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御,官名,即侍御史。郑侍御为诗人朋友。谪(zhé),贬谪,官员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闽中,福州。无恨,不要怨恨。旧过,以前去过。早年诗人曾随父亲旅居岭南,曾到过福建。大都,大概。秋雁,这里是用了苏武牧羊的典故,来说闽都偏僻,山高水远,少有信使传递书信。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夜猿多” ,用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中所引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意。所以《唐诗别裁》说颔联是“雁少猿多,正言旅思不堪也合,情景交融。瘴疠(zhànlì),恶性疟疾等传染病。“雨露”比喻皇帝的恩泽,“风波”比喻朋友生活中的艰难。慎风波,告诫友人要小心行事。
高适(704年—765年)字达夫,汉族,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累官至谏议大夫,后被降职到南方偏远的蜀州当刺史。他为人豪爽,与诗人杜甫、琴客董庭兰是好朋友。因其曾任刑部侍郎,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其实,送别诗也是高适诗歌的一个大类。高适传存至今约250首的诗作中,仅在诗题中直接点明为赠别的作品,就达69首之多,占他现存诗歌总数的七分之二。而且这些诗歌也很出色,有一种旷达慷慨之气。例如《送郑侍御谪闽中》这首诗,《近体秋阳》称之:“此诗清老笃挚,当为一代送别五律之冠”。而著名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就出自他的《别董大》诗中。 【诗歌大意】 请不要为被贬谪而怨恨,我以前也到访过闽中,所以很理解你去那里后的处境和心情。你独困穷乡僻壤,大概望断蓝天,只恨南飞的秋雁太少,没能为你传递书信。却唯有夜猿多且啼声凄厉,令你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你还得独自前行,往东群山连绵,云遮雾绕;不过往南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相信皇恩如雨露甘霖,你一定会受到皇恩惠泽。请放心地去吧,只要谨慎行事,注意风浪变化,顺应当地环境就行了呀! 【鉴赏】 这首诗抒写了写了对朋友的安慰、忠告、劝勉和祝愿之意,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也蕴含着为友喊冤的意思。 首联(一二句)以自己曾经去过闽中的亲身体验来劝慰友人,这样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让人接受劝慰。颔联(三四句)说闽中“少秋雁”并非纯客观叙事,因为即使福州的群山大海也难以阻挡秋天北雁南飞避寒的行动。诗人是借典故来表现此处偏远和消息闭塞。并用“少”字写出贬官家书难得的怅恨之情。写夜晚能听见猿鸣,不但写了闽中的环境特点,而且说明旅人夜不成寐,更加烘托了悲伤气氛。这种设身处地的叙写,使友人产生共鸣。更容易接受诗人以下的劝说。颈联(五六句)虽然继续写环境恶劣,但用“和” 字,作为转折,说明这里的瘴气与瘟疫还算温和,没有传闻和想象中那么可怕。尾联(七八句)用“雨露”和“风波”两个比喻,进一步安慰友人说被贬受委屈是暂时的,你只要谨慎行事,迟早会重返京城,从而照应了首联,说明“谪去君无恨”的最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