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叹惋班婕妤 (下)

 赛先生772 2019-12-18

 江山美人民间风 之6

江山美人民间风  千秋野史在其中  

欲说成败寻常事  总有后话论无穷

千古叹惋班婕妤  (下)

班婕妤移居长信宫后,自知如秋后的团扇,真正走到“恩情中道绝”之地步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怜爱了。她每天打开宫门,便开始一个台阶一个台阶扫地,生活刻板而单调。她感到自己仿佛秋天被弃的扇子,孤独寂寞。便作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常常触景伤情,怜悯年华老去,借秋扇自伤,自比秋扇,感叹吟咏《团扇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那洁白的细绢剪裁的团扇,天热时与主人形影相随,凉秋时节,则被弃置箱中。此后秋凉团扇”即成为对失宠女子的典故,也班女扇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些都与班婕妤无关了,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拜之外,长昼无俚,默默忍受,潜心研究,把感情移到写诗作赋上,写下了《自悼赋》《团扇诗》又称《怨歌行》等诗文,来抒发心中的幽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她有自知之明,能激流勇退,尽管处境十分悲凉,若和赵氏姐妹的结局相比,还是不幸中的万幸。


此后,祸乱宫廷的赵氏姐妹,生恐色衰爱驰,同样落得班婕妤的下场,更加剧了对皇上的迷乱,然而不仅害了皇上,也害了自己。汉成帝在绥和二年三月,崩于未央宫。成帝一死,赵氏姐妹失去了保护神,在朝廷处处受到冷落,终因无颜于世,相继服毒自尽,得到了更惨的下场。后来有人在赵飞燕处发现了班婕妤的那把团扇,便偷偷收起来,伺机又交还给了班婕妤。

汉成帝崩逝后,班婕妤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于是王太后让班婕妤担当守护陵园的职务,使她洁身自好的秉性,正好在此弄筝调笔,写写画画,以抒发心中的感慨,每天陪着石人石马,清清静静地度着她孤独的晚年。大约一年后,班婕妤因病去逝,时年约四十九岁。死后,葬于汉成帝陵中。

今陕西省咸阳市汉成帝延陵东北约600米处,有班婕妤墓,当地群众称为“愁女坟”或“愁娘娘墓”。班婕妤死后陪葬于延陵附近。其墓形如覆斗,底部周长320米,高14米,顶边30米。陵基周围曾出土云纹瓦当和其他汉代砖瓦残块。有7座陪葬墓布其东翼。

因有赵氏姐妹的贪婪,更显得班婕妤的崇高,常常引起后人对她的无限叹惋,也正因此,那首《秋扇赋》方得流传千古。

正是:

一把团扇寄忧愁,忍将得势逞风流。

后宫代代佳丽,自古至今那个如。

                       (本篇终)

            阳 辛  整理

后人有这样评论她:

班婕妤相貌秀美,文才颇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她经常开导汉成帝;班婕妤还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她的词曲有感而发,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受益匪浅。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

班婕妤的贤德在后宫中也是有口皆碑。因她不干预朝政,谨守礼教,深受时人敬慕,有“古有樊姬,今有婕妤”之称。

班婕妤算得上一个出类拔萃的才女,但宫廷女子的作用本来就是讨皇帝的欢心,是否有才倒不重要。会做诗的班婕妤,终是敌不过会飞舞的赵飞燕。

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又未尝不是为此所害。

班婕妤的一生可以看作是古代后宫嫔妃生命历程的一个标本。她的人生从繁华到萧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代帝王后宫嫔妃们的普遍人生境遇。她们或许凭借才华美貌,能赢得帝王的一时喜爱或宠信,但终会因人老色衰或其它种种原因而被无情地抛在一边,渐渐被忘却。更言之,班婕妤的生命历程,也是男权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缩影。

钟嵘《诗品》将班婕妤列入上品诗人十八位之列。

西晋博玄诗赞她:

斌斌婕妤,履正修文。进辞同辇,以礼臣君。

纳侍显得,谠对解份。退身避害,云邈浮云。

曹植:

有德有言,实惟班婕。盈冲其骄,穷悦其厌。

在夷贞坚,在晋正接。临飒端干,冲霜振叶。 

左芬:

恂恂班女,恭让谦虚,辞辇进贤,

辩祝理诬,形图丹青,名侔樊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