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华彩”2019·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开幕现场 《秘境·幻》 马明耀 214cmX190cm 2019年 ![]() 入展作品题材丰富,屡有拓展,富有时代气息;主题鲜明,又不乏蕴藉之致;艺术精湛,手法纯熟亦多大胆创新。它们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代表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水平和发展走向,颇可一睹而三思焉。 写意精神的不足,的确已成为一个值得警醒的当代中国画创作现象。相对而言,此届百家金陵中国画作品展中的一些山水或城市景观之作的写意特征则较为充盈饱满。……马明耀《秘境·幻》将千佛山的神秘佛龛与阡陌纵横的乡村田畴结合为一种心象山水,不仅深化了自然的寓意,而且其笔墨的清幽疏淡、高远宁谧,也显现了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当代视觉整合。 (作者为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主编、博导) 马明耀 马明耀,1982年出生,山东阳谷人。 重要展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山东省美术馆收藏),“时代华彩”2019·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典藏作品(江苏省美术馆收藏),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中国精神”2016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异在的万象:虚实之间的灵性与目光 评马明耀的《秘境·幻》 作者/黄宗贤 作画贵有古意。然而,如何透过有形的万象传递山水间 “不可见”的神韵?山水的精神在当下意味着什么?如何将山水之精神融于主体的描绘之中?无疑,在传统山水的当代 实践中,我们无法忽视以上问题。在马明耀的《秘境·幻》中,状物已不再是画者追求的唯一目的,物象不只是画面方位中 的简单设定,也不囿于笔墨的精细描画,而是在画意与风格 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此在的目光与虚实之间的灵性。如何以 “间性”的状态激活风景的物质性,融神于形之中,使其扩展, 并生发出“山水—境”的意味,才是传统山水画在当下的重要课题。 山水呈现的意境与画者感知的多重性紧密相关。在马明 耀的笔下,山水承载的意境经由视看方式与画意的不同联结 而得以实现。以扫视的目光接触画面,观者便会获悉一种颇有传统山水意味的直观感受:居中式的满构图呈现了山峰和 岩石、房屋和树木之间的错落关系,丰富的意象并未削弱其 秩序性的表达;整体的灰色调中隐藏着微妙的色阶变化,冷色中不乏暖色的点睛之笔;多层次的笔法映衬出画者的精细 描摹,岩石的块面结合勾线的轮廓感,万物疏密有致。 然而,此种停留于画面迹象的探寻仅仅是初看之下的直 观感受。若以“卧游”的观画方式进入画中,观者便踏入了马明耀营造的幻境之中:错置且倾斜的房屋、以块面排列的 佛像、被割裂的树,以及飘荡的树枝……多重意象在持续转 变的过程中得到重组,明晰的景色消隐在画者营造的幻境中,万象进入了解除确定性的阶段。因此,在“游画”的观看方 式中,观者进入的不再是一览无余的确定世界,而是介于有无之间的天然状态。 持续的虚实转变势必抹去种种排他性的规定,而当观者将视线挪移到画面下方的黑色石块之时,一种有空隙、被澄清 的在场感便突然袭来。这一前景以一种隐性却在场的模式区别 于画中浸入式的观看——即使它并非画面的主体部分,却以“内 边框”的形式提醒了观看的现时性。此种不可见的“藏”使山水 的 境 界 摆 脱 贫 瘠,从 而 丰 富 、扩 大 和 伸 张 着 在 场 的 此 刻 ,这 是 画者理智与意识的感性呈现,是其自我意识的奥秘之源。 由此可见,传统山水画的精髓在马明耀当下的描摹中得以巧妙地表达,画面的直观风格融合着“卧游”式的古意观 看,在虚实相生的美学韵味中营造出含蓄且深刻的美学意蕴,让风景在可见与可感之间达成一种永恒与真实的存在状态。如果将画面中可见和可感、真实与虚幻,以及隐和显之间的 共时性理解为对立因素之间的共存,那是源于画者对物象进行的非本质化实践:一方面,房屋、山石、树木与佛像作为 有形物的存在提示着物的精神性指向;另一方面,物象以一 种分节状态揭示出感觉秩序中的构成关系。而此种物象与形式的融合正是画者对虚实关系的另一种诠释。 描绘风景的形势就难免不去描摹其处于运动中的张力, 而衡量此种张力的标准即风景中有无“密度”的存在。当物 象经由画者的凝神遐想而转换为一种创造之时,自然已超越 原生的既存物,转化为最大限度的涌现和扩张。在《秘境·幻》 中,马明耀将尖细的山峰所持有的迸发态势与房屋的集合式 铺排置入一种紧张的对比关系中,塞尚式的知性分节经由水 墨的质性达成一种意超物表的状态。岩层肌理的层层描摹在整体的灰色调中得到稀释,从而呈现出一种精妙的装饰性。山石的密度在物象的动势关系与视觉的和谐中拥有了一种温 和且天真的调性。 对于被无数种表现方式描绘过的传统山水来说,画者越 以在空间中的延伸和表露方式转向物质,它便越衰弱。山水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戏剧性”的较量,任由艺术家以“不定性”的方式来诠释。马明耀笔下的《秘境·幻》既非观看 风景的特定视角的体现,也非作为一个暂时构成的偶然,它是一个永恒且真实的“存有”,一种山水质性的激活,一个“异 在的”万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当代转型,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对传统的承扬,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与精神的激活。马明耀笔下的《秘境·幻》让我们感受到了延绵于中国人心 灵中的具有超越性的时空意识。在富有传统韵味的笔墨流转 中,呈现了并非与物象世界对应的“异在的”心灵意象。由此, 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有一种永恒的关联性。 (者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学术院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研山会 【依山为媒,以画为缘,集贤者为会。】 文/刘墨 米芾之后,此石又不知所踪。 “研山会”的发起,与此有关,也无关。 说有关,是因为《研山铭》的名气很大,借此以续文脉;说无关,所谓的“研山”,只是“研”究“山”水画的简称而已。 但中国的山水画实在不简单,它不是一门单纯的视觉艺术,相反,倒更像是中国哲学人生哲学的具象化与图像化——在晤对山水之际,一片苍林,一抹远山,个体生命融汇于大化流衍之中,笔墨的腾挪跃动,不仅要深入到自我生命的深处,还要深入到宇宙的奥秘及其底蕴,从而安顿艺术家与观者的灵魂。 研山会设在山东日照五莲松月湖,远望马耳山,毗邻九仙山、五莲山,山有华山之险、泰山之峻、黄山之秀,可居可游,可行可望,可观可赏。当年苏东坡有《江城子》词一首:“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今日读之,仍然可见东坡之雅兴,虽小有感慨,但生命的随遇而安之豁达,也溢于字里行间。 研山会的召集人刘祥莲教授,擅山水画,胎息古人,又饶有时代精神,他每月召集同道数人在研山会活动——这些人都是当代最富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虽然画风迥异,但体现的正是画家们对中国绘画中传统与现代的不同领悟,他们或教学,或著述,或创作,或研讨,借山水画,以抒自我性灵——这些仝仁一起论道、写生、展览于研山会,虽仅开始,然而风时积久,必有大观,则无疑焉。 2018.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