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唐诗中的福州(1)

 fjlhl 2017-11-26
原文地址:唐诗中的福州(1)作者:砖头

 

闽中我旧过

——高适《送郑侍御谪闽中》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中,交游诗、送别诗极多,朋友远赴他乡,赠诗慰勉成为一种时尚风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典型的慰勉诗句。而写到福州的送别诗,比较有名的要算高适的《送郑侍御谪闽中》: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南天瘴疠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释]

侍御:官名,郑侍御是高适的朋友。闽中:指福州地区。谪:贬谪,官员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无恨:不要怨恨。旧过:以前去过。大都:大概。合:交融。瘴疠:山林湿热地区流行的恶性疟疾等传染病。雨露:比喻朝廷的恩泽。风波:比喻路途险阻。

高适(约702年—765年),字达夫,盛唐诗人,河北沧州人,居河南商丘。少年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著有《高常侍集》。高适擅写边塞诗,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唐代及唐代以前,中华文明的重心在长江黄河流域,东南沿海和岭南一带,相对而言算是偏僻边陲,是官员贬谪的常往之地。高适的这首《送郑侍御谪闽中》就写到了福州的偏远和欠发达。其大意是说:你被贬到闽中去,不必抱有太多怨恨,那个地方我以前曾经去过。那里大概秋雁比较少见,只是夜里可以听到许多猿猴鸣叫。你由长安东去,路上崇山峻岭,云雾缭绕,南方瘴气比较重,时有疟疾流行,注意一点就是了。以后你自然会得到朝廷的恩泽,请你此去一路保重,慎对路途的艰险。

与高适齐名的诗人李颀,写过一首《送人尉闽中》,其中诗句“分为万里情”“春草是王程”,也是说闽中太偏远。

 

 

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

——刘长卿《送崔载华张起之闽中》

 

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

猿声入岭切,鸟道问人深。

旅食过夷落,方言会越音。

西征开幕府,早晚用陈琳。

[注释]

崔载华张起:刘长卿的两个朋友,一个叫崔载华,一个叫张起。之:往,去。切:深切。鸟道:艰险的山路。夷:古代称东方边远的民族。幕府:古代将帅办公的地方。陈琳:汉末才子,“建安七子”之一,曾经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失败后,曹操因爱其才,仍然重用他,这里借陈琳勉励两位朋友。

大意:你们二位要远赴闽中,都不熟悉那里的道路,相隔遥远,但我在这里知道分别以后的心情。那个地方山岭多,猿猴的啼鸣很是深切,山路崎岖,深山之中,时时要向山里人问路。旅途饮食,多半要经过偏远民族的村落,当地人会说方言,那是闽越人特有的语音。这一去将会面临诸多困难,但一旦朝廷发生大事,需要用兵出征,早晚你们会被重新启用的。

刘长卿(?—789年),字文房,出生年不详,河北河间人,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的诗多写贬谪飘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有《刘随州诗集》。

盛唐时代,主流的诗歌和其他艺术之中充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被称为“盛唐之音”,即使是抒发愤懑,也不失建功立业的高蹈姿态这首诗虽然花了较多笔墨写闽中的偏僻和困难,但总体上还是劝慰友人面对一时的挫折和困难不要灰心。

在唐代,福州对于中原地带的许多人来说,确实比较陌生,甚至被人称为“夷落”,所以刘长卿才会对朋友说:“不识闽中路,遥知别后心。”类似的情况,在贾岛的诗句中也可以找到印证。贾岛在《送丹师归闽中》诗中用“波涛路杳然”来形容闽中道路遥远,他甚至说:“自说从今去,身应老海边。”意思是说去了闽中之后,大概要老死在海边。

 

 

山川远地由来好

——刘禹锡《送唐舍人出镇闽中》

 

    事物总是包含着辩证法的,偏远的地方,尽管条件不太好,但也少一些中心地区所免不了的勾心斗角,多一些单纯,天高皇帝远,所以又有诗人说:“山川远地由来好。”且看刘禹锡的《送唐舍人出镇闽中》:

暂辞鸳鹭出蓬瀛,忽拥貔貅镇粤城。

闽岭夏云迎皂盖,建溪秋树映红旌。

山川远地由来好,富贵当年别有情。

了却人间婚嫁事,复归朝右作公卿。

[注释]

舍人:官职名称。出镇:出任。鸳鹭:比喻朝廷官员的行列。蓬瀛:蓬莱、瀛洲,道家仙境,这里指遥远飘渺的地方。貔貅:古籍中的猛兽名,比喻勇猛的军士。粤城:指福州。皂盖:黑色的伞盖或车盖。建溪:闽江北源,这里指代闽江。红旌:红色的旌旗。由来:从来。人间婚嫁事:比喻人间俗事。右:古时崇尚右,右代表较高的地位。公卿:官爵,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洛阳人,出生在浙江嘉兴。官至监察御史,在政治斗争中,被贬为多处刺史、司马。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曾称他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唐大人暂时辞别朝廷,去到遥远的地方,一下子成了地方长官,拥勇猛的军士,镇守福州城。闽地山岭很多,夏天有云彩迎着你的车盖,江河水边,秋天有繁茂的树木与你的旌旗相辉映。有山有水的地方,从来偏远些倒好,这年头,享惯了富贵的人到了那里会别有一番风情。等到在那个地方了却诸多繁琐俗务,又可以回到朝廷来做公卿大臣。

