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识与知识一样重要

 三清书屋 2019-12-18
见识与知识一样重要

吴军 插画

知识和见识,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见识源自知识,又高于知识。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实践而且有思考,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和升华。

见识来自于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的淬炼,二者缺一不可。见识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否则只是停留在看表象、看热闹的层面;而知识必须和见闻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见识,空有知识,那不过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没有知识,空有见闻,那不过是满世界跑的邮差。只有经过扎实的学习与实践的历练,不断打磨、沉淀而趋于厚重,才会慢慢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说话写文章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就是有见识、有见地的体现。

见识的形成需要身临其境、亲身历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识,就是见字当头、识在其中。很多东西,见都不曾见过,或者只是旁观乃至远观,没有躬身入局操持,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苏轼《题西林壁》一百遍,不如自己到庐山实地走一遭;读兵书万卷,也不能代替亲身上阵打一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赵括纸上谈兵沦为笑柄,其实不能怪兵书无用,也不能怪赵括无能,问题的关键是,安排这样一个根本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人仓促领兵上阵的决策是极不合理、极为草率的。同样,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王语嫣遍览武林宝典,对各名家一招一式都了如指掌,但却根本没有丝毫功夫。因此,在广博汲取知识的基础上,要珍惜每一个工作岗位和平台,珍惜每一次动手的机会,不断积累经验、摸索方法、探索规律,这样才会慢慢形成真知灼见。

见识的形成需要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人说:“真理只在讨论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理确实越辩越明,而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往往会出现反复,往往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更加深刻认识真理的。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不怕论战的,怕论战的不是科学。”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相对容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信息的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驾驭局面的能力上。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尽量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观点,充分考量和汲取其视角的合理性,在思想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公允。

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范围的限制。有位物理学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知识是已知的圆圈,见识就是打破这个圆圈并看到更大、更广世界的能力。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是靠一次次冲破原有知识固化的藩篱而推动世界的进步的。人都是有惰性的,总会自觉不自觉停留在“舒适区”,害怕或懒于进入“学习区”,而见识恰恰需要不断从“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方可形成。

见识的形成需要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就很难有见识,更不会有真知灼见。所谓有见识,其实就是见得多、识得广,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学术研究中常说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是指要有创新、有突破,不仅横向上突破同时代的人,而且纵向上突破古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去先入之见,于无疑处有疑,既不轻信今人,也不轻信古人,乃至不盲从权威、大家,而是坚持实事求是,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钟国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