业汇聚了十分强大的高管团队,在各自擅长的临床研究、转化医学、商务拓展等方面都是业内翘楚。基石的产品管线也令人兴奋,10个在临床阶段的产品已经有5个在关键性临床阶段,13个注册临床试验正在开展。灵活的商业模式、充裕的资金状态,都让公司处于一种蓬勃向前的阶段。而整个公司的文化和愿景,包括大多数员工都在国际药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使得我们共事标准一致,没有障碍。” 赵萍作为商业化负责人加盟,是基石药业整体业务侧重变化的重要信号——进入2020年,基石药业在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治疗等领域的耕种即将迎来第一波丰收。而对赵萍自身而言,选择此时加入基石药业这样的本土创新药企,也将会是她职业生涯中充满挑战同时也饱含机遇的一次蜕变。 “职业发展路径需要看公司发展的时机,也要看外界大环境的‘势’。”赵萍表示,当下正是中国本土医药创新走向世界最好的时机。参考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孵化等有利因素,最终催生出了一批全球性的医药创新国际化公司如安进、武田等。对于中国本土创新而言,大势已来。在外企固然能一切熟谙于心,但是选择顺势而上则更令人兴奋。 “做一家中国本土的创新药公司,也让我有更大的使命感。希望我七 、八十岁回顾这一段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发展浪潮的时候,会为加入基石的选择以及之后的经历感到自豪。”赵萍说。 02 领导初创生物药企,我不是新手 “我好像一直逃脱不了创业的吸引力。”赵萍说。 赵萍的职业生涯始于百时美施贵宝,5年后加入礼来。其时,礼来肿瘤业务部员工寥寥,埋头苦干10年,赵萍一手搭建了一支完整的肿瘤销售团队、成功上市两款新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你一定没法想象健赞一开始什么都是外包的。”赵萍笑说。担任健赞中国总经理时,整个公司只有将近100个员工,为了组织效率,当时的IT、人事、法务都是外包的,听起来是个外资企业,其实在初始阶段甚至有点像“皮包公司”。好不容易把公司规模做大,成功上市了多款罕见病药物,赵萍选择加入艾尔建,又一次清零开始。 仍然从100个人左右的员工开始做起。当初的销售额仅为1亿元人民币,又是一个与医药行业完全不同的行业,策略、客户完全不同,成功要素也迥然不同。赵萍愣是凭借自己的商业洞悉力和管理能力,在6年间将艾尔建做到了20亿人民币销售额的惊人成绩,并且让艾尔建成为美国之外的第二大业务实体。 回顾这风雨十载,赵萍感触良多:“没有点韧性的人,是很难适应公司初创和扩张阶段的快速变化的。比如在艾尔建,几乎每年都要面临被收购,有时是被收购成功了,有时没有,而相应的,会面临开支节省、裁员、架构调整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要保证业绩不能受到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 正因这些经历,让基石药业一眼相中了赵萍。进入2020年,基石药业正处于从临床阶段向商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预期在2020年将有多款产品/适应症在大中华区进行新药上市申请的递交。与之相对应,基石药业的人员规模临近300,在组织建设和管理上,也到了关键的转型节点。 “其实公司规模超过300人,需要的组织管理能力与1000人规模的公司已经没有差别了。有效的管理运营体系、整个组织的风险管控等多方面能力都需要升级,尤其在过程中对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调动非常重要。基石药业未来的发展,我可以预见也会经历很多挑战。”赵萍说,“好在相对于外企,本土创新企业少了总部资源支撑,但也少了历史包袱,多了更大的自主性。我对运用过往经验帮助公司平稳渡过这些波浪很有信心。” 03 “从0到1”,从biotech到biopharma 目前,基石药业旗下5款产品已经进入到关键性临床试验。28项正在开展的临床试验中,13项为注册性临床试验,包括PD-L1的6项注册性研究。