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醉青YPS 2020-01-11

知识和见识,看似只有一字之差,实则相去甚远。见识源自知识,又高于知识。见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实践而且有思考,经历了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循环和升华。

所谓有见识,其实就是见得多、识得广,看得比别人深、比别人透。见识让人视野开阔,心胸宽广,让人更有深度、更有内涵,一个有见识的人,站在人生的新节点上,即使目标高远,前路漫长,也不会畏首畏尾、迟疑不前,而是坦然的面对将来的任何一种状况,一种境遇。

有知识可以安身立命,有见识则能治国安邦。知识与见识都具备的人,上马为将,下马为相。知识是别人的经验,见识是自己的体验。有多少人,为学知识,可以头悬梁锥刺股,有多少忽视见识的学子,怀揣一肚子知识,走出象牙塔才发现学校和社会是两码事。

学历与经历,动脑与动手,文凭与水平,知识与见识同等重要,缺一而憾。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知识相对容易获得,可以通过阅读、上课、调研获取知识。而见识则更难遇到和获得,很多我们生活中的见识,来源于一部分非常少的智慧的头脑和伟大的心灵。

想要有见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人要想获得见识,就不能仅满足于“知道了”,还需要不停地认真观察、思考、联想、推测、论证、再观察、再思考……

常说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是指要有创新、有突破,不仅横向上突破同时代的人,而且纵向上突破古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和习惯,坚持实事求是,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

吴军博士说:我发现,活得诸事不顺的人都有三个共同的问题。

首先,缺乏见识

没有见识,视野就局限了。你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和某些人讲道理永远讲不通,这并非是那些人故意要和你作对,而是他们实在没有见识,大家的认知水平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庄子·外篇·秋水》的夏虫不可语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缺乏爱

我们常说某人太小家子气,成不了大事。小家子气,其实就是缺乏爱的表现。缺乏爱的人难以大气,不大气的人自然做不成大事。很多人以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但如果只花在自己享受上,并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能;相反,如果花在别人身上,投入社会再生产中去,将会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获得更高的回报。

最后,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

缺乏规矩的人会令人踩到别人的脚趾头而不自知,其结果是,轻则没有人愿意帮他们,重则大家会和他们作对,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帮助是不行的。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吴军博士还说: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今天,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增加见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但在我们心中,有时依然有一道围墙,阻碍了我们的见识。

见识来自于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的淬炼,二者缺一不可。见识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否则只是停留在看表象、看热闹的层面;而知识必须和见闻结合起来,才能升华为智慧。没有见识,空有知识,那不过是会移动的两脚书橱;没有知识,空有见闻,那不过是满世界跑的邮差。只有经过扎实的学习与实践的历练,不断打磨、沉淀而趋于厚重,才会慢慢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见识。我们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些人说话写文章让人感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这就是有见识、有见地的体现。

见识的形成需要身临其境、亲身历练。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见识,就是见字当头、识在其中。很多东西,见都不曾见过,或者只是旁观乃至远观,没有躬身入局操持,就很难谈得上有什么识,更谈不上有什么真知灼见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苏轼《题西林壁》一百遍,不如自己到庐山实地走一遭;读兵书万卷,也不能代替亲身上阵打一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金庸武侠小说里的王语嫣遍览武林宝典,对各名家一招一式都了如指掌,但却根本没有丝毫功夫。

见识的形成需要思想的激荡与碰撞。有人说:“真理只在讨论中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真理确实越辩越明。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与过去相比,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相对容易。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掌握信息的优势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思考的深度和驾驭局面的能力上。在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尽量设身处地地思考,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各种观点,充分考量和汲取其视角的合理性,在思想交流交融乃至交锋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客观、公允。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见识的形成需要跳出已有知识范围的限制。有位物理学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说知识是已知的圆圈,见识就是打破这个圆圈并看到更大、更广世界的能力。从哥白尼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都是靠一次次冲破原有知识固化的藩篱而推动世界的进步的。人都是有惰性的,总会自觉不自觉停留在“舒适区”,害怕或懒于进入“学习区”,而见识恰恰需要不断从“舒适区”进入到“学习区”,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方可形成。

见识的形成需要摆脱陈腐观念的束缚。人云亦云,就很难有见识,更不会有真知灼见。

有人说,“学历决定知识,经验决定常识,朋友圈决定见识”。而这“三识”又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构成,以及一个人的成长高度。

“知识”,我们前面说过,主要是指写在书本上的理论性知识,因此你学历越高,读得书越多,理论性知识也就越多。

“常识”是指从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获得经验性知识,理论上你活得越长,经历的越多,经验性知识就积累得越丰富。

而“见识”则是指那些能让你眼界与思想得到突破的扩展性知识,而能增长你见识的,往往是你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识比你更牛的人。

见识与知识——真正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而是见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同一个行业的两位企业老板,甲老板的公司年销售额为3000万,每天忙得跟陀螺似得,脚不沾地,不是在工厂安排生产事宜,就是在酒桌上应酬客户,客户要什么就给什么,完全不敢得罪客户,因为客户结构很单一,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而乙老板,他的公司年销售额则有3个多亿,理论上应该比甲老板要忙十倍。事实上,乙老板活得很从容,他不仅有时间健身,还能对客户进行挑选,那些不怎么赚钱的业务,是不接的。

为什么会如此呢?

这很大程度上是甲、乙两位老板的见识高低所致。

甲老板困在自己的企业日常经营之中,使得自己的见识受限,越做越苦逼。而乙老板则通过长期对行业宏观格局的关注,让自己拥有了更为宽广的见识,在这个基础上,使自己超越了企业的日常经营,反而是企业越大,自己越是从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