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新西兰策展人约翰·B·特纳学策展:怀怜悯之心,悉之人事

 杏坛好歌 2019-12-18
写在前面
“策展人”一词的英文是Curator,如果仔细研究,它的词根是来自于拉丁语Cura,含有Care(关怀)和Cure(治愈)的意思,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从策展人约翰·B·特纳身上感受到他对周遭世界浓浓的关爱之情的原因。
约翰是一个新西兰老头,今年已经73岁,4年前从新西兰的奧克兰大字退休,一辈子教了40年摄影,长期以来兴趣集中在收集和整理照片记录下的社会历史上。为了方便,我们都叫他“老John”。
和约翰结识是在刚刚结束的“多彩贵州·第九届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上,他为这个展览策划了一个名为“远走他乡,心系家庭”(Close to Home and Far Away)的环节,并附带一个时长2小时的讲座。本以为他会讲策展心得,但实际上却花了很多精力讲解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不过从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到他的策展脉络,并从中体会到他“关爱”和帮助他人“治疗”心灵的能力。
关于展览,这次约翰带来了两个摄影师的作品,一个是来自新西兰的托尼·卡特,另一个是来自美国的柯克·克里平,两位摄影师不约而同都以原住民的生活作为拍摄焦点,而在约翰的策展下,两个摄影师对于主题阐释之间的对比,则形成了另一个有趣的完整故事。


新西兰:汽车满地跑,但是靠打猎才能填饱肚子
在约翰的策展前言中,开宗明义写道:该展览反映人类的欲望,并非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或渴望成为)富人,但是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社会经济环境中,性格的形成都会受到人生阅历和个人想象力的影响。
对于这个描述,相信不少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都会深有体会,我们心中的欲望很多时候都是商业世界凭空创造出来的,当一个个物质欲望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欲望又是什么呢?
托尼·卡特摄,新西兰大浦镇

在托尼的镜头下,他记录了一个经济没落的新西兰矿区“大浦镇”,这里从1971年开始采矿以来,一度经济繁荣,小镇上衣食富足;但是从90年代开始,随着矿产开采殆尽,人口迅速锐减到仅有139人,而且留下的人处于长期失业的状态。尽管小镇的房屋、公路等基础设施已经在之前的繁荣年代建造完成,但人们不得不再次拿起猎枪,靠打猎才能填饱肚子。
托尼·卡特摄,新西兰大浦镇

现今在大浦镇上居住的,多是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他们在西方白人的殖民统治下逐渐失去了土地和生活来源,对于他们来说目前心中存有的仅仅是愤怒。在这张照片中,男主人身上纹着毛利人标志性的纹身,而在他身后则是一面刻意倒挂的新西兰国旗,这或许是他目前唯一能表达反抗的方式。


摄影师的职责之一是详细记录画面细节
托尼·卡特的个人网页和婚纱摄影作品

托尼·卡特原本是一个经过职业训练的婚纱摄影师,在过往的工作中,他的作品是上面图中的样子。而有关“大浦镇”的摄影展则是他的第一次在纪录摄影作品上的探索,此时毋庸置疑他作为专业的婚纱和人像摄影师的技能就派上用场了。

在托尼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物生活环境的细节刻画,在精确的曝光和细节的呈现上,它可以更完整的保留所记录人物的环境,而这对于一幅成熟的摄影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多照片中,观者甚至可以清晰的看到被摄者喜欢的海报、正在阅读的书籍等。从这些细节上,人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


人生的戏剧性无处不在
托尼·卡特摄,新西兰大浦镇
 
在托尼的作品中,另一个关键性的主题是外部环境变化下人生轨迹的不同。在这张照片中被摄者的双拳上同样有着毛利人特有的纹身,居住在一个废旧的仓库中,在一堆干草上铺几条简单的床单就是他睡觉的地方了。但是就在这张照片拍摄后不久,他即通过彩票中奖了一辆汽车,而后他的母亲过世,作为遗产留给了他一栋大房子。眨眼间,有车有房的生活便找上门来,这便是真实存在的生活中的戏剧性。