这让这家创立才3年多的年轻公司与那些知名头部本土创新企业相比也毫不逊色。 在商业化方面,今年年中,基石药业已经在台湾提交了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TIBSOVO的新药上市申请。近日,公司旗下avapritinib针对3线胃间质瘤的全球III期试验已经完成中国入组和全球入组。在PD-L1方面,CS1001在III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国内临床进展最快,有望成为国产首个获批上市的PD-L1。 由此可见,基石药业的商业化日程已经呼之欲出。预计在2020年,基石药业将递交包括治疗胃间质瘤的avapritinib、治疗RET融合非小细胞肺癌的pralsetinib和CS1001(PD-L1)在内的多款药物/适应症在中国大陆的新药上市申请。 在众多在研产品中,PD-1/PD-L1无疑受关注度最高、竞争也十分激烈,而赵萍此前曾成功主导了中国第一个PD-1单抗欧狄沃 (Opdivo)上市,这也使得业界对于赵萍对基石药业PD-1/PD-L1商业化策略充满期待。 赵萍表示,虽然业界热议PD-1/PD-L1领域的市场竞争,但就目前来看其实免疫治疗领域仍有很多机遇。 首先,中国肿瘤免疫市场还未到各家企业互相抢夺份额的时候,每家在做以及获批的适应症也各不相同。比如基石药业的PD-L1就针对中国的高发的食管癌、肺癌、胃癌等大适应症进行开发。针对III期手术不可切除的非小细胞肺癌,目前仅有一个PD-L1获批,患者必须经过同步放化疗,而我们在此之上又纳入了序贯放化疗。 其次,基石药业是唯一同时拥有临床阶段PD-1、PD-L1以及CTLA-4三个免疫分子骨架的公司,通过联合疗法的核心策略,来提升PD-L1/PD-1单药使用时客观缓解率不高、受益患者有限、适应症有限的问题。在今年的CSCO,基石药业公布了PD-L1联合CF化疗方案治疗食管癌,客观缓解率达到77.8%,安全性和耐受性都很好。此前在食管癌领域,已经有几十年没有新药了。 第三,每家的PD-1/PD-L1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基石的PD-L1在MSI-H/dMMR(高度微卫星不稳定/细胞错配修复机制缺失)队列的数据很优秀。在ENKTL(复发或难治性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则是首个经过证实具有良好抗肿瘤活性和生存获益的PD-L1抗体。 通过以上几点和基石药业在临床强劲的推进和执行能力,赵萍相信能杀出一条“差异化”道路来。 “但是我们不光只拥有PD-L1。”赵萍特别指出。2020年是基石药业期待的“大年”,avapritinib和pralsetinib都将在中国大陆提交上市申请,TIBSOVO也预期将在台湾商业上市。这三款精准治疗药物,共计获得美国FDA颁发的5个突破性疗法认定和多个快速/优先审评。 “就在我正式上班的当天,avapritinib全球III期VOYAGER试验宣布中国和全球患者入组目标完成。4个月内完成中国研究中心患者入组,一方面这归功于临床团队的执行能力和外部合作伙伴的支持,另一方面,TIBSOVO和avapritinib都是全球首创的药物,患者在这一领域的治疗需求被积压太久。一旦药物上市,可以预见将迅速弥补这一块治疗空白。” 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商业上市,基石药业的生产设施也已经落户苏州,整体项目计划于2020年初破土动工。而商业化人才招募以及商业化队伍建设,也将在2020年开始正式进入筹备期。 “很多人包括我选择这个舞台,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多年来习得的技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赵萍说,“创新公司需要人才的特质,和外资药企不同。初创企业需要的是‘既能上天揽月,又能下海捉鳖’的多面手,要求人才拥有更多的企业家精神和责任感,能够做宏观战略思考的同时,也能够卷起袖子做一些细致的工作。”赵萍说,“我们欢迎人才加入这波轰轰烈烈的本土创新大潮,一起弄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