从诗中可以看出,闽中多山的特点已经成为北方人的共识。而且,在刘禹锡笔下,“闽岭夏云”和“建溪秋树”已经是作为美景来写了。

 

 

此别何伤远,如今关塞通

——法振《送人游闽越

 

事实上,中唐以后,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和人们南来北往的增多,闽中在北方人眼里也渐渐为人所知晓。诗人法振的一首《送人游闽越》告诉我们,北方人来闽中,已经不光是由于贬谪、办差或者贩运,而是可以抱着游览的态度了。

不须行借问,为尔话闽中。

海岛阴晴日,江帆来去风。

道游玄度宅,身寄朗陵公。

此别何伤远,如今关塞通。

[注释]

尔:你。话:说,介绍。道游:为探求道理而游访。玄度:《世说新语》记载的一个典故,“玄度”是一个人的名字,用以指代富有才情的朋友。朗陵:地名,东汉末年,荀彧的祖父荀淑也是当世名士,曾出任朗陵令,知人善任,后人用“朗陵公”代指知人善任的长官。何伤远:何必为地方偏远而伤感。关塞:出入的关隘要道。

法振(又作震、贞),生卒年不详,唐大历、贞元年间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作16首。

“为尔话闽中”,说明诗人对闽中很熟悉,才会主动向人介绍。诗题中的“送人”,没有言明具体送谁,可以理解为面向所有人,这样,这首诗就具有了为闽中做广告的性质。“海岛”“江帆”两句,写出了闽中天气多变、风多的特点。“道游”“身寄”两句,表明闽中有贤士,不再是蛮荒未开化之地,有才华的人到那里并不会寂寞。一句“如今关塞通”,表明闽中并非与世隔绝,虽然偏远了些,但毕竟敞开了交流的大门,打通了往来的道路。

这首《送人游闽越》说明,外地人对闽中的印象,已经大大改观了。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

——陈翊《登城楼作》

 

在文人诗作中,真正站在福州的角度来写福州的,中唐时代已有出现,如欧阳詹(756800,泉州晋江人)的《南涧寺》。这里我们介绍中唐另一位诗人陈翊的《登城楼作》:

井邑白云间,严城远带山。

沙墟阴欲暮,郊色淡方闲。

孤径回榕岸,层峦破枳关。

寥寥分远望,暂得一开颜。

[注释 井邑:指人口聚居之地,这里指福州城区。严城:高大的城墙。沙墟:沙洲。回:迂回,围绕。破:更改,变换,相当于“破颜”“破涕为笑”的“破”。枳关:枳木关塞,带刺的枳木栽成条带状,即成绿色篱笆,像是一道关隘,起守护或阻隔的作用。寥寥:空旷寥廓,并非指稀少,这里的叠字用法,是诗歌韵律的需要。开颜:表示开心,愉快。

这首诗大意是说:登上城楼,只见福州城区烟雾缭绕,仿佛包裹在一层白云之中,高大的城墙向远处延伸,仿佛和远山连成一体。城外的沙洲上,绿树成阴,暗暗的,好像暮色特意在那里降临。整个郊外的色调,淡淡的,营造出一种悠闲氛围。一条小路,在水乡村野间迂回,与长满榕树的河岸若即若离,缠绕而行。更远处,层层山峦,仿佛变成了低矮的绿篱,守护着这一片原野。在这寥廓的原野里瞭望、欣赏一番,一时间心情真是开朗起来。

陈翊,字载物,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只知道他是闽县(今福州)人,唐大历十年(775年)中过进士,唐贞元年间官至户部郎中、知制诰。也就是说,他主要生活在8世纪后半叶,算是中唐诗人,《全唐诗》存其诗7首。

当时的福州,经过西晋太守严高之手,已经从“冶城”发展到“子城”的范围,并且由唐朝设立过福州都督府,城区面积又有所扩大。但城外仍是广阔平坦的郊野,沟河纵横,道路迂回,沙洲成片。诗人所登城楼,必是子城的城楼。站立城楼,视野必定开阔,大处着眼,视线重点也必在城外,城区则一眼而过。所以,这首诗所写景象重点在城外,具体景物都是远距离所见,挑印象最深的来写。从“沙墟阴欲暮”到“孤径回榕岸”,说明唐代福州城外的沙洲和河岸上,榕树已十分繁茂。这是诗中最引人注意、也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虽然没有交代城内榕树如何,但福州由此已经堪称“榕城”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