托尼·卡特摄,新西兰大浦镇

而作为对照的另一个被摄者则完全不同,他已经是一名成功的IT公司职员,但是他并不喜欢大城市的生活,于是主动卖掉大城市的房子,自己搬入了一辆房车中,到大浦镇住了下来。与那些人不同,他是出于主动的选择,因此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而非愤怒。


美国:繁荣小镇上的个性居民
柯克·克里平(左二)和被摄者合影

另一位摄影师柯克·克里平,1971年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父亲是一名退休的军事摄影师。从很小时柯克就对摄影和传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学习新闻摄影,之后成为职业摄影师,并屡获国际奖项。此次展览的项目既是通过比赛获得的为期3个月的在波特兰市拍摄资助的项目。
柯克·克里平拍摄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人们,这里生活富裕,提倡自我。这组作品受最近很火的当地电视喜剧《波特兰迪亚》(Portraitlandia)影响, 该喜剧批判这座拥有60万人口的城市,讽刺它为政治自由的中心,嘲笑它另类的生活方式。克里平的作品广泛糅合不同人物性格,反映不同个人并创造新的故事,认为波特兰已成为全球制造商和消费主义者的天堂。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同样是拍摄原住民,托尼镜头下的人物都因为贫困而怒气冲冲,但是柯克拍摄的美国印第安裔居民则平和得多,也自信得多。与毛利人的纹身不同,美国印第安裔的纹身更多是个性的表达。在这张照片中,女主人的肩头有一只小白鼠,这是他们养的家庭宠物,这种富有生活情趣的表达显然和托尼拍下的新西兰不同。


还原被摄者的真实性格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柯克在拍摄环境人物肖像时,从来不会刻意要求被摄者摆拍,所有的拍摄环境和着装都是由被摄者主动选择的。在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身穿西服、颇有些冷酷和邪恶的人物形象。
资料图片,约翰·B·特纳提供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被摄者是当地社区一个非常知名的喜剧演员,专门扮演小丑的形象。在别人的镜头中,他是一个刻意逗人发笑的活泼角色,然而在内心中他却希望展示出冷峻的性格特点。
资料图片,约翰·B·特纳提供

另一个例子是柯克拍摄的一名当地的舞女,在一般的照片中她给人的印相是一个狂野的舞女。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但是在柯克的镜头前,她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成了一个安静的女孩,而此时身上的纹身也显得更加美丽。


谈自信
最后一个约翰希望强调的主题是“自信”,这既是对摄影师说的,也是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说的。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在这组照片中,除了展现印第安原住民之外,另一类常见的被摄者则是侏儒。在柯克的镜头中,会反复拍摄这些身高“不正常”的人物肖像。上面第一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侏儒浑身穿着朋克的皮夹克,身上纹着身,但是实际上他的容貌却显得有些畏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下面一幅侏儒照片,这个人的职业是“印第安故事讲述人”,有点像我们中国的评书演员。实际上他在当地已经是一位相当成功的艺人,他背后的便是刚刚买下的一所带庭院草坪的别墅。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个人是否自信,其实并非完全取决于出身,侏儒一样可以通过工作建立自己的个人威望和自信心。
柯克·克里平摄,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另一个例子则是展现摄影工作中的柯克,在日常拍照中他自然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被摄者,在上面的图片中,被摄者染着色的朋克发型,一脸不耐烦,希望早早完成拍摄。而下面则是正在工作的柯克,他会从很远的地方拍摄,好像惧怕般地远远离开拍摄对象。这种拍摄中的“自信”与“不自信”的对比,恰巧是摄影师最常面对的工作窘境。而且这也同时告诉我们,即使是成功的摄影师,也并非一直“气场满满”,只要坚持下来,一定会等到好照片的。


“远走他乡,心系家庭”展览现场

总之,在听完约翰作为策展人的介绍之后,我们会对这组由两个摄影师拍摄的照片之间的反差对比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两位摄影师尊重差异,并认为承认差异是忠于内心感受的表现;同时对于画面中的人物,未来无论他们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应该也会更多地感受到摄影师的鼓励,并最终充满自信的面对生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